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做的是正确的事吗?【一点资讯】
你好!我是苏康。
你现在做的是正确的事吗?
我想很多人其实自己也不确定,对于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出来。
01
先来说个故事。
北宋时期,王安石有一次召集大家开会讨论如何兴修水利,有一个官员说,他们那边有一个很大的湖泊,提议把湖填满,变成农田,这样下来就可以多生产出很多粮食。
其他官员听了都说好,但是王安石却问这个官员:“湖泊里这么多水该去哪呢?'
这个官员说:“那我们就在湖边上挖一个更大的坑,把水全都引到那里去,问题就解决了。'
你看,这就是一个因为没有想清楚事情的根本目的,而提出的非常荒谬的建议。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有一句名言: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虽然已经有点滥了,却十分有道理。
天道不一定酬勤,比勤奋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度思考,找到正确的道路,然后借用好方法、好工具帮助自己更快到达目的地。
相反,如果走在错误的道路上,那么越勤奋,就会错得越离谱,做的都是无用功。
所以,在开始工作之前,我们首先要确认这项工作是不是应该做,然后再开始思考怎么做的问题,才能避免无用功。
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要重要得多。
02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呢?
其实有很多方法。
比如在创业领域,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提到了“逆向思考”。
因为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如果跟着调整,公司根本来不及应对。
所以他曾说:“人们总是问我未来10年会有什么变化,但从来不问我未来10年什么不会变。”
他用逆向思考认为世界再怎么变,人们在购物的时候对物流速度、物品价格和服务的要求不会变,不存在有那么一天说人们希望物流越来越慢、价格越来越高。
所以贝索斯“做正确的事”的方法就是,思考人们哪些诉求不会变,然后专注于满足用户的这些诉求,这些努力永远不会错。
对于我们日常的工作,我们可能不需要思考10年后。
那什么是“做正确的事”的关键因素呢?
道理都差不多,我们也需要一种逆向思考,也就是“以终为始”。
很简单,如果你的目的错了,那这件事本身就错了。
关于以终为始,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他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也极力提倡这一点。
那么怎么样才能将“以终为始”的思维付诸实践呢?
我们分两步,第一步是明确我们要实现的最终目的。
第二步是从目的倒推要不要做某件事,将精力集中在处理最重要的事情上。
在具体在工作中,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思考自己的目的:
第一个层面是从我们的职位本身出发,思考以我们角色的职责,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在大多数公司,HR是业务部门的辅助角色,工作职责是帮助公司打造优秀的人才梯队等。
但是在阿里,HR还扮演了类似政委的角色,培养员工的价值观、宣扬企业文化等等。
如果不能明确角色目的,可能就会陷入无用功。
所以,要搞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第二个层面,是从公司或部门近期的目标、工作重点来思考目的。
比如最近公司在进行扩张,HR的工作重点是招募新人,而当公司处在平稳发展的时期,HR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员工激励和保留方案。
第三个层面,是任务本身的目的。
比如有些公司派HR去做校招,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大量招应届生,而是为了宣传公司形象。
所以作为HR,如果在校招时广收简历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做好宣传吸引大批学生前来参加宣讲会,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
现在我们通过岗位角色、公司或部门目标、任务目标三个维度明确了最终目的。
但是还是不够的,之后我们应该基于工作目的进行筛选,将精力集中在最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工作目的的事情上。
这时需要用到“二八法则”,即80%的成果来自那最关键的20%的付出。
必须首先指出的是,所谓“二八法则”只是个理论基础,并不是死板的8020。
关键在于,我们的每一分努力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因此,如果我们在每件事上平均用力,一定会陷入疲于奔命、碌碌无为的深渊。
03
那具体怎么实践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每天工作开始前,先把所有的待办事项列在一张单子上。
然后按照事情与最终目的的关联性进行排序。
之后进行简化,从中区分“可以做,但不做也无妨”和“必须做,不做会出大麻烦”两种事情。
如果我们不断地用二八法则进行筛选,做到极致,就会像加里凯勒的那本超级畅销书所说的: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当然,我们在用二八法则筛选事情的时候除了以天为单位,还可以以周为单位、以月为单位甚至以年为单位。
运用二八法则对工作中的待办事项进行筛选,把我们有限的精力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
04
任何时候做一件事,我们都要学会先去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明确了之后就要思考怎么做,做什么才能实现。
而不是一上来就是去干,往往你真的很努力,但是效果甚微,而且让自己疲惫不堪。
这样的努力只是在感动自己,以为自己的努力会得到美好的期待。
其实是走在了错误的路上,就变成了无效努力。
毕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最宝贵的,而且是无法再生的。
因此,明确自己所做的目的很关键。
愿你能一直做正确的事,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