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上的回纹
回纹,是宋代瓷器上兴起的重要几何纹样之一,尤其是作为边饰辅助纹样,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代瓷器上的回纹,主要是以商周青铜器上的云雷纹为蓝本,采用横、竖短线折绕而成,因颇似汉字“回”字,故此得名。依据构成形式,可分为单体回纹、正反相连成对回纹与连续不断带状回纹等多种形式,而尤以正反相连成对回纹最具鲜明时代特征。尽管有单线、双线之分,但均整齐划一,体现出严谨、规整的艺术效果。
宋代瓷器上的回纹被广泛运用在瓶、罐、盘、碗、洗、尊、炉、枕等各类器物上,一般饰于口沿及胫部,主要是被用作边饰辅助纹样,但也有作为主题纹样的地纹出现,因产地、品种不同,装饰工艺与技法也千差万别。典型如定窑白瓷、耀州窑青瓷、景德镇窑青白瓷上流行刻划或印花回纹,磁州窑常见白地黑花回纹,而吉州窑则为白地褐花回纹。
▌[宋]定窑白釉划花回纹盏托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代瓷器上的回纹,无论是布局构图,还是艺术风格,均发生了一些改变。尤其是以景德镇窑青花瓷上的回纹最具代表,绘制精美,工艺娴熟。如与宋代一反一正构成一组的形式不同,这一时期的回纹则采用相互不接连的形式,由单个回字排列连续成圈。
明代景德镇窑瓷器上的回纹基本承袭了元代风格,只是在青花料及画法上有细微变化,如洪武时期作为边饰的回纹由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再一对一对的连续排列,缺乏连贯性。永乐时期开始流行连续不断式回纹,线条没有间断,一气呵成。宣德时期,有正反成对回纹,也有连续不断回纹。
▌[明·宣德]青花鸡心碗 ( 局部)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成化至弘治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上的回纹布局疏朗,笔触圆柔。崇祯时期呈现出新的风格,见有“T”形、垛口形、单段回形、正反三角形等多种样式。
清代瓷器上的回纹,除了用作固定的边饰纹样外,还被作为主体图案装饰在各类官窑与民窑器物上,寓意“富贵不到头”等美好含义。如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清光绪景德镇窑胭脂红釉仿古鋗。
▌[清·光绪]景德镇窑胭脂红釉仿古鋗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这件清光绪景德镇窑胭脂红釉仿古鋗高15厘米。直口,深腹,圈足,两侧对称置兽首耳。器身刻几何图案,盖面刻“仿汉元康 ”五字铭,盖沿刻回纹。器身通体施胭脂红釉,釉色均匀莹润。外底书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体竖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