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 黄继光被评为二级战斗英雄 连长连夜写信:我给我的兵证明
1952年11月的一天,在黑龙江阿城县(今哈尔滨阿城区)的一所医院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六连连长万福来有点焦躁。
自从在上甘岭战役中负重伤,被送回后方治疗以来,万福来一直在广播里关注着前线的消息。
作为一个1946年参军的老兵,从广播的词句间,万福来清楚的知道,上甘岭的战斗,已经越来越激烈了。
前线的战友正在流血牺牲,自己却只能躺在医院里养伤,这让万福来浑身难受。他下意识地伸手摸了摸被包成了“粽子”的下颌——不久之前,一块2寸长的弹片正是从这里穿了进去。
万福来
正当万福来闹心的时候,同屋的病友举着一份报纸走了进来:“老万,他们在前线打得好啊!又表彰了好几名英雄!”
说着,病友便一字一句地念了起来:“赖世钧、欧阳代炎、龙世昌、黄继光......”
当听到黄继光被评为“二级战斗英雄”时,万福来猛地从床上坐了起来,那张年轻的脸庞突然浮现在他的眼前......
01 被写错名字的战士
1951年3月的一天,在四川省中江县石马乡(今中江县继光镇)的一处空地上,人头攒动、旗帜招展,一场参军动员大会正在进行。
参加志愿军的年轻人
在报名时,一位个头矮小的年轻人从人缝里挤到了登记的桌子前面,着急地喊道:“我报名!我报名!”
负责登记的干部颇有兴趣地打量着他,问道:“叫什么名字?”
年轻人大声说道:“黄际广!”
年轻人浓重的中江口音与周围嘈杂的环境,让这名干部不禁愣了一下,凭着第一反应,他在登记册上写下了3个字:“黄继光”。
当时,这名干部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写下的这个名字,在不久之后将会响彻整个中国。
黄继光画像
在开赴朝鲜战场之后,黄继光便被分到了万福来所在的六连。
当万福来第一次见到黄继光时,他不易察觉地皱了皱眉头——即使在这批身材普遍不高的新兵中,黄继光也算是矮个子。
在艰苦卓绝的朝鲜战场上,这个兵能够坚持下来吗?万福来有些担心。
然而,黄继光之后的表现,很快打消了万福来的疑虑:在之后的战斗中,黄继光的战斗技能飞快提高,不仅如此,他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矮小灵活的特点,在坑道中来回穿梭,传命令、运弹药、背伤员......成为了新兵当中的佼佼者。
由于黄继光表现出色、头脑灵活,万福来便将他留在了连部,成为了自己的通信员。而在之后的相处中,万福来对这个四川小伙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黄继光出生的日期,是1931年1月8日,而他出生的村子,有个很吉利的名字,叫做发财垭。
然而,这个吉庆的名字,却没有给黄继光的家庭带来任何好运。自从黄继光出生起,他的记忆里就只有贫穷和饥饿。
虽然生活贫困,黄继光的父亲黄德仲依然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但在黄继光10岁时,父亲的猝然离世,让这个贫寒的家庭失去了唯一的顶梁柱。
为了活下去,黄继光12岁时就开始给地主家做工,放牛、割草、挑水、砍柴......稍不留神,还要挨上地主的一顿打骂。
民国时期的牧童
在苦水中浸泡了19年之后,黄继光的家乡终于迎来了解放。翻身的喜悦,充满了他的胸膛,而走上战场,去捍卫这个属于人民的新中国,便成了他最好的报恩方式。
这样的经历,让万福来确信,身边这个稚嫩的年轻人,将会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战士。
黄继光后续的表现,完全印证了万福来的判断——在之后的作战中,黄继光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成长为了连队里的多面手,不仅立了一个三等功,还得了个“八大员”(战斗员、炊事员、卫生员、担架员、运输员、话务员、宣传员、通信员)的美称。
虽然黄继光成长很快,但他毕竟还是个20出头的年轻人,有的时候还是会闹点“小脾气”。
万福来清楚的记得,有一次,他带着黄继光到营部开会,黄继光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信,而当黄继光回到连队,请宣传干事读完信后,脸一下子沉了下来,连饭也不吃,躲到一边抹眼泪去了。
万福来与指导员冯于庆找来宣传干事询问事情经过,原来,前一段时间,黄继光的家乡为前线将士举行了庆功大会,而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在立功名单中却没有听到儿子的姓名,便专门来信询问:“你在前线有没有立功?立的大功还是小功?”
