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生活第96天——生活简单又节俭的外籍同事
平时还真没注意到,身边的外籍同事们都非常节俭,可能是个例,无论如何,还是值得我学习的。
饿了再吃饭
我们的前CFO,是位将近60岁的德国老人。没到饭点,我们都稀稀拉拉出去吃饭了,但是我们很少看到他准点去食堂吃饭,也没有见他点过外卖。
带着这样的好奇,有一次汇报工作之后,他跟我闲聊起来,我就顺带提了一句,告诉他该吃饭了。他说他不饿,还跟我说:“你知道吗?我不饿的时候一般是不吃饭的,肚子有点饿了,我才去吃饭。”
我说我们一般都是定点吃饭,三餐固定。他带着理解,也觉得奇怪:“那不饿的时候能吃得下去吗?这样也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就跟他解释,一般我们每餐之间隔个四个小时左右,肠胃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我心里在想 ,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肠胃消化慢了,饿得也不及时。他调侃了一下说他老了,对食物的欲望就没那么强烈了。不过他说他年轻的时候也一直是这样,不饿就不吃饭。
吃饭不贪多
三八妇女节的时候,公司奖励我们所有女性员工,给我们准备了丰富的海鲜自助餐。
上午上完班,我们就收拾包包整装待发了。到了自助饭店,大家都忙着选择自己爱吃的,盘子里装得满满的。
一位意大利的女同事,她选了一些食物,并不是特别多,主要以蔬菜沙拉为主。因为她是金黄的头发,所以格外引人注目。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吃完了一盘,就会继续去找好吃的。从西餐换到麻辣烫,又拿果汁,又挖冰激凌。而这位女同事吃完了就开始跟周围的同事聊着天,一直到我们散场。
我想说,是不是因为她要控制身材,所以吃的不多。没想到,坐在她对面的法国男同事也是一样,他吃完了盘子里的食物,也没有继续去加。他俩都吃的相当干净,没有一点点儿浪费。
每月固定存钱
说到这十几位外籍同事,他们都有两个账户,每个月工资都会让人事分成两份。有的是按每月固定转20000人民币(换算成欧元)到欧元账户,有的是把工资的80%转到欧元账户,还有的直接以固定的欧元金额,比如1100欧元,转到国外银行账户。
他们不约而同地存钱,只留一部分人民币做生活费使用。而且这样的操作从他们一入职就开始了,至今都没有停过。
外籍同事的工资相较于中国人的,还是比较高的,加上他们很多的费用,例如房租、孩子的学费、保险、车贴等,公司都是全额报销的。所以他们除了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费,一般也不怎么花钱。
有个交好的德国同事,他的工资相对于其他外籍同事并不算高。他的老婆是上海姑娘,生了个漂亮的女儿。
他说他们家的开销比较固定,他老婆比较节俭,虽然生活品质不低,不该花的钱绝对不花。他老婆也非常支持他把工资留一部分在另外的账户,万一哪天遇到紧急状况,比如失业,还能有一点儿应对风险的能力。
服装不讲究品牌,件数不多
我们公司隔两年就会发一次工衣,有几个外国男同事,一年四季都穿工衣,夏天穿夏款,冬天穿冬款,几乎很少看到他们穿自己的衣服。
当然,这也只是部分男同事,女同事还是喜欢穿自己的衣服,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讲究品牌。
他们周一穿得比较正式,接下来穿得较为休闲,并不局限在特定的品牌。有位外籍女同事觉得我在淘宝上的棉鞋好看,特意要了链接,兴奋地表示中国网上的东西真的是既便宜又好看,还说要给她奥地利的侄女儿买一双带回去。
他们穿衣款式较为简洁,件数也不多,不同场合都有对应的服装搭配。
有一次我看到外籍一位女同事一年四季都背一款软皮的大包包,这么多年都没有换过,而且越看越耐看,简约也实用。从那时候起,我几乎很少买新包包了。
我买的包包在很大一部分情况下,都属于冲动购物的后果。两年前看重的一款橙色包包,托代购买来之后,发现并不实用,有点小,雨伞装不下,关键是颜色搭配还比较讲究。所以一直束之衣橱,有点浪费它的价值。
还有一次买了一款红色的小包包,同样因为它太小,颜色上也比较挑衣服,所以现在还跟新的一样。
虽然说身边的外籍同事并不一定能代表大多数外国人的消费观、金钱观,至少他们这样一种简单的生活态度和对金钱良好的处理方式影响了我。
他们更重视个人对生活的体验,比如经常健身,每年都利用一些钱去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体验生活。
环境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一个人,包括她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经常发掘身边人的优点并加以学习吸收,更有助于完善自身不足,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