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到莱州三山岛旅游都能玩什么?看看一位掖县进士的经历 2024-05-12 01:22:34 三山岛,是莱州北部沿海的一处名胜,这里有山有海有河有沙滩有美味有古迹,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游客,慕名前去参观。要说起来,三山岛的旅游并非现代才兴起。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把这里当作一处绝佳的户外游目的地。只不过,限于当时的交通和经济条件,距离较远的普通人很难有机会来此参观,能到这里旅游的群体,主要就是莱州(掖县)当地的士绅们。这些士绅们一方面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也具备比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他们的旅游,通常是:玩得开心,写得也精彩。 在明代,有位叫做宿度的掖县进士,就进行了一次愉快的三山岛旅行。归来之后,他将旅途见闻记叙成文,题为《三山泛海记》。清代编撰《掖县志》时,认为文章精彩,就将之收录其中。这也使得后世的人们,得以管窥明代士绅的真实生活。那么,宿度那一次到三山岛,到底都玩什么了呢?从文中的记载来看,其实跟现代人差不多,主要内容就是:登山、看海、坐船、打渔、吃海鲜。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要进行一次理想的旅行,首先应该规划好食宿。从莱州城到三山岛,有约六十里的路程,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当天游玩加往返显然不太现实,中途需有地方住宿方可。而过去的客栈酒店又不像现在这么多,在这种情况下,“借宿”民居就是一个相对可行的选择。 作为一名进士(在地方上属于绝对的头面人物),宿度的广泛人脉此时就发挥了大作用。他有位姓王的朋友也想去三山岛游览,而这位王姓朋友在距三山岛不远的西由村又有位姓盛(盛为西由大姓)的姻亲。从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情况来看,那户盛姓人家的条件不错(古代联姻讲究门当户对,士绅嫁娶的对象,通常也是士绅),于是宿度这次的三山岛之旅,就以此为落脚地。在联系好住处之后,万历癸未(1583年)年二月,宿度一行从莱州城出发,正式踏上了前往三山岛的旅途。第一天,经过五十里的跋涉之后,他们来到西由盛家,得到了对方的款待。 第二天,他们离开西由,前往三山岛。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很短,不用多时就可以看到海岸线了。到了海边之后,宿度一行人没有立即登山,而是先坐船出海,体验打渔的乐趣。春寒料峭, 海边尤其冷。因此,他们在上船之前,专门添了衣服;在上船之后,还喝起了酒,一则御寒,二则助兴。从文中的描述来看,他们乘坐的是一艘比较大的渔船,上船的游客和东道主加起来有十一人,而除此之外,还有六名专业渔夫、五名仆人在一旁提供服务。总体而言,这次三山岛之游比较顺风顺水。渔船开出不久,就有人率先打上了两尾鲜鱼,“纳舟中,尚能跃”。这一场景,让船上的游客很是兴奋,他们一边对饮,一边高歌,“歌声与橹声相互答,乐甚。客有叩柜而歌者。”用现在的话来说,显然是很嗨。乘船在海上游览了一段时间之后,宿度一行人收网回岸,共带回了六条大鱼。按照时间推算,这时也差不多到了中午的饭点,而带回来的鱼,自然也就成为了午饭上的主菜。值得一提的是,宿度在文中还记载了当时莱州渔民的一个特殊习俗:“登岸,入鱼铺中,主人悬龙王港王画像,荐鲜,乃烹而食之。”也就是说,出海捕获鲜鱼回到岸上,首先要有个向海神贡奉的仪式,然后才能烹饪食用。 在吃了这顿海鲜之后,游客们才开始正式攀登三山岛的三山。而宿度也在文中写明,这三座山就是三山(岛)这个地名的由来(山有三峰,故名)。如今三山岛已经完全与陆地相连,但在古代,部分山石在涨潮之后应该是孤立于水中。宿度写道:“乃踏石越水,行数十步,散坐石矶上,飞觞举杯。”(这次的旅行,感觉他们是杯不离手,相当能喝。)坐在海边的巨石上,游客们看到的是一幅壮观的画面,所谓“风涛雪浪,万顷连天,碧水白石,更相击薄”。这让他们不仅感叹道:游三山晚也! 