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主义的花朵,还是想继续聊聊死亡
-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太多-
廖一梅的《悲观主义的花朵》,10年前就想读,那时候还没有结婚
但书好像太丧,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乐观主义者
直到后来结婚了,我和孙老师很认真的聊死亡与安放
我们发现乐观是个伪命题
结婚后,我和孙老师把保险置办好
让自己的生死不成为彼此家庭的负累
然后,就决定全力以赴的开始过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自己的生活
8成的人都在迷惘
在我和很多人的聊天,以及和工作相关的走访里
我发现人基本就是三种
一种是特别明白自己要什么的人,特立独行的快乐
一种是特别不明白自己要什么的人,难得糊涂的快乐
最惨的是第三种
内心的自己好像快要破茧成蝶,但却要把生活过成社会要求的样子
这种痛苦,一直会延续到死亡
如今,我懂得了廖一梅的悲观
那些用“为爱而生”标榜自我的人,看起来乐观向上,其实卑微地如同尘埃
我们的教育里,总是呼唤爱意
没有任何一门课程,教会我们面对痛苦
而如果,你是越来越明事理,以及尝试过用上帝视角看待自己的话,那句“人间不值得”其实特别在理
你落地的那一刻,就开始处理关于痛苦的一切
直至死亡
太多的言论在叫嚣着让大家去过某种生活
每个人心底,都住着一个完美复刻的希特勒
高举着自我生活的主张,用纳粹的专断去造化世界
那些关于爱情的读物,我一直都觉得挺矫情的
就是有种无病呻吟的姿态,楚楚可怜的内心,却看起来全副武装的战士
在爱情面前,很少有极致到像《失乐园》的为欲而死,也很少有悲鸣到像《半生缘》的为爱而亡
真实的爱情,是生活的那些琐碎
戏剧的冲突感,永远是每个创作者脑中臆想的那个矛盾
生活太平淡了,大悲大喜才能让我们感受到“活着”
所以自己的生活,能够在这些彻悟和经历中去做一次新的注解
走近死亡
幸运的话,我们会在死之前,过得特别不留遗憾
不幸的话,就是死前断气都断得不顺畅
廖一梅那本书,我现在都没有翻过,估计也不会翻
有空矫情,还不如背几个单词
但你又只有看过那些个人的怨念,才会立体而直接的明白死亡
就像我最近对世界的新理解
整个社会,都是一种悖论,它永远不会消亡
你不能既拥有事业,又拥有家庭
都是在权衡成本利弊之后,做出了有侧重的选择
一边开心,一边失落
这就是生而为人的痛苦,也是你我的死亡之路
读书的小片段
书中的智慧和快乐
只有读书的人才能领会
今年我快读了50本书了
你呢
人间的大部分烦恼
都可以用读书来解决
不是你没有时间
那都是你的一种选择
希望你能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