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玉知识介绍
手感:是指玉对温度变化惰性的性质,常见玉料绝大部分是晶质集合体,有较好的传热性,所以手摸血玉,会有冰凉感。但有些仿品系用玻璃或塑料制成,用手摸,很快冰凉感即消失。
传说血玉是指透了血进去的玉石,不是指一种天然玉,不管是翡翠、和阗玉,还是黄玉等 诸类,只要是真的透了血的,就是血玉。其实血玉是一个不确切的说法,在玉器行和古玩行也很少见有人说“血玉”这个词。在古玉中有些玉会出现入土后沁入的红 色,所以有人把这种红沁叫做血沁。清代古玉收藏家把这种红沁的古玉叫血沁,他们认为血沁是尸体腐血沁入入玉中而成。但是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根据现代科学 检测和试验,血在地下很快就会碳化,它不会像无机物那样沁入坚硬的玉体。古玉上的红沁是有土壤中铁元素或者陪葬品中的铁质物氧化分解沁入玉体。一般常见的 血沁都成暗红色或红褐色,这都是铁元素致色!
关于血玉是怎么形成的,则有好几种说法,说法一是:血玉是一种产自西藏雪域高原的红色玉石,叫贡觉玛之歌,俗称高原血玉,因其色彩殷红而得名。这种石头的记载极少,在史料中,只在吐蕃时代,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的礼单中有过它的纪录与介绍。
器物通过千百年地下埋藏,造成表面出现沉积物质(皮壳)。另一方面,是玉石材料本身的老化、氧化造成亮度减弱(包浆)。这种侵蚀造成的失亮,与赝品通过抛光或化学腐蚀手段,伪造的假失亮(皮壳、包浆)特征不同,它们形成的条件,以及血玉表面光亮的微结构方面,都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我们在鉴定时,用肉眼的简单直观很难区别出来而以。这种传统鉴定只停留在亮度感觉上,并没有通过真伪的微观考察,从真伪的结构差异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对比。这是传统辨伪与科学辨伪的差距。
很多人一眼望见形制特殊风格的精品,就不再细看,就不屑一顾地妄断“伪品”。其实,不是形制超越时代局限所为的风格血玉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它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东西,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观察血玉,很多朝代血玉类型学的建立目前还不成成熟。再重复一句:“数千座垄断血玉的王侯贵 族墓,我们只发掘屈 指 可 数的几座。由政 府所掌握的血玉数量大概还不到血玉总数的千分之一。”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每次发掘,我们都会看到新风格血玉出土,今后还会发现新的风格血玉作品,当然每个时代,有其特定风格,但这早被作伪者掌握。
古玉收藏家陈性云:“沁色总名之日十三彩,又有各种巧沁花色。”(清陈性《玉纪·玉色》)嗣后,玉肆巧匠不断发明补充,至清末民初,沁色名称增加至七十五种,可谓登峰造极。
带血的东西都有传说,而且还特别玄乎。最容易让人相信的版本就是动物或者人的血渗进玉的内部,成为血玉。相传当人落葬的时候,作为衔玉的玉器,被强行塞入人口,若人刚死,一口气咽下的当时玉被塞入,便会随气落入咽喉,进入血管密布之中,多年之后,血丝透过玉体直达玉心,便会形成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