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取士时考卷的糊名法迄今还在采用?

作者:赵心放

今年初,笔者发表过一篇有关古代科举制度的拙文,文中说道:汉代选拔人才实行的是地方推荐和朝廷征召相结合的察举、征辟制。曹魏时制订了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宫人法,作为新的选举制度。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朝创置了进士科,由此标志科举制正式创立。

纵观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历经8个朝代1300年的科举,共计开725科,笔者管见,从考试管理、阅卷、录取标准、录取人数等各个方面看,科举考试的效果宋朝最为出色。

(一)建立健全有关考试制度

宋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实行逐级淘汰、择优录取的办法。

其一、开放考试门户,彻底取消出身和门第限制,士农工商杂类均可应举入仕。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朝廷下诏,废除唐代的公荐制,防止考埸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所有考生通过科举应试,违者“重置其罪”。

其二、考试内容易多样化,重能力、见解及应用,只靠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难以考取功名。此外根据实际及时调整考试计分方法。北宋前期,实行的是“逐埸过落”,即考生考完第一埸诗赋后就直接评分,失利者就没有资格参加后面的考试了,就如现代体育竞赛中的淘汰赛一样。大家认为“一埸定终身”不妥,便改成四埸之后计总分,相对来说就比较合理了。

其三、实行锁院、糊名和誊写办法

“锁院”就是考试前将考官和工作人员集中到贡院里,贡院大门加锁,对里面的人员实行隔离,放榜时才能出来。

“糊名”:这是宋太宗朝时出的新招:考试完毕后,将试卷上考生的信息全部用红纸糊起来,使阅卷者不知考生的信息,以避免徇私舞弊。现代正规的考试,如高考、中考等等,仍大体沿袭这种方法。

“誊写”:在考试中,发现有考生在试卷中作标记、写暗语等,这样事先被买通的阅卷者可以来识别考生。真格是“下有对策上有政策”哦,宋真宗时期,朝廷制订新规:由专人依据试卷原文誊抄一遍,交由校勘官核对,确认无误后再交由副考官核定。增加的这“誊写”环节,的确是不惜血本下真功夫,不知要花费多少人力和时间?

其四、增加殿试环节:将中榜者汇集于殿前,由皇帝亲自随机出题,考生当埸应对皇帝的出题,答对者方能晋级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二)区别对待不同出身的考生

在隋唐时代,科举遗存着门阀之风,布衣子弟入仕难。宋太祖鉴于前朝的教训,对世家子弟入仕进行从严控制,规定“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具姓名以闻,令复试之。”。用现代语释意,凡是官员的子弟,上榜后还要重新登记名册,再考一次。

与此同时,朝廷为布衣子弟赴考打开方便之门。当时天下战乱初定,很多地方还没恢复元气,一些偏远地方的农村学子因为没有路费,不得不放弃考试。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诏令,为四川、湖北等偏远山区的考生发放考券(也称为驿卷)。考生凭考券免费使用驿站车马、包食宿到京师参考。

宋真宗还御笔亲写一篇《励学》,鼓励学子们积极参考: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完全是一大碗浓浓的“心灵鸡汤”哦,凡愿意求学者,读此文后,谁不意气风发,芸窗苦读,挥笔考埸?

(三)两宋科考入仕简况

有学者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傲居各代榜首:是唐至五代时期的近10倍,元代的近100倍,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8倍。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中举者即可授官,升迁相对较快。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

两宋通过科考,为朝廷延揽了一大批治国理政的人才。最著名的是嘉佑二年(1057年)考试。共录取388名,现可知姓名和籍贯者204名,有人称其为千年科举第一榜。其中:有以后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曾巩三人。其中的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虽然一生仕途坎坷,但官职也做到过门下侍郎(副宰相),曾巩官至中书舍人。著名人物还有史称“二程”的道学、理学大师,洛学创始人程颢和其兄弟程颐;大思想家、关学创始人张载。

可以这样说,宋朝通过科举取士,从门阀社会转向到了科举社会,逐步造就了一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全社会勤奋向学,文化相对普及,全民文化素质有所明显提高。

(四)述评

有读者可能提出,宋朝的科举为国家延揽了这么多的治国理政人才,为什么宋朝是一个“泥足巨人”,打不过契丹,打不过金国,被金国消灭了北宋,南宋长期偏安于南方一隅,最后被蒙古消灭?

