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周末特刊】孙苇:【那段被石磨碾压过的岁月】(纪实散文) ——乡土文学系列之二

征文请点击:
《三秦文学》第二届 “情满中秋●月满圆”征文启事

那段被石磨碾压过的岁月(纪实散文)

——乡土文学系列之二

作者:孙苇

睡梦中突然被一阵敲门声惊醒。

“不好意思,打扰你了,老弟,你这盘石磨卖不卖?”门外,一位笑容可掬的老者正站在我家门前。“又是你老哥,我说过多次了,这盘磨不卖!”“你留着也没什么用,这不,还不是被你丢弃在自家门前水泥路面的边缘挡车?”“你磨我多次了,村里也有好多丢弃的石磨,你为何单单看中我这盘?”“不瞒你说,我是老石匠,看中你这盘好磨,再次来与你……我再加20元。”“对不起,你再加200元我也不卖”。想起前几次他仅仅给20元,加上这次也不过40元,心中一股难言的滋味——并非因为钱,邻居家的那盘磨才卖10元!“你这么固执到底为什么?”“你买它又作什么用?”老石匠笑而不言。眼神中分明期待着我先回答——我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人,我想留着它,早晚看到它心中有所念想。老石匠终于明白,拍了拍我的肩膀,“一盘好磨,你看他的石质和齿痕,历经多年仍清晰可见,好好善待它,老弟!”

石匠走后,我蹲在自家水泥路边,抚摸着于水泥路边一隅的青石材质的石磨,曾经碾过我人生中那段岁月的记忆,瞬间溢满心扉……

曹雪芹《红楼梦》五十回末黛玉的谜语:"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谜底是:小毛驴儿拉磨。记忆中根本就没有用过驴推磨,那是一种怎样的奢望!倒是人力推磨的多,因为那时生产队仅有的畜力多用于耕田、拉装运庄稼的平板车,连小队长也没有享受到这待遇;靠挣工分吃饭的岁月,口粮按人口分配,小孩只能吃平均粮。家中劳动力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的干,常常还吃不饱肚子。所以,枯燥繁重的家务活自然而然地就落在年老无力或未成年的孩子身上。有道是家务活看不见,地里活一大片。小小年纪的我,常常跟随年迈、裹着小脚、俊俏的奶奶学做家务活。奶奶是我们全家10多口人的大管家,尽管当时条件所限,可是奶奶总会变花样,使一日三餐的饭桌上五颜六色。当时种的最多的是红薯,红薯秧子也常常被奶奶薅下嫩叶烧薄饭、炒着吃,奶奶的刀工非常好,炒的辣椒丝和土豆丝也堪称一绝!

家务活最后一道程序便是推磨。奶奶把剁好的红薯丁子掺杂着屈指可数的麦粒,盛在盆里端到石磨上,便迈开小脚,一个人吃力地推起磨来。

看着奶奶一个人吃力地推着磨,我于心不忍,站在磨道前还没有磨高的我,如黄鼠狼进磨——硬充大尾巴驴。把磨棍高高地举过头顶,其实屁劲没使!乐得奶奶直夸孙子孝顺,知道心疼奶奶。

