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情境试题169:中国工业废水重心和经济重心
以“地理事物重心”为素材而设计的高考试题,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全国卷的试题(将另文分析)。在2018届高三地理模拟试题中,有两组试题再次出现“重心”类的试题,本文将以其为案例,尝试分析该试题设计的特点。
(2018惠州二调,1~3)下图示意2000~2013年中国工业废水重心和经济重心的转移路径。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可知,2000~2013年我国
A.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B.南方废水污染情况比北方严重
C.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于中西部
D.鄂州市废水污染情况最严重
2.导致2000~2013年我国经济重心移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政策
B.技术水平
C.市场需求
D.人口迁移
3.工业废水重心2007年后主要向北移动,原因可能是
A.北方地区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B.南方地区水资源消耗量减少
C.南方地区大力治理工业废水
D.北方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增加
以下分析来自网络: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18c50f0102xbza.html(2018-06-15)
【解析】根据图例,结合经纬度判断,我国废水重心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南方废水污染情况比北方严重。我国经济水平最高的是东部地区,目前发展速度不一定比中西部快。我国经济重心的移动,主要受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影响。南方废水排放减少,最可能是加大了治污力度。
1.据图可知,2000~2013年我国经济重心位于中部地区,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东部沿海地区,A错。结合经纬度,我国废水重心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南方废水污染情况比北方严重,B对。不能判断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于中西部,C错。 鄂州市只可能在2007年废水污染情况最严重,D错。
2.导致2000~2013年我国经济重心移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中部崛起的经济发展政策,A对。技术水平、市场需求、人口迁移不是经济重心变化的主要原因,B、C、D错。
3.工业废水重心2007年后主要向北移动,原因可能是南方地区大力治理工业废水,废水排放量减少,C对。北方地区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南方地区水资源消耗量减少,不能表示废水排放减少,A、B错。北方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增加,不是废水重心北移的原因,D错。
【试题设计背景素材出处】
马姣娇, 赵永琪, 徐颂军. 中国工业污染重心与经济重心转移路径对比分析[J].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16(2):80-94.
【试题设计背景】
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指物体内各点所受重力产生合力的作用点,可引申为研究区内特定时刻某一特定属性值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在人口研究中,最早引入重心的概念,通过描述人口重心的变化来解释人口的区域变化。
【试题设计分析】
图像设计分析:试题中的图像选取于论文中的图6,以下图所示,注意红色的方框:
原图中除了经济重心与工业废水重心以外,还有工业废气重心与工业固废重心。命题者出于设计试题实际需要的目的,选取了图中的一部分,该试题围绕经济重心与工业废水重心设计了三道选择题。
试题设问设计:
第1题,“据图可知,2000~2013年我国”,从设问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图中是经济重心与工业废水重心变化的信息,所以,四个选项肯定是围绕这两方面来设计的。
A选项的内容属于常识,但从论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可以通过经济重心在我国几何中心的东部(东南方),来判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感觉这种分析有点多余,但命题者在选取图像时,在图像的下方注明了我国的几何中心的地理坐标(2008广东地理试题中曾考查过),这或许就是命题者设计的判断。
B选项内容可以通过读图来判断,同时考查对重心的位置及其移动的理解。论文中分析指出,图中表明工业废水重心在经济重心的南侧,说明南方地区的工业废水量比重较大。
C选项的判断,需要借助重心的移动方向与速度。2000~2013年间,经济重心有向西北移动的趋势,从而可以判断东部经济发展速度要慢于中西部。注意,经济水平与经济发展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D选项可以直接排除,因为题干中给出的是一个时间段,而重心是在不断移动。
第2题,首先需要描述“2000~2013年我国经济重心移动变化”。试题呈现的图像对经济重心的变化显示不够清楚,但大致可以判断。下图中论文中一幅经济重心移动图:
描述经济重心的移动趋势难度不大,但分析其影响因素,就需要掌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可以结合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设计推测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的试题,这样就能提升试题整体高度。
第3题,从设问的角度来看,该题的难度最小。工业废水重心的变化肯定与废水的排放与处理有关,只有选项C才符合题意。
以下是论文中的关于工业废水重心移动的分析:
以下是论文中的关于工业废水重心移动原因的分析,这或许就是命题人设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