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说:不通六书,不足与论书法;不通书法者,不足与论画

文/卢秀辉

石涛(1642年-1708年),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

石涛俗名朱若极,是靖江王朱亨嘉的长子。靖江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的后裔,在明宗室中世系最远,按当时宗室规定,他根本不具备继统的资格。但崇祯皇帝自杀后,不少明宗室妄图乘乱谋取大位,朱亨嘉就是其中之一。朱亨嘉于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9月22日(阴历八月初三),身穿黄袍,南面而坐,自称监国,改桂林为西京。后被瞿式耜暗中联络焦琏反正,于11月12日(阴历九月二十五日)攻陷靖江王邸,活捉了朱亨嘉,朱亨嘉为隆武帝所害于福京(福州)。

当时石涛幼小,幸得太监忠心,带他由桂林逃亡到全州。对于一个孩子来讲,亡国与否不如亡家,亡国的痛他无法感受,亡家的疼痛彻心扉。但是,作为朱亨嘉的长子,他必须有所姿态。作为明靖江王朱守谦的后裔,在明滤鼎革之际,他所受到的并不是异族的屠戳,而是同室的倾轧,被迫削发为僧,出家当 了和尚,当时,他还只有四岁,从此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浪迹生涯。他的出家不是他的自觉行为,而是为了活命下去的必然之选。他的出家与八大不同,明亡时,八大已经是成年人了,他的痛远在未成年的石涛之上。于是,朱若极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为石涛。

石涛的名号很多,他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此号枝下叟,又为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一根竹子尚且能如此花式。他的苦瓜和尚也是大由来头,他一生嗜食苦瓜,餐餐不离,把苦瓜供奉在案头上,日夕朝拜。他的经历,犹如苦瓜。所以,在他的心里与苦瓜的这份感情,是难以割舍的。他双目明亮,偏叫瞎尊者,瞎者,失明也,寓意为失去明朝而伤感。失明之人,难道有想复明之心?

石涛出家后,颠沛流离,辗转于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陕西、河北等地,到晚年始定居于扬州。从石涛流传的作品《山水人物花卉册》已知,十六岁时,他已在绘画上显露出了他的天赋。。他二十三岁时所作的《山水人物图卷》,在意境、笔墨技巧上,都有了自己的语言。石涛在《荷花》一诗中说:

荷叶五寸荷花娇,

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

也能遮却美人腰。

石涛于康熙19年(1680年)移居南京,这时,他的绘画、生活、思想都发生了变化。石涛在文人荟萃的江南,与众多如屈大均,孔尚任、龚贤、戴本孝、查士标、程邃、黄云、卓子任、郑瑚山、博问亭等名流,结下了深厚友谊,打开了他的眼界。这些人中,有赏识他的文人雅士,也有书画界的同行,更有他的艺术赞助人。他们带他阅读了前代不少名人的书画,让他感受到了前人的的笔墨成就。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他四十四岁,康熙帝首次南巡江南。驻跸南京时,巡游长干寺,时石涛住在长干寺,与寺中僧众一起接驾。也是在斯年,他在《山水册·奇山突兀图》中写下了他的著名的画论:“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石涛《前海观莲花峰》一首,诗云:

海风吹白练,百里涌青莲。

壁立不知顶,崔嵬势接天。

云开峰坠地,岛阔树相连。

坐久忘归去,萝衣上紫烟。

石涛五十岁时,康熙第二次南巡,时石涛在平山堂参与了第二次接驾。石涛两次跪迎康熙,作为宗室之后,他是怎么想的,就不得而知了,后人只得以己心揣度石涛了。石涛的纠结与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他有清高自许的一面,也有不甘岑寂的一面。从他对康熙的两次跪拜,就可洞见他的机心。石涛曾两次接驾,山呼万岁,还献了诗画,并自称“臣僧”。而且他还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但权贵们只是把他当作一名会画画的和尚而已,让他的进京图谋功败垂成。现实也让他自省,他晚年居扬州卖画,就是最好的证明。他有《纪事》诗二首,透露了当时诚惶诫恐的崇拜心理∶

甲子长干新接驾,

即今己巳路当先。

圣聪忽睹呼名字,

草野重瞻万岁前。

自愧羚羊无挂角,

那能音吼说真传。

神龙首尾光千焰,

云拥样云天际边。

就他个人来讲,他对清廷没有太多的恨。家国毁灭,他尚年幼,他没有最直接的仇恨。从古至今,基本上所有的艺术家为了标榜自己,以“不事权贵”为话头,而所有的不事权贵的艺术家,99.999%都无法生存。他怎么可能不事权贵。艺术的话语权在救贵手里,或者在新晋的艺术权贵手里,绝对无一例例外。包括最自我标榜的人物,艺术是奢侈品,能享受奢侈品的绝对不是普罗大众。画评常说石涛在政治上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他拿什么和清廷合作,所谓的“气节自高”是后人贴给他的标签而已。