毛主席接见黄继光的母亲
听完宣传干事的讲述,万福来和冯于庆才搞明白:黄继光这是想回一线队伍,闹情绪了。
有了问题就得解决,万福来和冯于庆找到黄继光,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费了好一番功夫,才解开了黄继光心里的疙瘩。
黄继光的出色表现,不仅让他在连队里广受欢迎,甚至得到了营里的注意,营长专门找到万福来“挖角”,硬是把黄继光要到了营部担任通信员。
1952年10月初,黄继光离开6连,前往营部报到。而万福来没有料到的是,他与黄继光的下一次见面,将是在无比惨烈的战场之上。
02 最凶险的“摊牌”
1950年9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9个月之后,美国越来越清楚的感觉到,自己可能掉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里。
在当时的朝鲜战场上,美国已经投入了自己1/3的陆军、近50%的海军和20%的空军,而这支庞大的军队,却没有给美国带来预想当中的胜利。
被志愿军俘虏的联合国军
更要命的是,仗再打下去,钱就该“花冒了”——
根据史料记载,在这9个月中,美军行军作战、吃喝拉撒,平均每个月要消耗各类物资80万吨以上,仅仅1个月的消耗,就顶的上美国援助北约组织1年半的物资数量。
而在这9个月中,美国已经花掉了100多亿美元的军费,几乎与1950年美军军费总额持平,花钱比烧钱还快。
正因如此,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李奇微曾经判断,即使进一步扩大战争规模,“所付出的代价将远远超过我们所能获得的好处。”
李奇微
美国人的日子难熬,志愿军的日子也不好过——
虽然我军兵力与朝鲜人民军加在一起,比联合国军数量多出不少,在战略战术、战斗意志等方面也占据优势。然而,武器装备的劣势、后勤供应的短缺,仍然使得志愿军的作战困难重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停战谈判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1951年7月10日,在朝鲜开城市郊一个叫做板门店的小村子里,双方的谈判代表终于面对面坐在了一起。
板门店
在谈判之前,毛泽东主席就曾经对回京汇报工作的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的杨成武将军说道:“美国开始有了一点谈判的意向,这是件不容易的事,说明我们的仗打得不错......不过敌人也很有可能利用谈判搞点什么名堂。”
对于停战谈判的曲折 毛主席早有预料
谈判的进程,与毛主席的预判如出一辙——在停战谈判过程中,美国并没有放弃以武力逼迫我方妥协的念头,谈了又打、打了再谈,来来回回谈了1年多,也没谈出个结果。
谈判桌上占不到便宜,战局又一直胶着不下,这让刚刚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不久的克拉克感到脸上着实无光。
为了扭转颓势,1952年10月8日,克拉克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同时批准了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提出的“金化攻势”计划,代号“摊牌行动”。
从这个代号可以看出,美国人已经打算掀桌子了。而他们“摊牌”的第一步,就是要拿下上甘岭。
上甘岭阵地
所谓的“上甘岭”,并不是一座山峰,而是朝鲜五圣山南麓山洼里一个小村庄的名字。
自从1951年6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之后,在我军控制之下的五圣山阵地,如同一个楔子,牢牢地钉在美军防区之内,而上甘岭南边的两个小山包——也就是著名的597.9和537.7高地——就位于这个楔子的最南端。
在范弗里特的计划中,拿下这两个高地,继而扫除五圣山阵地这个心头大患,是完成“金化攻势”的必要条件。只要拿下了这里,在它北侧近200公里的范围内,几乎都是一马平川,志愿军无险可守,非大幅后撤不可。
范弗里特想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范弗里特
因此,当10月14日凌晨,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初,范弗里特就扔出了一把“王炸”——美军第七师协同美军空降187团、哥伦比亚营、埃塞俄比亚营等部队,进攻597.9高地;而编有4个团兵力的韩军第二师,则向537.7高地发动了猛攻。
