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奇谈之七:奇怪的时空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七”是个奇妙的数字,如果从一开始计数的话,数到七,代表着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马上就要有变化了。《西游记》里孙悟空拜须菩提祖师为师,一直挑水、扫地,免费打工,若干年后,须菩提祖师才突然把他想起来,问孙悟空到自己门下多少年了。估计孙悟空没学过天文历法,在山洞里与世隔绝,自然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好在猴脑够机灵,回复说:自打拜师之后,后山的桃子饱饱地吃了七回了。须菩提祖师听到“七”这个数字,若有所动,才开始传授孙悟空“金丹大道”。
孙悟空拜师七年,才开始学习“金丹大道”,取得自然是“七日来复”的象征意义。我们“西游奇谈”系列文章,前面六篇可以看做背景知识的铺垫,写到第七篇,就要有所变化,开始切入正题了。
就像所有的古典小说一样,《西游记》当中也夹杂着各种诗词歌赋。不过与一般的小说不同,这些诗词歌赋往往还承担着点明主旨,突出重点的作用,是解开每一章回谜题的钥匙。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西游记》开篇这首诗,比起《三国演义》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艺术境界明显差了一大截,不过好在浅显直白,容易理解。
在《西游记》里,世界创生不是由于宇宙大爆炸,也不是上帝的功劳,而是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盘古。盘古打破鸿蒙,开天辟地之后,玩起了隐身,再也不见踪影了。天地创生之后的发展,一切都按照自然的规律在运行,这种情形,老子称之为“道法自然”,这种自然之力,古人称之为“造化之功”。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你想了解自然之力的神奇吗?快来看《西游记》奥。作者这波推销广告,打得十分精彩。
作者唯恐大家不明白什么叫“造化会元”,马上吧啦吧啦地说出了一大段关于“天地之数”的话。读者这个时候才会明白,原来诗里说的“会元”指得就是“天地之数”。
天地之数:1元=12会=360运=4320世=129600年。
这套“元会运世”的时间体系,来源于宋代哲学家邵康节。邵康节的这套学问是不是自创,没人说得清楚,但是他的先天八卦图、六十四卦方圆图来源于道家内丹派承上启下的人物——陈抟祖师,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天地的生成和毁灭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程序运行,这个就是所谓的“天地之数”。在邵康节之前,对于这个规律的描述大多类似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定性而非定量,一直到了邵康节的“元会运世”出现。
对于天地之数,佛教也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劫数。
一大劫=四中劫(成、住、坏、空)=八十小劫=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
这两种不同的“天地之数”,作者选用了邵康节的理论,自然是因为本身属于道家的原因。不过129600年,在现代科学看来,作为天地毁灭的时间周期,未免太短了一些,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一个“大冰河期”(现代气候学家研究认为,地球大约每10万年出现一次大冰河期,气温的急剧下降会引发物种的灭亡和文明的毁灭)。
说完了“天地之数”,作者接着说到了西游世界的空间观——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
中国古人只有九州之说,“四大部洲”是确凿无疑的佛家说法。佛教认为:
我们的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碱海四方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有日月遍照其中。
一千个我们这样的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而就像恒河中沙子数目一样的大千世界,组成一个佛国世界。
一个小世界有共同的太阳照耀,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太阳系的范围。十亿个太阳系一样的小世界才构成一个大千世界,而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纪才构成一个佛国世界。看见没有,佛管辖的范围,大得难以想象,把它想象为整个宇宙,也不为过。
四大部洲中南赡部洲也称南阎浮提,是人类世界所在之地。《西游记》中的唐僧就是从南瞻部洲出发,西行取经的。
不过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如来佛祖在世传教的时候,是居住在南瞻部洲,唐僧为啥辛辛苦苦要跑到西牛贺洲找佛祖呢?
如果有人辩解说,佛在世的时候在南瞻部洲;佛涅槃之后,可能就定居西牛贺洲了。这就和佛教的说法矛盾了,按照佛教的说法,佛涅槃之后,法身遍布整个佛国世界,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在西牛贺洲灵山居住啊。
很明显,这种常识性错误,只能说是作者故意为之,因为四大部洲,东南西北,不过是五行的代名词。作者借用佛家的名词,而内涵其实早已替换成自己的东西。“西牛贺洲”不仅符合“西行取经”之意,而且作为修道的主体——孙悟空,生于“东胜神洲”,成于“西牛贺洲”,如此安排,才能和丹道中的五行生成理论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