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奥秘(1)(强烈推荐)
拳为兼体用益智勇之运动。太极为阴阳之母。无所不包。以之名拳。命意深矣。易曰。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极生阳。阳极生阴。而刚柔动静之机。无所不用其极焉。夫拳。壮者好用之以斗。斗之胜负。以视拳技之高下为决。好斗者。未有不以刚猛之力制人。迅疾之法制人。是为阳极。刚之至也。如抗之以刚。必至两败而俱伤。非高手也。彼以刚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动为攻。我以静待之。柔静之至。是为阴极。阳极而遇阴极。未有不败。此即老氏所谓。柔弱胜刚强也。余故曰。学太极拳必自学吃亏始。学吃亏之至。适得其反。则为占便宜之极矣。譬如齿固刚。而舌柔。齿与舌或有时而龃龉。则舌固吃其亏于一时。然齿均以刚摧。而舌终以柔存。
太极之名著于易。并出于医经及道藏。其说甚广。其用甚宏。仲尼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者。其理不出乎阴阳。其气之变化不出乎五行。此为吾国文化与哲学之胚胎。若舍阴阳五行而论太极。是为无稽之谈。不足计也。如必欲去阴阳五行。而论吾国哲学医学及道学者。何如去四则及代数。而讲算术。其可得乎。今科学之进步。由电子而进乎原子之时代。试问能离乎阴阳之作用欤。太极拳之合乎哲学与科学者。无他。其立论纯乎哲理。其立场合乎科学。是皆可证诸体用之实。何待雄辩。然太极拳之原论甚精。事实亦奇。姑由约就浅。而欲分析其万一耳。以其运动而论。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者。皆运而后动也。即犹电车汽船然。藉气之力。运之后动。与肢体及局部之动。谓之为运动。则大相迳庭。又所谓腹内松净。及周身轻灵。与牵动四两拨千斤者。皆谓不用力也。不用力者。不受人袭击之力。此把握在我。是为体。则较易耳。以四两拨千斤。是为用。四两何能拨千斤。此权其重心。使之倾倒。
太极拳之特长者。乃气沉丹田也。气沉丹田。即老氏所谓专气致柔之着手功夫。所谓柔弱者。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也。可见摄生之道。致柔而已。欲致柔。务先专气。专气以止于至善之地者。丹田也。气能沉于丹田。即易所谓水火既济。水火相交。水火者。即坎离也。离心火。炎上。坎肾水。润下。背道而驰。性各刚强。与柔弱正复相反。人之腹中水独多。居十之七。火二。君相而已。易后天卦。离为君火。即心火。为实火也。内经命门火。即相火。为虚火也。五脏六腑以及周身。因君相二火之煽拂。无一处非火之所不能到。火盛则病。国医所谓某处有火。西医所谓某处发炎。可见火虽散乎周身。亦不灭水之力之聚也。如人身缺少水份。则便干枯。缺少火力。则消化不良。水火既不可缺。又不可过于刚强。若任其性。炎上润下。即易所谓水火未济。其能耐久长之用乎。老氏读易得间。师其意曰。专气致柔。即气沉丹田与心相守之法。丹田者。丹灶也。心在灶中。水在上。是以火温水。不致就下为患。反得化气之妙用。水在上。火在下。是以水济火。不致炎上为害。反得温养之化工。谓之坎离既济。水火既济。则专气致柔之功成矣。不令水火背道而驰矣。或曰水火既济。则知之矣。何用专气方能致柔。曰。
读圣贤书。而能笃行。审问。慎思。明辨。极其至者。所谓以六经作吾注脚。能使气质之变化。则余无疑矣。至于学太极拳。亦能变化气质。则未之有闻也。余习太极拳。垂三十年矣。相继无间者。且二十有一载。亦不自知其气质之已变化与否。谨述所自。质诸有道。余之少也。虽有见义勇为之资。然轻躁悍锐。舍命轻生。非所恤也。
运动之最柔者。莫过于游泳。亦今日各国学术家所公认。以此可知柔即运动之妙法也。然游泳之流弊甚多。譬如沙眼及淋浊之传染。喉腔及耳鼻灌水。以致发炎。或心脏衰弱。以致溺斃者之类。不一而足。此游泳之短也。然游泳之特长。其体用有二。一、在乎能久泅。是为体。一、在乎有长力。是为用。善泅及有长力者。皆为气之作用所致。善泅者。必能宿气。宿气愈久则泅之能力愈增。有长力亦即宿气所致。宿气愈久。则呼吸之量亦随之增强。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