宿度和朋友们临海举觞、意兴勃发,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很长时间。此时,海浪涌动,已见涨潮。有位仆人赶紧上前提醒,游客们这才原路返回。从三山岛回到西由之后,天色已晚。除了一位姓徐的友人就此告辞(可能离西由不远)之外,其余的人当晚仍在盛姓人家借宿。第三天,已经到了三月份,一场春雨突如其来。按说在雨中赶路并不方便,但宿度或许也不好意思再麻烦盛姓主人,就冒雨赶回了莱州城中。此次三山岛之旅,就此圆满结束。在回顾了这段旅行经历之后,不妨再详细介绍一下主人公的生平。关于宿度其人,《掖县志》中记载道: “宿度,字二山。嘉靖己未进士,官至浙江参政。致仕,晋阶太仆少卿。性清介,江陵当国,招之,不往,人益重之。崇祀乡贤祠。” 看了他的履历之后,有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宿度在嘉靖年间就考中进士,此后长期在外任职,什么时候会有空在掖县老家游山玩水?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就在“江陵当国,招之,不往”这段描述中。万历之初,江陵张居正总揽朝政。宿度不愿依附于他,曾卸任官职长期在老家闲住。而在张居正去世之后,他也没有马上复出。也就是说,在游览三山岛时,他既有地位,又有时间。既有地位,又有时间,这种状态,对于多数人来说,可能终生难求吧。在古代考中进士,对于人生命运,的确是一种很大的改变。 赞 (0) 相关推荐 乡愁胶东|掖县男人爱“抱团” 掖县男人 掖县男人以"出门"为荣,清末民初,大批外出谋生,据1926年出版的<中华民国省区大会志>载:"从山东毎年出佣于满蒙及苏俄之苦力······莱州地方6 ... 神奇莱州府、掖县,为何太多东北人原籍是这里? 掖县是个消失的名字,它就是目前的烟台莱州市,黄金储量居全国首位之地. 西汉时候,掖县设立. 隋代,这里改成莱州,并一度成为古莱州府驻地. 民国初年,废莱州府设掖县. 1988年,撤销掖县,设立莱州市. ... 看图:游莱州三山岛之西峰,观掖县北部之形胜 在胶东半岛众多的乡镇(街道)当中,莱州市的三山岛(街道)应该是名气比较大的一个. 三山岛的名气,来自很多方面.就历史而言,这里曾留下过有关秦皇的传说:就位置而言,这里是掖城中轴线向北与大海的交汇处:就 ... 【原创】苏州三山岛寻旧 苏州三山岛在苏州吴中区东山镇西南太湖之中,早在八十年代,三山岛还没有开发成旅游之地,我就去过了,还住了一晚.那时候,岛上只有田间小道.岛上尚未通电,晚上点煤油灯.夜间万籁俱静,有清风摇竹,虫声唧唧.晨 ... 刘伯温破三山岛风水 占领了苏州城,除去了张士诚这一障碍,问鼎天下的大局已确定无疑了.朱元璋回味当时棋盘石上的那一步妙棋,心中着实感激上苍的厚赐.便决定带着军师和心腹爱将再登三山岛,亲自拈香祭拜,以感激神灵的佑护. 浩浩荡 ... 陈杏珍(白蓝)诗作——《七绝·题苏州太湖三山岛两首》 <七绝·题苏州太湖三山岛之一> 天然笔架叹神工, 盆景石削拜壁中.(注1) 海上三山无觅处, 蓬莱仙境舞飞龙.(注2) 注1:太湖三山岛,古称蓬莱,明代始称小蓬莱,又称笔架山.金龟山,位于 ... 三山五岳中五岳大家都清楚,但三山是哪三山?你能回答出来吗? 人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三山五岳就散布在中国这960万平方公里的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其中,三山正是华夏远古时期的传说之地,而五岳则是中华文化的兴盛之地,现在用三山 ... 【广州诗歌】No.81250期B版||《五一川山岛游》三首 文/灯火阑珊(四川) 广 州 诗 歌 欢迎阅读 <广州诗歌>平台自创建以来旨在发展平民文学!大众化阅读,大众化创作,展示平凡心灵最美好的一面.我们努力为华语文学贡献力量.欢迎您的阅读!愿您记录自己奋斗历程中的点 ... 传说中的“三山五岳”,五岳我们都知道,三山是哪三座山? 我们知道,神州大地山灵水秀.而形容中华名山的成语就是"三山五岳". 五岳我们都知道是哪五座山,那传说中的"三山"又是指的哪三座山呢?五岳指的就是泰山,华山,衡山 ... 中国人都说“三山五岳”,那么三山到底是指哪里,你知道吗? 在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上.地形的类型也是千奇百怪,多种多样的,而其中被大家经常所提及的地貌类型,当然就是我们的山峰,当作为风景观赏时山可以登高望远,是可以看到绝妙景观的好地方,而在人们比喻一件事情时,山又 ... 湖北 恩施大峡谷 武当山 神农架 三山旅游 湖北 恩施大峡谷 武当山 神农架 三山旅游 4月17日凌晨5点前往机场乘坐南宁-宜昌飞机两小时,宜昌-恩施绿皮火车两小时,下午1点30到达恩施. 4月17日下午 安顿好后,我们的包车刘师傅开了一辆18 ...