在范弗里特看来,以如此强大的兵力,外加绝对优势的火炮、飞机支援,来对付驻守五圣山的志愿军四十五师,简直就是信手拈来、毫无难度。
但是,范弗里特的计划,打从一开始便碰上了一颗硬钉子。
志愿军战士保卫阵地
在对峙的一年多时间里,美军固然在调兵遣将、不时挑衅,而志愿军也没闲着——挖坑道,就是志愿军的主要任务之一。
经过几乎毫无间歇的土工作业,志愿军在五圣山阵地上构建起了密密麻麻的坑道工事。这些结构简单却极为有效的坑道,与阵地上的地面工事一起,构成了一个极有韧性的立体防御体系。
于是,当“联合国军”在炮火掩护下,冲上597.9和537.7高地时,他们吃惊地发现,志愿军战士们突然从地面上冒了出来,用轻武器、手雷,甚至是铁锹与石头,和他们进行殊死的战斗。
从10月14日到18日,5天过去了,在两个高地的每一处阵地,都发生了无数次惨烈的拉锯战,美军始终没能迈过这两个小小的高地。
坚守坑道的志愿军战士
03 无法忘怀的目光
在许多年之后,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的秦基伟将军在回忆起上甘岭战役时,曾经感叹道:
“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内,敌人先后投入6万余人,我方直接投入战斗的兵力4.3万余人,这样的兵力密度,是近代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
数万人马挤在如此狭小的地域进行战斗,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只有一个——伤亡,巨大的伤亡。
惨烈的战斗让不少美军士兵精神濒临崩溃
经过几天的战斗,万福来率领的六连已经伤亡过半,但六连官兵的意志没有丝毫动摇,他们藏身在狭小的坑道中,收拢起一切可用的武器弹药,包扎好伤口,耐心等待着出击的命令。
10月18日晚上,命令下达了——六连将与一三四团八连和四连一起,分3路发起反击,夺回597.9高地!
19日下午五点半,在夕阳的映照下,我军早已布置完毕的两个火箭炮营和由数十门山炮、野炮、榴弹炮组成的炮群,向着597.9高地发起了10分钟的急速射击。
炮火带来的硝烟尚未散去,嘹亮的冲锋号便响了起来,战士们跳出坑道,发起了猛烈的冲锋。
夜间出击的志愿军战士
在战斗打响前,万福来将战士们分成了13个爆破小组,分别向预定的4号、5号、6号阵地发起冲击。
按照万福来的预想,是要等到夺回4、5、6号阵地之后,再集中全部兵力,拿下位于597.9高地上最难啃的0号阵地。
纵然万福来做了充分的准备,然而,战斗的艰难与残酷,还是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
多日来的反复拉锯与争夺,让“联合国军”也摸清了我军善于夜间突击的特点,因此,在我军炮火覆盖结束后,敌人便发射了大量的照明弹,同时依靠优势火力与工事,向冲锋的战士疯狂扫射。
更要命的是,多日以来的反复炮击,已经让高地上的岩石变成了厚厚的粉末与碎片,最深的地方几乎到腰,极大地影响了战士们的冲击速度。
抗美援朝纪念馆中珍藏的上甘岭的碎石与弹片
在如此艰难的战斗环境下,六连的战士们丝毫没有退缩,前赴后继的冲锋一直持续到了20日凌晨,而4、5、6号阵地,也终于被我军夺了回来。
现在,摆在六连面前的,就只有位于山脊上的0号阵地了。
站在4号阵地上,万福来开始收拢部队,准备向0号阵地发起进攻。然而,通信员带回的消息却让他悲痛不已——整个六连,算上他和指导员在内,能继续战斗的,只有16个人了。
虽然伤亡巨大,但万福来还是下达了进攻的命令。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抱起炸药包,向0号阵地扑去。
这支小小的队伍,没能撼动坚固的0号阵地,没过多长时间,先后派出的3个爆破小组全部牺牲,整个六连只剩下了5个人,还不到一个班。
按照常规,六连已经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应当及时退出战场,但此时已经接近凌晨3点,夜幕的掩护即将失去,如果不能及时拿下0号阵地,一整晚的战斗都将失去意义。
万福来非常清楚,最关键的时候已经到了。
通过步话机,万福来向团部做了简要汇报——他准备与指导员率领剩余的战士,向0号阵地发起进攻,同时请求团部及时派增援部队接手进攻,完成最后的任务。
这一番汇报,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算作万福来的遗言了。
