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看不出吗?互联网巨头的好日子到头了

今天来聊一件大事,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件可能对在座每个人都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

早在周五的时候,中概股教育板块进入集体暴跌模式,虽然说我自己没买股票,但是这种跌法还是非常罕见的。

不由得让你多看两眼。

到了周六晚上,引发这轮暴跌的那只靴子终于落地了,中办、国办正式公布了《双减意见》:

注意,发布这个文件的级别非常高,在咱们国家,发布文件的级别高低直接反映了政策的力度和决心,你应该经常会看到一些标题党说:中央出手了,国家出手了,没错,这次还真就是这个力度。

我今天为什么会写这件事呢?

咱们循序渐进,先说说《双减意见》的第 15 条中,提到了「拍照搜题」软件。

上一次这类软件出镜还是今年高考那会的携带手机作弊未遂,虽然这次也是随着 K12 教培机构整顿意外破圈,但足可从中窥出一丝国家对这类 App 的否定态度。

所以这一类 App 往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且用且珍惜。

当然,实事求是地说,拍照搜题应用的出现还得就人论事,滥用的后果也确实如《双减意见》所言,存在惰化思维、减弱独立思考的种种弊端。

我想可能会有人说,这不是一刀切吗,往后还怎么给孩子辅导作业?

确实,「拍照搜题」这类 App 确实起到了给家长「减负」的作用。比如我教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省下不少翻课本重新来过的时间。

别急,《意见》里既然提到了这个,自然也给出了解决办法。

实际上,《意见》里提到的,远不仅仅是该怎么教孩子写作业的问题,而是设计出了一整套如何缓和「鸡娃」、「内卷」「教育焦虑」的方案,不管你现在是否为人父母,你总会面临这个问题的。

说老实话,作为一个父亲,并且是两个女儿的父亲,看到这份等了很久的《意见》出台,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

1

在上一年疫情的影响下,K12 教培行业有多火,相信大家在朋友圈转发的广告里就能一窥端倪。

我记得当时有不少分析,说什么 K12 在线教育这个领域,是即将诞生新资本独角兽的黄金赛道,是不砸钱上车就会后悔的新风口。

至于这么说的原因,大多是因为 K12 在线教育这个行业,可是少有自带护城河的行业。

从古至今,教育培养下一代,向来是一个家庭底层的重任,也满载着家长的焦虑。

在焦虑的引领下,一旦家长们卷起来,自然就给教培行业带来了无数机遇。

买单的是家长,消费的是孩子,可家长报班,往往并不是因为孩子需要,而是家长觉得孩子需要。

这一点上,我可是深有体会,每次看到朋友圈秀娃的时候,我都会想着自己是不是也该给孩子报个班补补课,报个班学点新东西,为人家长的焦虑往往就这么不经意间滋生了出来。

在我还没当爹的时候,我的想法可能和很多还没有小孩的小伙伴们一样:我的小孩,将来一定啥班也不报,开开心心玩就是了,而且还特别不理解,那些父母一报就是三四个,双休日挤得一点时间没有,自己花钱且不说,小孩也痛苦得不行,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

回想起当年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啥班也没报过,现在看来简直是神仙日子。

可后来自己被啪啪打脸,老大还没上一年级,就报了钢琴、速算、美术、舞蹈等等,一个班一年几千块,一年就是大几万,这只是加法;别忘了还有个老二,那就直接可以做乘法了,这些全部都得再乘以 2,可想而知这压力有多大。

至于三胎?想都不敢想。

后来我反思了一下,家长们之所以拼命加价教育,并非考虑孩子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需求,而是想「帮」自己的孩子提前打败别人家的孩子。

有意无意间,将孩子未来的社会财富、岗位、机遇都视为一个固定的量,别人家的孩子多拿一块自己家的孩子就可能少拿一块。

在焦虑的作祟下,给孩子报班逐渐演变成了家长的「精神消费」。

我去,精神消费这玩意就很可怕了,想想你给自己兴趣爱好的投入,那是极容易上头,且没有上限的行当。

就好像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旦前排有人想站起来看的更仔细,在无人维护秩序的前提下,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站起来看。

可被裹挟到站起来有错吗?谁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学有所成,出人头地?

