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舍得舍不得的都随缘
让舍得舍不得的都随缘
苏轼词《密州出猎》中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句。诗人当时不过40岁,就自称老者了。其实古代年过半百,便可称老。因古之人均寿命有限,苏轼一生澹泊,饮食起居有律,也就活了64岁, “七十”自是“古来稀”了。
今人不一定这么看,多认为起码60岁以后才可谓老。国外人更不服老,认为60岁正值壮年大好时光,所谓七老八十的人依然种地、开车、参加国会竞选……不亦乐乎。
最近接触一些50岁以上的人,发现有一种心理——怕老,甚至排斥老同志、老先生、前辈等称呼。人过半百,靠近老的门槛了。这一阶段的人,自然会生出一种惧老感、讳老感,有的甚至连生日都不愿做了。做一次生日,距老又近了,尤其是一些60岁的人,以一种末路感看待未来,说自己的日子不过3000多天,算到80岁,也只有7000多天了。我也“奔六”了,曾与一老者聊过,奔到60岁就如打赢了“辽沈战役”,奔到70就赢了“淮海战役”,奔到80就打赢了“渡江战役”。“三大战役”打完,就没遗憾了。这是比较理想的期盼,能到耄耋,已然大幸。至于遐龄,不敢奢望。有此心理准备,对于老,完全可以坦然处之,淡然面对,视之如归。
老家有风俗,人在50岁左右,都要为自己置一副长生木(寿材),油漆好,写上寿字,放在家里,相伴饮食起居,直至终生和身后。在当事人看来,这事办妥,算是功德圆满,万事无忧。天天看着,满足感、幸福感油然,喜形于色。不可理喻,乡人为何这么不忌讳?后一想: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总有一天要谢幕。与其在担忧、恐惧中过日子,不如以平常心视之,无论贫富进退,依然笑对余年,通达乐观。
最近看到一文《走着走着人就老了》,说,“走着走着,就到了玩不起的年龄……走着走着,我学会了让舍得的和舍不得的都随缘了……”人老本也是一个走的过程,想开了,就不在乎舍得舍不得了,不在乎最后的结果了,在乎的是走着的风景和因之带来的心情,在乎边走边看边唱的感受。人的幸福,不在乎装纳你身体的房子有多大,而在乎房子里的笑声有多少。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