推完磨以后,奶奶便放鏊子烙煎饼。常见奶奶把那似大乌龟贝壳三条油亮的鏊子放于地面,位于自己身体偏右的方向,左边靠鏊子的那条腿处常常放置糊盆。那如布尺宽、又似剑的薄薄竹篾煎饼笓(pī)子,在奶奶手中挥洒自如;轻轻舀起一勺子红薯糊糊往鏊子边缘(常是左边),用煎饼笓(pī)子轻轻压一下糊子,略显折痕使糊面宽幅变大,便用竹篾笓子擀动糊子,沿着圆圆的鳌面顺时针旋转一周,最后仍回到最初倒糊子于鏊子圆心处,这时仅剩点滴糊糊,奶奶便用煎饼笓(pī)子轻轻于鳌面一刮,一个娴熟的一甩,便稳稳地落入左边脚下的糊盆中。一张煎饼的雏形便跃然于鳌面。余下的便是于鳌底烧火,这里面有技巧——火必须烧得均匀;大了,鳌面煎饼糊了,火小了,鳌面上的煎饼青皮死脸揭不掉,还会把鏊子使弄坏了。一分钟左右的光景,便见奶奶从鳌面右下角用煎饼笓(pī)子尖尖的前端揭起一小点煎饼缝隙,随机快速地把煎饼笓(pī)子向鳌面整张煎饼底下一划,两手随机快速地揭下鳌面上喷香地煎饼,一个侧翻,一张圆圆的似荷叶般清香、透着山芋特有的甜甜味道的煎饼便乖乖地躺在笓(pī)子上。笓子上一张张煎饼不时地叠加着,似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奶奶不时地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拭着被烟熏火燎的眼泪和汗水。而我在旁边也饱尝着煎熬——低矮的茅草厨房,我一边拉着风箱一边按照奶奶的吩咐赶做着一家人的早、中、晚三餐。奶奶常常烙厚厚的一摞摞煎饼,有时放工回来还没有烙完,这时,劳累一天的妈妈便立马从厨房中搀扶起腰酸背痛的奶奶,继续奶奶的工作。劳作之后回家的尚未成家的二爷、三爷、哥哥来不及待煎饼叠好,走进厨房,一手从那一摞摞煎饼堆上提起煎饼,也不问几个叠加在一起,胡乱地一卷,似滚筒一般,也不顾及有无菜否,便大快朵颐起来……妈妈心疼地看着他们,有时奶奶或妈妈薅来荠菜或韭菜,加点辣椒、几滴油、盐,均匀 摊开于鳌面煎饼上。2——3分钟后,再覆盖一张煎饼于其上,在鳌面上逐层叠加成长方体状,用刀子切成一块块,尽管是红薯煎饼,却吃得我们大汗淋漓。摊过煎饼的鏊子必须用油絮子擦拭调和好。常见妈妈用四四方方的麻布片子衍成的油亮的油絮子擦拭鳌面,我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说,烙多了,鳌面不太光滑,揭煎饼不太爽快,但擦次数太多,鳌面太滑,糊子在鳌面上打滑,煎饼笓子没法擀糊子。记得有一次,我做好饭,趁奶奶出去的空儿,舀起一大勺头糊子,也学着奶奶的样子烙煎饼。谁曾想,平时在奶奶轻若鸿毛的煎饼笓子到我手中却似孙猴子的金箍棒,粘在糊子中,怎么也擀不动!心一急,“嗞拉”一声,终于擀动糊子,鳌面却露出一大片,糊子被我擀出鳌面跌落于灰中,手也险些摁在滚热的鳌面上,吓得奶奶一把把我搂在怀中,爱抚地抚摸着我的头。如此一折腾,奶奶只好拿来留给爷爷吃的一只鸡蛋,敲开在鳌面上摊好,蛋白给了我吃,蛋黄奶奶留在油絮上,轻轻擦拭鳌面,费了好大功夫才调好鳌面重新烙煎饼,而我也终于学会了烙煎饼!

几年后,我们都陆续长大。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分成了三家——爷爷、奶奶、三爷一家;二爷一家;爸爸、妈妈、哥、姐、弟、妹和我一家。昔日的大家庭围坐一桌吃饭的那种欢乐热闹的气氛便淡出了我的记忆。

家中唯一的那盘老磨便少有空闲。隔三差五地这家推那家推;三爷白天在田间劳作,奶奶一人在家照管3口人的生计,没时间也没有人手再于白天推磨,只好改在夜间推。为了不耽搁次日下田劳作,奶奶常常在鸡叫头遍之际就起身。当时我家草房子窗檐外就是这盘老磨,我与哥哥躺在靠窗边的床上。记得有一次,于睡梦中被妈妈喊醒。窗外传进来三爷和奶奶推磨的声音;借着窗外皎洁的月光,从窗棂缝隙看到年迈的奶奶佝偻着身体前倾、磨棍抵在胸前、迈着小脚,与我三爷步履不协调地吃力地推着磨。看着身边劳累酣睡的哥哥,我不忍叫醒他,便听从妈妈的话,轻轻地起床,接过奶奶手中的磨辊......身强力壮的三爷为了防止我掉磨辊,把我的磨辊先套在磨橛(juē)上,他的磨辊套在我的磨辊上拉着我,我一丝一毫也不须使劲,陪着三爷说话、推磨,看三爷娴熟地舀粮往磨眼里倒,听着石磨磨粮发出的隆隆声响,似瀑布般的糊水沿着上下两块圆石般的青石缝隙均匀地倾泻而出。一圈复一圈的圆周运动,诠释着浓浓的亲情与关怀,我也终于向三爷学会了推磨的技巧......

轮到我家推磨时,我们多选在白天,夜间特别是冬季我们实在起不来。我和姐姐弟妹四人,我拉着妹妹,姐姐拉着弟弟。这里有技巧——必须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倘若偷懒,光抱着磨棍不使劲,磨棍便会滑入糊子中,这就是所谓的“掉磨棍”;用力不均匀,磨棍在上层圆台状石磨边缘摩擦的磨棍木屑落入糊子中不卫生。常见的磨棍多见于洋槐棍,木质坚硬,耐磨;其次是柳木棍,有韧性。一根磨棍常常从祖辈传到孙辈,磨得锃亮,套在磨橛(juē)子上的推磨绳记忆中多用牛筋绳,有韧性、弹性,耐磨耐用!

