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取士时考卷的糊名法迄今还在采用?
作者:赵心放
今年初,笔者发表过一篇有关古代科举制度的拙文,文中说道:汉代选拔人才实行的是地方推荐和朝廷征召相结合的察举、征辟制。曹魏时制订了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宫人法,作为新的选举制度。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朝创置了进士科,由此标志科举制正式创立。
纵观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历经8个朝代1300年的科举,共计开725科,笔者管见,从考试管理、阅卷、录取标准、录取人数等各个方面看,科举考试的效果宋朝最为出色。
(一)建立健全有关考试制度
宋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实行逐级淘汰、择优录取的办法。
其一、开放考试门户,彻底取消出身和门第限制,士农工商杂类均可应举入仕。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朝廷下诏,废除唐代的公荐制,防止考埸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所有考生通过科举应试,违者“重置其罪”。
其二、考试内容易多样化,重能力、见解及应用,只靠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难以考取功名。此外根据实际及时调整考试计分方法。北宋前期,实行的是“逐埸过落”,即考生考完第一埸诗赋后就直接评分,失利者就没有资格参加后面的考试了,就如现代体育竞赛中的淘汰赛一样。大家认为“一埸定终身”不妥,便改成四埸之后计总分,相对来说就比较合理了。
其三、实行锁院、糊名和誊写办法
“锁院”就是考试前将考官和工作人员集中到贡院里,贡院大门加锁,对里面的人员实行隔离,放榜时才能出来。
“糊名”:这是宋太宗朝时出的新招:考试完毕后,将试卷上考生的信息全部用红纸糊起来,使阅卷者不知考生的信息,以避免徇私舞弊。现代正规的考试,如高考、中考等等,仍大体沿袭这种方法。
“誊写”:在考试中,发现有考生在试卷中作标记、写暗语等,这样事先被买通的阅卷者可以来识别考生。真格是“下有对策上有政策”哦,宋真宗时期,朝廷制订新规:由专人依据试卷原文誊抄一遍,交由校勘官核对,确认无误后再交由副考官核定。增加的这“誊写”环节,的确是不惜血本下真功夫,不知要花费多少人力和时间?
其四、增加殿试环节:将中榜者汇集于殿前,由皇帝亲自随机出题,考生当埸应对皇帝的出题,答对者方能晋级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二)区别对待不同出身的考生
在隋唐时代,科举遗存着门阀之风,布衣子弟入仕难。宋太祖鉴于前朝的教训,对世家子弟入仕进行从严控制,规定“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具姓名以闻,令复试之。”。用现代语释意,凡是官员的子弟,上榜后还要重新登记名册,再考一次。
与此同时,朝廷为布衣子弟赴考打开方便之门。当时天下战乱初定,很多地方还没恢复元气,一些偏远地方的农村学子因为没有路费,不得不放弃考试。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诏令,为四川、湖北等偏远山区的考生发放考券(也称为驿卷)。考生凭考券免费使用驿站车马、包食宿到京师参考。
宋真宗还御笔亲写一篇《励学》,鼓励学子们积极参考: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完全是一大碗浓浓的“心灵鸡汤”哦,凡愿意求学者,读此文后,谁不意气风发,芸窗苦读,挥笔考埸?
(三)两宋科考入仕简况
有学者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傲居各代榜首:是唐至五代时期的近10倍,元代的近100倍,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8倍。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中举者即可授官,升迁相对较快。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
两宋通过科考,为朝廷延揽了一大批治国理政的人才。最著名的是嘉佑二年(1057年)考试。共录取388名,现可知姓名和籍贯者204名,有人称其为千年科举第一榜。其中:有以后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曾巩三人。其中的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虽然一生仕途坎坷,但官职也做到过门下侍郎(副宰相),曾巩官至中书舍人。著名人物还有史称“二程”的道学、理学大师,洛学创始人程颢和其兄弟程颐;大思想家、关学创始人张载。
可以这样说,宋朝通过科举取士,从门阀社会转向到了科举社会,逐步造就了一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全社会勤奋向学,文化相对普及,全民文化素质有所明显提高。
(四)述评
有读者可能提出,宋朝的科举为国家延揽了这么多的治国理政人才,为什么宋朝是一个“泥足巨人”,打不过契丹,打不过金国,被金国消灭了北宋,南宋长期偏安于南方一隅,最后被蒙古消灭?
笔者管见,这是执政者的治国总体思路上出了问题。
从宋太祖伊始,实行的“重文抑武”政策,军队的战斗力不强,对外一味求和,花钱买平安。此外,内部的冗员过多,办事效率低,执政的皇族力量越来越弱势,重用了高俅、秦桧、史弥远等不少奸臣造成的。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与其他朝代相比较,单就科举来看,宋朝是最有成效的。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黄桷文学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