三山岛,是莱州北部沿海的一处名胜,这里有山有海有河有沙滩有美味有古迹,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游客,慕名前去参观。要说起来,三山岛的旅游并非现代才兴起。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把这里当作一处绝佳的户外游目的地。只不过,限于当时的交通和经济条件,距离较远的普通人很难有机会来此参观,能到这里旅游的群体,主要就是莱州(掖县)当地的士绅们。这些士绅们一方面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也具备比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他们的旅游,通常是:玩得开心,写得也精彩。 在明代,有位叫做宿度的掖县进士,就进行了一次愉快的三山岛旅行。归来之后,他将旅途见闻记叙成文,题为《三山泛海记》。清代编撰《掖县志》时,认为文章精彩,就将之收录其中。这也使得后世的人们,得以管窥明代士绅的真实生活。那么,宿度那一次到三山岛,到底都玩什么了呢?从文中的记载来看,其实跟现代人差不多,主要内容就是:登山、看海、坐船、打渔、吃海鲜。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要进行一次理想的旅行,首先应该规划好食宿。从莱州城到三山岛,有约六十里的路程,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当天游玩加往返显然不太现实,中途需有地方住宿方可。而过去的客栈酒店又不像现在这么多,在这种情况下,“借宿”民居就是一个相对可行的选择。 作为一名进士(在地方上属于绝对的头面人物),宿度的广泛人脉此时就发挥了大作用。他有位姓王的朋友也想去三山岛游览,而这位王姓朋友在距三山岛不远的西由村又有位姓盛(盛为西由大姓)的姻亲。从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情况来看,那户盛姓人家的条件不错(古代联姻讲究门当户对,士绅嫁娶的对象,通常也是士绅),于是宿度这次的三山岛之旅,就以此为落脚地。在联系好住处之后,万历癸未(1583年)年二月,宿度一行从莱州城出发,正式踏上了前往三山岛的旅途。第一天,经过五十里的跋涉之后,他们来到西由盛家,得到了对方的款待。 第二天,他们离开西由,前往三山岛。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很短,不用多时就可以看到海岸线了。到了海边之后,宿度一行人没有立即登山,而是先坐船出海,体验打渔的乐趣。春寒料峭, 海边尤其冷。因此,他们在上船之前,专门添了衣服;在上船之后,还喝起了酒,一则御寒,二则助兴。从文中的描述来看,他们乘坐的是一艘比较大的渔船,上船的游客和东道主加起来有十一人,而除此之外,还有六名专业渔夫、五名仆人在一旁提供服务。总体而言,这次三山岛之游比较顺风顺水。渔船开出不久,就有人率先打上了两尾鲜鱼,“纳舟中,尚能跃”。这一场景,让船上的游客很是兴奋,他们一边对饮,一边高歌,“歌声与橹声相互答,乐甚。客有叩柜而歌者。”用现在的话来说,显然是很嗨。乘船在海上游览了一段时间之后,宿度一行人收网回岸,共带回了六条大鱼。按照时间推算,这时也差不多到了中午的饭点,而带回来的鱼,自然也就成为了午饭上的主菜。值得一提的是,宿度在文中还记载了当时莱州渔民的一个特殊习俗:“登岸,入鱼铺中,主人悬龙王港王画像,荐鲜,乃烹而食之。”也就是说,出海捕获鲜鱼回到岸上,首先要有个向海神贡奉的仪式,然后才能烹饪食用。 在吃了这顿海鲜之后,游客们才开始正式攀登三山岛的三山。而宿度也在文中写明,这三座山就是三山(岛)这个地名的由来(山有三峰,故名)。如今三山岛已经完全与陆地相连,但在古代,部分山石在涨潮之后应该是孤立于水中。