笔者管见,这是执政者的治国总体思路上出了问题。

从宋太祖伊始,实行的“重文抑武”政策,军队的战斗力不强,对外一味求和,花钱买平安。此外,内部的冗员过多,办事效率低,执政的皇族力量越来越弱势,重用了高俅、秦桧、史弥远等不少奸臣造成的。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与其他朝代相比较,单就科举来看,宋朝是最有成效的。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黄桷文学社副社长。

(0)

相关推荐

  • 看古代科举考试的具体步骤,才知道,古代入仕当官简直太难了

    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之一,它由隋文帝创建,完善于唐朝.作为我国古代版的''高考''制度,科举制度也颇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科举制度大约走过了一千三百年的历程,而历次科举考试 ...

  • 宋朝寒门子弟的科举之路,在宋朝科举到底难不难

    科举,分科取士之意,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肇端于隋,废止于清末,历时一千三百余年.在这期间,宋代的科举制度被历史学家誉为走向严密与开放的时期,同时,宋代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作为政治 ...

  • 武则天每年新招5万名官员,比高宗时期多了十倍,官职都不够用了

    乾封(唐高宗年号)之前,也就是公元666年之前的唐高宗执政期间,他的政府班子每年吸纳的新官员数目大概是几千人:到了垂拱(唐中宗年号),即公元685年之后的武则天执政时期,这一数字翻了十几倍,达到了50 ...

  • 包伟民、吴铮强:后世所说的“宋儒精神”,究竟是什么?

    [文/包伟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吴铮强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从而形成一个新型的士人阶层,是宋代社会结构变迁中引人注目的特征. 科举考试是宋代选 ...

  • 名落孙山的古代科举试题

    每年的高考时节,难免让人联想起古代的科举考试.科举与高考,一个跨越了一千三百多年,一个正在影响近千万考生的命运. 通过科举看高考,或许会带来一种不一样的视角. [科举制度的起源] 公元582年,隋文帝 ...

  • 北宋是怎么防止作弊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科举考场

    科举考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国家招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方式.创立科举制之后中国就逐渐摒弃了门第选拔官员的旧俗,是贫寒子弟跨越阶级的工具. 宋代的糊名制以及相貌册可以说是今天考试的雏 ...

  • 中轴线与北京文化 | 科举取士 殿试贤良

    北京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保和殿,以及天安门.御道等处,都与科举制度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清朝决定进士录取名次的殿试,在紫禁城的保和殿内进行:宣布进士录取名单的传胪仪式,在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太和殿举行:书写着 ...

  • 科举取士 殿试贤良 徐怡涛

    徐怡涛 (作者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北京日报 | 2021年02月16日 . 辟雍 北京国子监中有一座坐落于圆形水池中的方形重檐攒尖大殿,名为"辟雍",是国子监的主体建筑, ...

  • 在科举取士时代,那才叫“一考定终身”!

    [本文由蜀山笔侠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前些年高考的时候,大家老爱说一句话:"一考定终身!"因为在那个年代,大学文凭就意味着好的出身,好的工作,而对于普通工人和 ...

  • 取茶时,千万别用手直接抓

    茶,有时是风雅精致的休闲嗜好,有时是饱含热情的待客之道,有时是居家必备的日常饮品. 可以说,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正是如此,我们对茶具要求往往很高,茶壶.茶杯等一应俱全,但我们在泡茶 ...

  • 日月穴:肝胆疾病日月除!【定位】取穴时,...

    日月穴:肝胆疾病日月除! [定位]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日月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乳头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处'期门'之下,第七肋间隙中. [作用] 日月穴归属于足少阳胆经,是胆之经气结聚之所在, ...

  • 长沙一男子取快递时,被天降砖头砸中身亡,同行两人瘫坐在地

    2021-05-15 16:58:00 如今,各种建筑物建得越来越高了,随之也出现了很多高空抛物事件,有的是因为物业管理不善,有的是人为或过失导致,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真正的意外,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楼房 ...

  • 妈妈最后的心愿是取脑瘤时不剃头让诺恩美美地离开别了美丽的天使

    妈妈最后的心愿是取脑瘤时不剃头让诺恩美美地离开别了美丽的天使

  • 宋代官员上朝时,脖子上为什么套一个白圈?

    这个白圈不是谁都能戴的,<隋书·礼 仪志七>中记载这种圆领:"七品以上有内单者则服之,从省服及八品以下皆无",意思就是说要七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有.一般的地方官是没有的.这 ...

  • 唐代科举选士,为何投谒荐举之风盛行?(上)

    唐代科举选士,为何投谒举荐之风盛行?(上) 文:枯木 我国的科举制度初创于隋代,正式成熟于唐代,一直延续到清末,是古代皇权时代所能采取的最为公平的人才遴选形式.广大学子通过科举进入统治阶层,一方面朝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