其次是围绕磨道走圈圈也有技巧:圆的半径越大,圆的周长越大。C=πR或C=2πr。反之,圆的半径越小,圆的周长越小;所以,你要想省力不省功,就握住磨棍尽可能离磨槽(盛糊子用的)远一些,这相应地类似于圆的半径越大,但多走路!要想省功不省力,尽可能贴着磨槽边走,少走路但很费劲。

常见弟妹多走外圈,而我与姐姐多走内圈;几圈下来,弟妹齐喊头晕,无奈只好让他(她)们“解鞍歇息”......

再者,喂入磨眼里的粮食或山芋丁块必须拿捏到位;水多粮少,从磨缝间流出稀落的糊水挂于底层石盘,大煞风景。山芋丁块过多水少,堵磨眼,空磨上下石盘,损坏磨齿。每走几圈喂入魔眼是固定的,喂急了粮食轧不成糊状,直接从缝隙间带瓣或山芋块状出来,只能用勺子刮下来重新倒入磨眼再磨......

最后,用劲均匀,不能莽力一搡,这样很容易把磨脐搡掉。

推磨接近尾声时,多向磨眼加入清水,使其中残余的粮块彻底尽可能磨尽。洗刷干净以后,必须把磨撬起来——上下两片中间用一小木片插入,使其通风防止内部潮湿腐烂,影响下次使用。

终于有一天,我独自一人完全地挑起了全家推磨的重任,心中充满着自豪感,推磨的一切技巧于我已得心应手。看磨道被脚踩踏的一圈圈圆形跑道,那曾被石磨碾压的岁月永远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孙苇,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一级教师。擅长于论文、新闻报道、小说、诗歌以及散文写作,有多篇论文被中国龙源网、中国核心期刊收录;作品多发于《高考》《作文成功之路》《语文周报》《初中生世界》《新沂市报》《新沂教育》以及新浪博客。业余爱好钓鱼、书画、喜欢行走于乡村的田野间,感受那份真实地乡土生活!

附:参赛作品

【三秦文学第二届 “中秋”征文01号作品】孙传志:【中秋赋】(附诗6首)

【三秦文学第二届“中秋”征文02号作品】张喜云:【月亮走,我也走】(散文)

【三秦文学第二届“中秋”征文03号作品】张会鸽:【心中有一轮明月】(散文)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多投有风险,投前需谨慎

坚决支持原创,打击一稿多投

其他公众号转载,需本公众号授权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

                   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 顾问:边士刚

顾  问: 鹏   鸣     段恭让    朿宝荣

                罗旭初    孙德科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白忠德

                崔启昌

     

策  划:李书忠   任武德

平台讲师:方 天

主  编:岭南鱼(鱼儿姐姐)

副主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守 望  吴亚妮 水云天

     李华磊   王发茂  谷 雷

     余 晨   慧 子  米兰花

     姜建洲   毕廷娟  霍文宝

     张云峰   王敬军  谢 雷

     唐桂英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本期编辑:鱼儿姐姐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与你一起

发现文学之美

(0)

相关推荐

  • 奶奶的水磨儿子

    本文为读者来稿中优秀稿件 经作者同意原创首发 刘廷华 <奶奶的水磨儿子> 近乡情更怯,睹物亦思人.长大后,一回头才发现,小时候陪着我们在树荫下乘凉,咬着蒲扇的老人都离开了.那些高大的树木还 ...

  • 农耕博物馆丨鏊子

    又见乡村 我们还有更多丰富有趣的话题,点击关注哟! 作者:小江米 小时候 在村里 最爱妈妈做的煎饼 色泽金黄 口味酥软 香甜四溢 每每想起都会回味无穷 而制作煎饼的工具 是一个叫做鏊子的老物件 鏊子 ...

  • 汉代煎饼鏊子

    说起鏊子,会想到煎饼,更会想到母亲,鏊子已经成为母性的一个符号或象征.煎饼卷大葱也凸显了枣庄人的强悍.豪放.勇敢的一面.鏊子不仅仅是一种炊具,更承载了一种文化.煎饼乃汉族面食,以山东为盛,起源甚早.清 ...

  • 美食故事(音频)丨汪会芝:儿时的记忆-摊煎饼(山东平邑话)

    后来, 吃过很多美食, 可记忆中的味道, 总是无可替代的 提起山东的特色吃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煎饼卷大葱.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山东人都爱吃煎饼,也不是山东所有的地方都爱吃煎饼.但是,巧了,俺们就是那部 ...

  • 烙煎饼

    小时候,在我们沂蒙山区,"家家支鏊子,户户烙煎饼". 家家户户都有个铁制鏊子,六十厘米左右的直径,圆圆的,正面凸起,背面凹陷,三条腿做支撑,形似大龟大鳌而得名. 和蒸馒头烙饼一样, ...

