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征洋:不必高百尺,亦可摘星辰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居家数月,每日面对的电脑屏幕终是到了面目可憎的地步。本周巧作设计,终于将周六下午从日复一日的苟且中解救出来,拨通那串熟悉的号码,于是三人两骑临时起意,前往江心寺散心。

江心寺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不值一提,但李白《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千古绝唱却是五千年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人遇景著文,景因文而名。向来自诩文脉追寻者的我会选择江心寺,想来也绝非偶然之举。

人虽未到,心已神往。宽阔的国道行车不多,血气方刚的少年们便加足了马力,抓住春天的尾巴,沿着墨痕前进。道旁的景物飞也似地向身后窜去,初夏的风劈头盖脸地向我们打来,灌进我们的眼眶,撕扯我们的头发。但少年的豪气丝毫未减,越是强劲的对手越使我们兴奋。我们一路上仿佛从空气中硬生生撕出一条通道,彼此狂笑、咆哮,不允许巨风淹没我们的声音与欢乐。虽然我们还不曾见江心寺的一砖一瓦,但这令人血脉喷张的路途所调动起来的心境,想必与李白那气壮山河的豪情不分伯仲。

到得寺前,眼前的物什不免让人诧异。那想象中的高楼早已为历史的印痕,所剩的不过小山包上一座残破的小小古刹和许多正在修补之中的大殿。虽说此前已有心理准备,眼前沧海桑田的变化,还是远远超出预期。江心寺,设施都有些陈旧,再加上所依山形并无胜景,草草转了一圈,只觉得后来修建的“摘星楼”还差强人意,不免有些意兴索然。

在等待朋友完成航拍任务的同时,我四处寻走,偶然遇见一处望江亭,心想:此处名为江心寺,莫非当年四处环水,寺庙立于江上?走进亭去,却哪里还望得到江水的踪迹,反倒是四下无处不在的田野,翻滚着汹涌的绿浪。

“想不到千年的时间,可以把当年淹没在长江地下的土地全部翻了上来”朋友也跟进小亭如是说。

“是啊,此所谓沧海桑田,一念之间,自然造化鬼斧神工,可见一斑。”

“也不一定全都仰仗自然变换,千年时间,此间人力的付出也不可小觑。”

一番交谈,我们或叹自然之无穷,或感人力之胜天。但总归看来,似乎都感受到个人在大格局中的渺小,与李白孤身仰望星空的心绪相比,想来一般无二。刹时间,我的思绪仿佛被闪电击中:我此次前来所为何事?是考据江心寺高度,还是放飞身心?考据之事,所行者多矣,何必要我这等黄毛小生班门弄斧?既是放飞身心,问答之中思想早已纷飞,甚至与李白甚有合拍之处,岂不妙哉?功成且妙,何不乐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倘若同一处风光,千年以来,人人见之无异,人人感之相同,未免乏味至极。探寻文脉的足迹,不必与先行者踩过完全相同的脚印,只需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与前人对照,使先辈思想不绝,我辈创意不断,由此华夏文脉可绵延万世而不殆。此番悟道,我于追寻前辈一事的包袱轻了不少,所缚桎梏顿消,由此延伸到守正出新之正用,或许于学业也有些裨益。

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下山的道旁那些为适应时代翻修的殿堂又可爱了起来,今后面目一新的江心寺再打出“诗仙”的招牌,定能吸引文人雅客共析文脉。若有摘星之志,何苦必上百尺?胸中笔墨既足,自能纵横捭阖。借助前人之力,一座座百丈楼、百仞楼拔地而起,再上九天揽月,岂非轻而易举?

作者:叶征洋 湖北黄梅人  在校大学生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民间文化的文艺自媒体,主要方式是文学和摄影,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赣皖一带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