宿度写道:“乃踏石越水,行数十步,散坐石矶上,飞觞举杯。”(这次的旅行,感觉他们是杯不离手,相当能喝。)坐在海边的巨石上,游客们看到的是一幅壮观的画面,所谓“风涛雪浪,万顷连天,碧水白石,更相击薄”。这让他们不仅感叹道:游三山晚也! 宿度和朋友们临海举觞、意兴勃发,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很长时间。此时,海浪涌动,已见涨潮。有位仆人赶紧上前提醒,游客们这才原路返回。从三山岛回到西由之后,天色已晚。除了一位姓徐的友人就此告辞(可能离西由不远)之外,其余的人当晚仍在盛姓人家借宿。第三天,已经到了三月份,一场春雨突如其来。按说在雨中赶路并不方便,但宿度或许也不好意思再麻烦盛姓主人,就冒雨赶回了莱州城中。此次三山岛之旅,就此圆满结束。在回顾了这段旅行经历之后,不妨再详细介绍一下主人公的生平。关于宿度其人,《掖县志》中记载道: “宿度,字二山。嘉靖己未进士,官至浙江参政。致仕,晋阶太仆少卿。性清介,江陵当国,招之,不往,人益重之。崇祀乡贤祠。” 看了他的履历之后,有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宿度在嘉靖年间就考中进士,此后长期在外任职,什么时候会有空在掖县老家游山玩水?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就在“江陵当国,招之,不往”这段描述中。万历之初,江陵张居正总揽朝政。宿度不愿依附于他,曾卸任官职长期在老家闲住。而在张居正去世之后,他也没有马上复出。也就是说,在游览三山岛时,他既有地位,又有时间。既有地位,又有时间,这种状态,对于多数人来说,可能终生难求吧。在古代考中进士,对于人生命运,的确是一种很大的改变。
三山岛,是莱州北部沿海的一处名胜,这里有山有海有河有沙滩有美味有古迹,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游客,慕名前去参观。要说起来,三山岛的旅游并非现代才兴起。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把这里当作一处绝佳的户外游目的地。只不过,限于当时的交通和经济条件,距离较远的普通人很难有机会来此参观,能到这里旅游的群体,主要就是莱州(掖县)当地的士绅们。这些士绅们一方面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也具备比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他们的旅游,通常是:玩得开心,写得也精彩。 在明代,有位叫做宿度的掖县进士,就进行了一次愉快的三山岛旅行。归来之后,他将旅途见闻记叙成文,题为《三山泛海记》。清代编撰《掖县志》时,认为文章精彩,就将之收录其中。这也使得后世的人们,得以管窥明代士绅的真实生活。那么,宿度那一次到三山岛,到底都玩什么了呢?从文中的记载来看,其实跟现代人差不多,主要内容就是:登山、看海、坐船、打渔、吃海鲜。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要进行一次理想的旅行,首先应该规划好食宿。从莱州城到三山岛,有约六十里的路程,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当天游玩加往返显然不太现实,中途需有地方住宿方可。而过去的客栈酒店又不像现在这么多,在这种情况下,“借宿”民居就是一个相对可行的选择。 作为一名进士(在地方上属于绝对的头面人物),宿度的广泛人脉此时就发挥了大作用。他有位姓王的朋友也想去三山岛游览,而这位王姓朋友在距三山岛不远的西由村又有位姓盛(盛为西由大姓)的姻亲。从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情况来看,那户盛姓人家的条件不错(古代联姻讲究门当户对,士绅嫁娶的对象,通常也是士绅),于是宿度这次的三山岛之旅,就以此为落脚地。在联系好住处之后,万历癸未(1583年)年二月,宿度一行从莱州城出发,正式踏上了前往三山岛的旅途。第一天,经过五十里的跋涉之后,他们来到西由盛家,得到了对方的款待。 第二天,他们离开西由,前往三山岛。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很短,不用多时就可以看到海岸线了。