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农作物病虫害与气象的关系
视频来源于:腾讯视频《谈天说地》
图文信息来源于: 樊勇地理工作室
自然地理系列
病虫害与气象
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不多,分布稀疏,草长的很高,通常称之为稀树草原。
1.1温度的影响。季节交替中差异最大的就是温度,温度条件是影响病虫害流行的重要因素。温度主要影响虫卵的孵化、害虫的代谢繁殖以及害虫的活动性等。大多数害虫属于卵生生物,只有温度合适的情况下虫卵才能孵化,温度过高或过低虫卵都不能正常孵化,就不能成为幼虫或成虫危害农作物。害虫生长的温度范围大致为6℃~36℃,在这个范围内一般温度越高,害虫新陈代谢越旺盛,繁殖能力越强,造成的危害也随之加重;温度降低,害虫则新陈代谢减慢,繁殖周期变长,当温度超出这个范围,害虫一般停止活动甚至死亡。害虫的活动性同样受温度的影响,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害虫的活动,害虫的活动力与农作物受害程度成正比。不同的病虫害都有各自发生的温度区间和最适发生温度,如玉米螟虫卵的孵化温度区间为18℃~32℃,其中26℃时孵化率最高;小麦秆锈病原菌的夏孢子最佳萌发侵入温度是18℃~22℃,脱离这个温度区间其萌发侵入能力急剧下降。
1.2湿度、降水的影响。湿度条件同样是病虫害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病原物生存繁殖都需要适宜的湿度与水分,不同的病虫害对湿度的要求不同,分喜湿型和喜干型。一般喜湿的病虫害相对湿度要求70%以上,喜干的病虫害相对湿度要求50%以下,当湿度因素适合其生长要求时就会迅速繁殖,造成灾害。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象型”病害,有研究指出相对湿度是决定赤霉病流行程度的关键因子,如果小麦开花期出现大雾会加重赤霉病的发生,降水量、下雨日数与赤霉病流行息息相关。降水对大多数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都是有利的,绝大多数真菌孢子萌发侵入要求植物叶面存在液态水。如小麦条锈菌、叶锈菌夏孢子的萌发和侵染要求几乎饱和的空气湿度以及叶面上存在水珠,春季如果雨水较多,露水出现的时间长,则有利于小麦条锈、叶锈病大流行。大雨以及暴雨大暴雨对体型较小的害虫和虫卵有冲刷作用,可降低其危害。湿度大有利于病原物越冬存活,所以冬季积雪对土壤中越冬的病原物起到了保护作用,使得第二年病原物基数增大,易引发灾害。
1.3风的影响。风速和风向都可影响病原物的传播。一般当风速较小时有助于害虫起飞,当风速较大时会抑制害虫的起飞。风速还会影响害虫迁飞的方向,如风速小于2m/s,粘虫逆风向迁移,但风速为3~4m/s,94.8%的粘虫顺风向迁移。病原物既小又轻,极易跟随气流传播,例如小麦条锈病菌的夏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高寒地区越夏,到了秋季再随气流回到冬麦区,侵染冬麦秋苗进行越冬,到第二年春季发病。大风强风还可能造成植物出现伤口,为病菌侵染创造条件。
1.4光照的影响。光照的时间和强度可以影响病原物及害虫的存活和繁殖。例如,当光照充足且时间长时,蚜虫胎生无翅蚜,当光照不足且时间短时,蚜虫则生有翅蚜,能够迁飞。植物病菌的孢子囊在600W/m2的光强下暴露3h以上,其存活量急剧下降,光照强度弱或者阴天的情况下孢子囊存活时间比晴天长。紫外线能够促进小麦白粉病菌产生闭囊壳,从而减轻对小麦的侵害。
农产品品质之一----病虫害少
农产品品质好成因归纳:
简单来说:环境好(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气候好、地形好、土壤好、水源好、人好(技术、措施)。
气候条件:
1、温度: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气温低,病虫害少(冬季,不利于虫卵过冬;春季,虫卵复苏慢;夏季,温差大,不利于病虫存活)
2、光照: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紫外线强,杀死病虫害。
3、气象灾害少:有利于生长
地形条件:
平坦开阔,便于机械化生产;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土壤条件:天然肥力高(如黑土),施用化肥农药少;矿物质多(紫色土),农产品富含矿物质。
水源条件:灌溉水源充足;高山冰雪融水,水质洁净,富含矿物质。
环境条件:污染少、致病因子少
社会经济条件:
1、科技力量强:培育良种;改造不利自然条件(温室大棚、梯田、滴灌和喷灌技术、改良土壤)
2、农业措施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处方农业、精确农业----绿色农业(农药少、化肥少、无污染、环境优的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