汇报结束后,万福来马上开始布置进攻任务,但没过多久,营参谋长张广生便来到了4号阵地,在他身后跟着的,正是黄继光。
张广生听完万福来的汇报后,当即做出了决定,由他和指导员率领战士前去进行爆破,而万福来则与发报员吴三羊坚守4号阵地,随时向团部汇报情况,同时准备接应增援部队。
万福来和指导员自然不会同意这种安排,三人争执不下,一时僵持了起来。
就在这时,黄继光突然站了出来:“参谋长,把任务交给我们吧!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经过一番讨论,张广生同意了黄继光的要求,并当场任命黄继光为六连“功臣六班”班长,与通信员肖登良、发报员吴三羊组成爆破小组,前去炸毁0号阵地前的暗堡,为后续增援部队扫清障碍。
肖登良(讲解者)
在出发前,黄继光将随身携带的家信、钢笔和军功章等随身物品交给了参谋长,而在这些物品中,还有一份短短的入党申请书。
这份入党申请书非常短,以至于多年后,万福来还能清楚地记得上面的内容——
“连长、指导员,请相信我,我要为保卫祖国消灭更多的敌人,我申请要在战斗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申请人黄继光。”
没有催人泪下的告别,也没有豪情壮志的口号,黄继光与肖登良、吴三羊跳出坑道,向零号阵地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此时,0号阵地上的敌人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一颗颗照明弹打上了天空,暗堡前的阵地忽明忽暗,显得愈加凶险。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万福来的心不禁揪了起来,他一边进行掩护射击,一边紧张地关注着爆破小组的一举一动。
只见黄继光等三人如同灵猫一般,利用弹坑掩护,分别向0号阵地两侧的火力点跃进,没过多久,就冲到了暗堡附近,并飞快地将手雷塞进了暗堡里,随着两声巨响,两个暗堡全部哑火。
解决了两侧的火力点,黄继光三人又向着中间的暗堡发起了冲锋。就在这时,又一颗照明弹升上天空,敌人的子弹瞬间如同暴雨般泼洒了过来。
在密布的弹雨中,吴三羊头部中弹,当场牺牲。紧接着,肖登良的手臂和腿部也多处中弹,重伤倒地。
此时,他们距离暗堡,已经不足30米了。
上甘岭阵地
仗着身体灵活,黄继光终于冲到了暗堡附近,他跃起身来,向暗堡投出了一颗手雷,顺势一滚,藏进了一个弹坑里面。
这突如其来的一击,让暗堡的射击突然停了下来。但手雷的威力毕竟有限,只炸塌了暗堡的一个角,几秒钟之后,暗堡里的重机枪又“喀喀”地响了起来,压得黄继光抬不起头来。
暗堡迟迟拿不下来,万福来和指导员心急如焚,两人从阵地上拖出敌人遗留的机枪,拼命地向暗堡射击,想为黄继光争取突击的时间。
在他们的掩护下,黄继光终于冲出了弹坑,匍匐着向暗堡爬了过去,但没爬几米,黄继光的身体抖动了一下,便不动弹了。
这颗子弹,就如同打在万福来身上一样,让他的心脏突然沉了下去。然而,他还没有来得及感到悲伤,黄继光又慢慢地动了起来,一点点地挪动到了暗堡下面。
接下来的一幕,让万福来永生难忘——
在照明弹的光亮下,他看见黄继光回过了头,满是硝烟的年轻面孔上浮现出了一种奇异的表情。
在那短短的一瞬间,黄继光仿佛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他回过头去,猛地抬起身来,扑在了暗堡的射击孔上......
黄继光画像
尾声
黄继光扑向暗堡的身影,如同一个烙印,永远地留在了万福来的脑海中。
正因如此,当万福来听到报纸上的消息时,他再也躺不住了。他强忍着下颌的伤痛,口述了黄继光的事迹,由病友执笔,写成了一份长长的证明材料。
在材料的末尾,万福来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是他的连长万福来”。
这封材料寄出之后,很快引起了志愿军司令部的重视。不久后,志愿军司令部发布表彰决定,追认黄继光为“特级战斗英雄”。
与此同时,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黄继光成为了志愿军中16个获得这一朝鲜最高荣誉的英雄之一。
在之后的数十年里,作为“黄继光连”的首任连长,万福来一直将弘扬黄继光精神作为自己当然的责任,即使在离休之后,他也坚持以义务宣传员的身份,给一代代的后来人讲述黄继光的故事。
万福来老人(右)
谨以此文,向以黄继光为代表的志愿军英烈致敬!向为烈士正名的万福来老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