如果你不站起来,你就只能盯着前排的屁股,听听电影的声音,画面看都看不到,还谈什么享受。

从这个角度看 K12 在线教育,咱也得感叹一句,这是多好的赛道。

你尚不宣传,就有大把等着交钱的群体苦于没有门路,拿互联网思维过来挑拨一下焦虑,割家长的韭菜不比赚辛苦钱容易?

可是,《双减意见》一来,直接把城给干没了,空留下一圈无处安放的护城河。

2

《双减意见》中的核心,主要落在了学科类的校外培训上:

  • 学科类培训机构归为非盈利机构。

  • 不允许广告牌、网络平台刊登校外培训广告。

  •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且严禁资本化运作。

就这几条把整个 K12 在线教育行业给整的死死的,十二点还没过,舞会的音乐戛然而止,被施了魔法的南瓜车还在,灰姑娘直接人不见了。

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你不知道资本化运作下,都有什么牛鬼蛇神的乱象。

一方面你想想,迎来了巨额融资的在线教育,钱都流向了哪?最直观的,钱都流向了营销获客。

有电梯里、公交站台上、电视综艺中这些传统的广告,更有抖音推广、大 V 带「货」这样的新兴推广。

有句广告我现在还都记得:

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你瞅瞅狠不狠?这挑逗焦虑的手段,不比「三句话让男人为我花 18 万的女讲师」更具有杀伤力。

如果再加上「不买课就是不爱孩子」的道德绑架,哪个家长扛得住这样的指摘。

更不要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什么清北毕业、哈佛归来,十年名师存在包装过度的场景,不深耕教学本身,到头来都是打造流程化的 PPT 讲师。

要知道,被噱头吸引来的家长是盲目的。

于是乎在家长眼中大过天的孩子,在公司眼中就是新流量、转化率、完课率、续报率、经济模型、商业模式。

这样的教育明显是变了味,走了型,这是谁也不想看到的。

3

另一方面,在线教育、课程培训本该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在资本注入的渲染下,成了对课堂教育的挤压和破坏。

在科技引领下,什么朝纲教学,什么提前教学,回归本质竟然还是为了应试。

这不仅和国家一直提倡的「教学减负」背道而驰,更是在你争我抢打的头破血流中,强行加速社会内卷。

不经意间,就让原本就不公平的教育资源,愈发倾斜。

过去,名校师资的环境氛围是碾压校外培训的,但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养成并为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进军在线培训的资本可不会和你讲什么武德,回报率、回报周期才是人家要关心的东西,这并不难理解,你自己投个小生意的话,自然也会关心,啥时候回本?肯定是越快越好。

所以资本是没有耐心的,难免会挖名校名师的墙角,并以此为卖点大肆宣传。

以商业的角度看,这无可厚非,但确实是在把公办教育的优质资源逐步转移到,以逐利为目的的校外培训。

公办教育的被迫空心化,只会使得教育资源更不平衡。

教育本该是给每一个孩子天高海阔的通道,结果成了制造社会问题的机器,国家的这次刹车,我是举双手赞成。

不然,连一胎都不愿生,更别说三胎了。

4

展开多说一点,纵观国家这段时间的政策,无论是反对垄断,约束开屏广告,保护用户隐私,还是这次的在线教育急刹车,甚至包括前天腾讯音乐的版权处理,可以一句话概括:

大人,时代变了,互联网巨头们,该醒醒了。

国家在为资本准入不断画圈,哪些你可以进入,哪些不该你进,是时候该和野蛮生长的前互联网时代说拜拜了。

资本也别老惦记着老百姓那点菜篮子,想着可以无边界、无秩序的画饼扩张,把所有坑都占了,破坏规则,寸草不生。

特别是互联网企业,承担的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不是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

形势已经很明朗了,这些强监管不是终点,而是开端,面向巨头的监管只会越来越严。

这一切,只是为了将来我们打车可以安心些,听歌可以省心些,生养可以放心些……

再说点可能是主观感受的话哈,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对于咱们老百姓切实关心的民生问题都在逐步得到改善,换来的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凝聚力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提升,这在 10 年前几乎难以想象。

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

 电报群:wldxh  QQ 群:451768616  网站:wldxh.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