到了海边之后,宿度一行人没有立即登山,而是先坐船出海,体验打渔的乐趣。春寒料峭, 海边尤其冷。因此,他们在上船之前,专门添了衣服;在上船之后,还喝起了酒,一则御寒,二则助兴。从文中的描述来看,他们乘坐的是一艘比较大的渔船,上船的游客和东道主加起来有十一人,而除此之外,还有六名专业渔夫、五名仆人在一旁提供服务。总体而言,这次三山岛之游比较顺风顺水。渔船开出不久,就有人率先打上了两尾鲜鱼,“纳舟中,尚能跃”。这一场景,让船上的游客很是兴奋,他们一边对饮,一边高歌,“歌声与橹声相互答,乐甚。客有叩柜而歌者。”用现在的话来说,显然是很嗨。乘船在海上游览了一段时间之后,宿度一行人收网回岸,共带回了六条大鱼。按照时间推算,这时也差不多到了中午的饭点,而带回来的鱼,自然也就成为了午饭上的主菜。值得一提的是,宿度在文中还记载了当时莱州渔民的一个特殊习俗:“登岸,入鱼铺中,主人悬龙王港王画像,荐鲜,乃烹而食之。”也就是说,出海捕获鲜鱼回到岸上,首先要有个向海神贡奉的仪式,然后才能烹饪食用。 在吃了这顿海鲜之后,游客们才开始正式攀登三山岛的三山。而宿度也在文中写明,这三座山就是三山(岛)这个地名的由来(山有三峰,故名)。如今三山岛已经完全与陆地相连,但在古代,部分山石在涨潮之后应该是孤立于水中。宿度写道:“乃踏石越水,行数十步,散坐石矶上,飞觞举杯。”(这次的旅行,感觉他们是杯不离手,相当能喝。)坐在海边的巨石上,游客们看到的是一幅壮观的画面,所谓“风涛雪浪,万顷连天,碧水白石,更相击薄”。这让他们不仅感叹道:游三山晚也! 宿度和朋友们临海举觞、意兴勃发,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很长时间。此时,海浪涌动,已见涨潮。有位仆人赶紧上前提醒,游客们这才原路返回。从三山岛回到西由之后,天色已晚。除了一位姓徐的友人就此告辞(可能离西由不远)之外,其余的人当晚仍在盛姓人家借宿。第三天,已经到了三月份,一场春雨突如其来。按说在雨中赶路并不方便,但宿度或许也不好意思再麻烦盛姓主人,就冒雨赶回了莱州城中。此次三山岛之旅,就此圆满结束。在回顾了这段旅行经历之后,不妨再详细介绍一下主人公的生平。关于宿度其人,《掖县志》中记载道: “宿度,字二山。嘉靖己未进士,官至浙江参政。致仕,晋阶太仆少卿。性清介,江陵当国,招之,不往,人益重之。崇祀乡贤祠。” 看了他的履历之后,有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宿度在嘉靖年间就考中进士,此后长期在外任职,什么时候会有空在掖县老家游山玩水?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就在“江陵当国,招之,不往”这段描述中。万历之初,江陵张居正总揽朝政。宿度不愿依附于他,曾卸任官职长期在老家闲住。而在张居正去世之后,他也没有马上复出。也就是说,在游览三山岛时,他既有地位,又有时间。既有地位,又有时间,这种状态,对于多数人来说,可能终生难求吧。在古代考中进士,对于人生命运,的确是一种很大的改变。
三山岛,是莱州北部沿海的一处名胜,这里有山有海有河有沙滩有美味有古迹,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游客,慕名前去参观。要说起来,三山岛的旅游并非现代才兴起。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把这里当作一处绝佳的户外游目的地。只不过,限于当时的交通和经济条件,距离较远的普通人很难有机会来此参观,能到这里旅游的群体,主要就是莱州(掖县)当地的士绅们。这些士绅们一方面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也具备比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他们的旅游,通常是:玩得开心,写得也精彩。 在明代,有位叫做宿度的掖县进士,就进行了一次愉快的三山岛旅行。归来之后,他将旅途见闻记叙成文,题为《三山泛海记》。清代编撰《掖县志》时,认为文章精彩,就将之收录其中。这也使得后世的人们,得以管窥明代士绅的真实生活。那么,宿度那一次到三山岛,到底都玩什么了呢?从文中的记载来看,其实跟现代人差不多,主要内容就是:登山、看海、坐船、打渔、吃海鲜。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要进行一次理想的旅行,首先应该规划好食宿。