刮痧误区 刮痧疗法的常见认识误区
对于刮痧我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很多人都热衷于中医刮痧,我们也知道刮痧是一种中医养生疗法,适当的刮痧能保健养生,还能起到治疗疾病的功效。但是很多人对于刮痧疗法存在认识误区,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刮痧疗法非常的简单,很容易操作,而且效果非常显著,自古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刮痧基本上是哪儿疼刮哪儿。
1、刮痧愈痛愈黑愈有效
首先我们一定要注意刮痧并不一定是刮得越痛,刮得越黑效果就越好,刮痧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机理,主要起到解表祛邪、开窍醒脑、舒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化浊的作用。
刮痧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之目的。但值得注意的就是,很多人以为刮痧一定是感觉到疼痛难忍、刮得“惨不忍睹”才是高境界。
这是错误观点,刮痧并非愈痛愈有效,也不是刮得又黑又紫才好。其实,刮拭部位出痧后呈现微红色或紫红色就可以停止。刮痧部位、力道等若掌握不当,片面追求出痧的颜色,不仅无效,还可以造成皮肉损伤。
有些病人刮不出痧,除了方法错误外,也可能是近常刮或者病得太严重身体太虚弱而不易刮出痧等原因造成,切忌用力过猛造成伤害。刮痧的相对适应症主要有: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痉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2、刮痧要注意掌握刺激度
我们在使用刮痧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掌握刺激度,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病人在刮痧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适症状。
此时,应迅速停止刮痧,让患者平卧,并喝点温开水或温糖水,休息片刻,很快会好转,若不奏效,可迅速用刮痧板刮拭患者百会穴、人中穴、内关穴、足三里穴、涌泉穴急救。
医生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掌握好合适的刮痧刺激度,为预防刮痧出现意外,医生要特别注意掌握好刺激度,即病人所能够承受的强度和力度。另外,医生应做好预防措施和把握好刮痧的禁忌症: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
身体瘦弱、皮肤失去弹力者;施治局部痈肿、疮疡、溃烂或肿瘤患者;患有心脏病,水肿的病人;血友病、出血性、出血性紫癜和其他出血疾患者则不能进行刮痧治疗。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需要轻刮。
3、刮痧操作不当加重病情
不要认为刮痧不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副总用,如果刮痧操作不当会导致疾病更加严重,由于刮痧是一种刺激疗法,操作不当会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身体不适。
刮痧是从推拿、针灸、拔罐、放血等疗法变化而来,与这些疗法一样要遵循施术的四个原则:一是明确诊断;二是辨证施治;三是因人因病因时因地制宜;四是补虚泄实。就拿感冒来说,吃药再配合刮痧疗法,效果十分明显。
刮痧主要在天柱骨、双侧风池穴、肩井穴、风门穴、双侧肩甲骨内侧缘、印堂穴、胸前风府穴刮拭,刮完后再喝一杯热凉茶,出一身汗,确实整个人会感觉整个身心舒畅。但是如果感冒是以发热为主,则不宜单一进行刮痧,要配合药物治疗。
中医认为,尤其不能“头痛刮头,脚痛刮脚”。因为头痛刮痧必须排除头部有无器质性疾病,所以一定要到医院诊断清楚。
4.出痧越多越好不可取
刮痧是用刮痧板或匙勺等钝缘面物通过在体表反复刮动、摩擦,使局部皮肤充血,进而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并消除组织炎症反应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不少人认为,刮痧时出痧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出痧的多少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而虚证、寒证则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不易出痧;肥胖与肌肉丰满者也不易出痧;室温较低时出痧往往也不明显。因此,如果一味追求出痧而使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终只会伤害身体。
一、治疗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
治疗刮痧时应避风,注意保暖。室温较低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夏季高温时不可在电扇处或有对流风处刮痧。因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通过开泄的毛孔直接人里,不但影响刮沁的疗效,还会因感受风寒引发新的疾病。
二、治疗刮痧后饮热水一杯
治疗刮痧使汁孔汗泄,邪气外排,要消耗部分体内的津液,刮痧后饮热水一杯,个但可以补充消耗部分,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
三、刮痧后洗浴的时间
治疗刮痧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侍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但在洗浴过程中,水渍未干时,可以刮痧。因洗浴时毛孔微微开泄,此时刮痧用时少,效果显著,但应注意保暖。
四、糖尿病及下肢静脉曲张者刮拭方法
糖尿病患者皮肤抵抗力减低:血管脆性增加,不宜用泻刮法。下肢静脉曲张局部及下肢浮肿者,宜用补刮法或平刮法从肢体末端向近端刮拭以促进血液循环。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刮痧误区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呢,刮痧的误区还是很多的,我们民间的刮痧可能不会关注那么多的细节,久而久之就存在这些误区了,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下的。
(2017-01-05 来源:民福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