八大没有钱怎么抢青云谱?怎么在潮王洲上有“寤歌草”?钱是万能的,离了钱你是万万不能的,明清时期很多书画家靠人供养。钱谦益为什么那么多人骂他又离不开他?因为他是艺术圈的“孟尝君”,他花了很多的钱,做艺术赞助人、做出版赞助人。文人本无心,是典型的一群做了婊子又立牌坊的人;不发达他是孙子,稍微有点好转,尾巴甩的好做旗杆,故让很多金主无法与之长处。

石涛他生长在满清统治时期,统治日久,已渐安定。他不想将自己一世的才华,埋没于仇恨之中,他想从仇恨中走出来。他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他在矛盾中渡过了此生。他把这种矛盾发泄到他的画作之中,他的作品充满了动感与张力,也正是他的内心的纠结,他的才能异于常人。

石涛于五十一岁从北京回到扬州定居,直至终老天年。五十八岁时,石涛遇到了七十四岁的八大山人。八大山人经历过的忧愤、折磨比懵懂无知时失去一切的石涛还要多。石涛为八大山人的气质、作品所折服,他决心彻底洗涤自己,给自己起了一个新的名号:大涤子。从此,“大涤子”三字,在中国艺术史上像神一样的存在了。石涛的《题画诗》一首,诗云:

冷淡生涯本业儒,

家贫休厌食无鱼。

菜根切莫多油煮,

留点青灯教子书。

从此,他不再讳谈身世,并蓄发还俗。他公开承认了明朝宗室后裔的身份,在画上用上了自己的真名:若极。将居所命名为“大涤草堂”。他写信给八大山人,索先生赐画:“济欲求先生三尺高、一尺阔小幅,平坡上老屋数椽,古木樗散数株,阁中一老叟,空诸所有;即大涤予大涤堂也,此事少不得者,余纸求法书数行列于上,真济宝物也,向所承寄太大,屋小放不下,款求书大涤子大涤草堂,莫书和尚,济有冠有发之人,向上一齐涤”。

余每读此信,常涕泗横流,为石涛的自新,为八大的洞达,更为两位艺术大师的相知而深感欣慰!在中国艺术史上,惺惺相惜的英雄人物,比比皆是,这也是中华文明绵绵不绝的秘密之一。

因为石涛的最后十年,是在扬州度过的,他直接影响、催生了“扬州八怪”。石涛的最后十年不是在扬州,可能也就没有了“扬州八怪。”八大开江西,石溪开金陵,石涛开扬州画派。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在理论上、艺术实践上,莫不受石涛的巨大影响。

济公和尚有诗道:

拈秃笔,向君笑,

忽起舞,发大叫。

大叫一声天宇宽,

团团明月空中小。

用之石涛,莫不贴切。石涛的书法好在胸襟开畅,无羁绊,淡于名利。他的用笔独特,变化莫测,难料端倪。对于六书了然于胸,不通六书者,不足与论书法;不通书法者,不足与论画。写字一道,首在素养,写字是习静气,以变化气质。

石涛的书法,甚有个性,自创一格。他的小行楷用笔瘦秀;行楷书更奇趣横生;行书融合隶书味道;石涛的行隶,对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楷中兼行,舒撇展捺的一种书体极相似。

卢秀辉有《为石涛清湘老人歌》一首,诗云:

无福承皇闱,有命入僧微。

其身畏首畏尾畏其余,

凌烟海天空茫飞。

新寒不禁病怯日,旧怨趁潮乱鸣匹。

我游天风云海中,老卧百事意先出。

四岁命惜阳,清泪落万行。

如火催赤焰,似电促明光。

颠沛流离日如雾,长竿短屐夜启路。

卧看潮来饥鹘还,造物奇观邂逅渡。

扁舟一鸟惊,闲云虚空成。

豪气肺胸网,歌罢动色缨。

亲旧已䛠譳,大道无锦轴。

臣僧祝君寿万年,京师归后欲食禄。

从此姓名敢自尊,因之清梦入故园。

一遇八大起霄汉,更望大涤溢风半。

搜尽奇峰法自立,意境苍莽新奇纹。

苦瓜好吃真水难,何况对我青山向。

黄山云,江南墨,惠泉夜泛借古今。

扬州旧窗隐烛台,半帆扶柁近辄杯。

千载风行遍九州,跌宕余日壮心开。

新愁推花绶,古曲持无有。

老泪拥褐夜,遗恨戒闲复。

卢秀辉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