从莱州城到三山岛,有约六十里的路程,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当天游玩加往返显然不太现实,中途需有地方住宿方可。而过去的客栈酒店又不像现在这么多,在这种情况下,“借宿”民居就是一个相对可行的选择。 作为一名进士(在地方上属于绝对的头面人物),宿度的广泛人脉此时就发挥了大作用。他有位姓王的朋友也想去三山岛游览,而这位王姓朋友在距三山岛不远的西由村又有位姓盛(盛为西由大姓)的姻亲。从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情况来看,那户盛姓人家的条件不错(古代联姻讲究门当户对,士绅嫁娶的对象,通常也是士绅),于是宿度这次的三山岛之旅,就以此为落脚地。在联系好住处之后,万历癸未(1583年)年二月,宿度一行从莱州城出发,正式踏上了前往三山岛的旅途。第一天,经过五十里的跋涉之后,他们来到西由盛家,得到了对方的款待。 第二天,他们离开西由,前往三山岛。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很短,不用多时就可以看到海岸线了。到了海边之后,宿度一行人没有立即登山,而是先坐船出海,体验打渔的乐趣。春寒料峭, 海边尤其冷。因此,他们在上船之前,专门添了衣服;在上船之后,还喝起了酒,一则御寒,二则助兴。从文中的描述来看,他们乘坐的是一艘比较大的渔船,上船的游客和东道主加起来有十一人,而除此之外,还有六名专业渔夫、五名仆人在一旁提供服务。总体而言,这次三山岛之游比较顺风顺水。渔船开出不久,就有人率先打上了两尾鲜鱼,“纳舟中,尚能跃”。这一场景,让船上的游客很是兴奋,他们一边对饮,一边高歌,“歌声与橹声相互答,乐甚。客有叩柜而歌者。”用现在的话来说,显然是很嗨。乘船在海上游览了一段时间之后,宿度一行人收网回岸,共带回了六条大鱼。按照时间推算,这时也差不多到了中午的饭点,而带回来的鱼,自然也就成为了午饭上的主菜。值得一提的是,宿度在文中还记载了当时莱州渔民的一个特殊习俗:“登岸,入鱼铺中,主人悬龙王港王画像,荐鲜,乃烹而食之。”也就是说,出海捕获鲜鱼回到岸上,首先要有个向海神贡奉的仪式,然后才能烹饪食用。 在吃了这顿海鲜之后,游客们才开始正式攀登三山岛的三山。而宿度也在文中写明,这三座山就是三山(岛)这个地名的由来(山有三峰,故名)。如今三山岛已经完全与陆地相连,但在古代,部分山石在涨潮之后应该是孤立于水中。宿度写道:“乃踏石越水,行数十步,散坐石矶上,飞觞举杯。”(这次的旅行,感觉他们是杯不离手,相当能喝。)坐在海边的巨石上,游客们看到的是一幅壮观的画面,所谓“风涛雪浪,万顷连天,碧水白石,更相击薄”。这让他们不仅感叹道:游三山晚也! 宿度和朋友们临海举觞、意兴勃发,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很长时间。此时,海浪涌动,已见涨潮。有位仆人赶紧上前提醒,游客们这才原路返回。从三山岛回到西由之后,天色已晚。除了一位姓徐的友人就此告辞(可能离西由不远)之外,其余的人当晚仍在盛姓人家借宿。第三天,已经到了三月份,一场春雨突如其来。按说在雨中赶路并不方便,但宿度或许也不好意思再麻烦盛姓主人,就冒雨赶回了莱州城中。此次三山岛之旅,就此圆满结束。在回顾了这段旅行经历之后,不妨再详细介绍一下主人公的生平。关于宿度其人,《掖县志》中记载道: “宿度,字二山。嘉靖己未进士,官至浙江参政。致仕,晋阶太仆少卿。性清介,江陵当国,招之,不往,人益重之。崇祀乡贤祠。” 看了他的履历之后,有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宿度在嘉靖年间就考中进士,此后长期在外任职,什么时候会有空在掖县老家游山玩水?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就在“江陵当国,招之,不往”这段描述中。万历之初,江陵张居正总揽朝政。宿度不愿依附于他,曾卸任官职长期在老家闲住。而在张居正去世之后,他也没有马上复出。也就是说,在游览三山岛时,他既有地位,又有时间。既有地位,又有时间,这种状态,对于多数人来说,可能终生难求吧。在古代考中进士,对于人生命运,的确是一种很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