  • 石磨为什么是逆时针转呢

    文 | 苏道福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童年的记忆 我所在的农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没有电的,晚上的照明都是青一色的煤油灯,条件好些的家庭买了带玻璃罩的灯,灯光可以调节,也不怕刮风.俺家里穷, ...

  • 舌尖上的邹平——煎饼

    煎饼卷大葱是山东的代名词吗?这是外界对山东饮食的一知半解.就拿饮食来说,鲁菜在八大菜系有其独特地位,影响着京津地区,其中济南菜.孔府菜.胶东菜几种分系曾成为宫廷贡品,在北方可以说无出其右.面食有粗有细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夫敏《卷起煎饼想起娘》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夫敏 [作者简介]王夫敏,枣庄市薛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枣庄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摄影家协会会员,徐州市美容美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散文在线,中 ...

  • 【三秦文学周末特刊】段恭让:【堆 雪】(散文)

    堆  雪 作者:段恭让 堆雪,不管堆起来是啥,是建筑物还是人模狗样,或庄或谐:似与不似:都不是太重要的事.动手了创造了快乐了就好,它本身不打粮食,就是一种自娱娱人的活动. 小时候看堆雪人,很有意趣:堆 ...

  • 【三秦文学周末特刊】李翰儒:【列车南行】(散文)

    列车南行 文/李翰儒 冬风在奔驰的列车上空穿行着,南去的列车在"咣当咣当"的节奏中铁与铁的碰撞着,在秦岭北八百里秦川大地上飘舞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在回荡中传得很远,久久不能平静. ...

  • 【三秦文学周末特刊】犁米:【大地的奶水】(散文)

    大地的奶水 作者:犁米 以前只知道潍坊是世界有名的国际风筝城,没想到在潍北央子镇还有一片盐田-- 十一月二十二日清晨,鸢都潍坊还未从沉睡中醒来,启明星似一枚被人随意捺按在湛蓝天幕上的图钉,散发着铮铮的 ...

  • 【三秦文学周末特刊】鹏鸣:【难以忘却的记忆】(散文)

    ◆◆ 难以忘却的记忆 ◆◆ --写在恩师鱼讯四周年祭之际 文/鹏  鸣 我终生难忘的恩师鱼讯先生. (这是他生前赠送我的题名照片) 在陕西乃至中国戏剧界,曾经有一位德高望重.深受戏剧界同仁尊敬和爱戴的 ...

  • 【三秦文学周末特刊】洪妍:【相遇在诗中】(散文)

    相遇在诗中 作者:洪妍 面对如约而至的秋天,我总会不由地陷入对旧日情怀的无限怀恋.常常想,如果当初没有那首现在看来既单纯又稚嫩的小诗,也许,我们会像两枚毫不相干的落叶擦肩而过.可是,冥冥中上天好像故意 ...

  • 【三秦文学周末特刊】钮绪宏:【相见争如不见】(散文)

    走 过 半 生相见争如不见 文/钮绪宏 今夕料峭春寒之后,便接到春归的讯息.首先是听见墙角那株桃花嘤咛一声,接着就听见燕子在梁间呢喃,随后便收到了云间召开赏花大会的请柬,于是便欣然前往. 漫步云间,春 ...

  • 【三秦文学周末特刊】作家洪妍:【绵山忠魂】(散文)

    三 秦 文 学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绵山忠魂 作者:洪妍 忘记一座山,只在转瞬之间. 忘记一个人,却需要一生一世. 一踏入介休地界,我的脑海中就一遍又一遍回味着<左传>中那不朽 ...

  • 【三秦文学周末特刊】作家王丹:【云南之美】(散文四则)

    三 秦 文 学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云南之美 作者: 王丹 云南之美,众所周知.云南之行,蓄谋已久.带着"像蝴蝶一样生活"的理念上路,开启了一段身心的充电之旅.此刻兴起提笔,并非记录繁琐游 ...

  • 【三秦文学周末特刊】顾盛杉:【端午感怀】(散文)

    关注三秦文学,共创文学梦想家园. 端午感怀 文/顾盛杉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虽还有好些时日,却似进入倒计时. 大街小巷在夏风的微微轻拂中,弥散着浓浓的粽香.旧时私塾老师教过的一首<粽子歌>& ...

  • 【三秦文学周末特刊】顾盛杉:【洗 澡】(散文)

     洗  澡 作者:顾盛杉    图片:网络 一天晚上,一女士在家洗澡.她隐隐约约听到家中座机响,也没注意,孩子接电话了:"您谁呀--"一会儿,她放在浴间的手机响了.她拿起手机:&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