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归降匈奴后结局如何?阿巴坎遗址发现十个字,令人倍感心酸
西汉李陵应该是个悲剧人物,当然,这里的悲剧仅指他的后半生,他的前半生还是非常幸福的。
一:心高气傲的少将军
因为他是秦将李信的后裔,汉将李广之长孙,汉代,选拔官员有“任子”制,无非世袭制的变种,即朝廷官员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当官,李广虽然一辈子难封,但他好歹是朝廷高级将领,导致儿子李当户可以当官,孙子李陵自然就可以借用这层关系进入朝廷。
先在汉武帝身边当个侍中,皇帝的小使唤,其后建章宫监,进了羽林军,再后稍微出征几次,就升为骑都尉,羽林军统领,郡级军官,放现在起码少将。
其时他不过三十八九岁年纪,这般年纪就当了将军,人生就是这么的一帆风顺,从此,他也有了点心高气傲的态势,俾睨天下人物并时刻准备着再立新功,以期人生路上更进一步,光耀李家门庭。
幸运的是,不久,机会给他等到了。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人马从酒泉出发,攻击天山一带活动的右贤王,右贤王,匈奴二十四长之一,多为单于子弟,右部诸王中地位最高,因此,汉武帝对这次军事行动相当重视。
特地派能骑善射,晓畅兵机的李陵,专门为大军押运粮草,自来打仗,大军长途奔袭,后勤相当重要,从这个层面看,汉武帝还是很重视李陵的。
然而李陵呢,心里一百个不满意,不满意怎么办?
跑到武台殿,汉武帝面前请求说:臣所率部下,多是剑客,勇士,一个个力能伏虎,所以,我请求陛下不要让我给贰师将军押运粮草,而是自成一军,独挡一面。
李陵立功心切,汉武帝看穿了他的打算:你是不愿意做人下属吧,你的想法不错,但一次发兵太多,已经没有足够的马匹给你了。
听到这里,李陵就拍着胸脯保证了:臣不要马匹,只愿率五千步兵出征,为陛下直捣匈奴王庭。
三十来岁的少将军李陵就是这么骄傲,汉武帝被他的勇气感动,同意了他的要求。
单于
二:血战且鞮侯单于
李陵终于如愿以偿,几经曲折后,于当年八九月间,率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直抵匈奴腹部,打算实现直捣匈奴王庭的愿望,未曾想在漠南漠北的咽喉要道浚稽山,同且鞮侯单于相遇,是时,且鞮侯单于欺李陵兵少,亲率三万铁骑包围浚稽山,妄图一口吞掉李陵。
李陵能让他如愿以偿吗?不愧是将门世家,有的是打仗的方略,当下把住山口,以大车结营,弓弩手在前,枪盾手随后,或冲或射,同匈奴血战。
且鞮侯单于久战不下,认为遇到汉军主力,急招左贤王、右贤王率八万军马来援。
据《汉书》记载,双方战至最激烈处,李陵一日发五十万矢,虽然十分英勇,然而毕竟,匈奴兵力在他十倍以上。
数日过后,汉军死伤泰半,李陵实在独力难支,于是便边打边撤,一直向南,准备撤回居延一线,与大军汇合,再做道理。
汉武帝时,居延已成汉朝抵御匈奴的前哨,它属漠南,在大戈壁之东,是一座东西长三百余公里,南北长两百余公里的盆地。
贰师将军李广利、强弩校尉路博德基本就在这一带活动,李陵往南撤,本身就是想得到他们支援的。
且鞮侯单于紧追不放,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堂堂十余万匈奴铁骑,居然吃不掉李陵这支仅有五千余人的孤军。
双方就这么打着、纠缠着,结果呢,李陵部下伤亡惨重不说,且鞮侯单于也没占到多少便宜,铁骑成千上万的死亡,眼看着离居延越来越近,忽然明白,这是李陵有意识的南撤,有意识怎么办?
自然担心中了汉军的埋伏,打算率军撤退。
然而,眼看着李陵就要转危为安的时候,意外的事发生了。
李陵
李陵麾下有个叫管敢的军侯,因为受到校尉侮辱投降匈奴,投降之后立刻且鞮侯单于说:李陵军无后援,并且箭矢已尽,只率三千余人排在阵式前列,分别以黄白二色作旗帜,派精兵射杀旗手即可破阵。
原来他没有援军,而且已经弹尽粮绝,且鞮侯单于闻讯大喜,狠下心来,整顿数万军马,疯了似的发动攻击。
且鞮侯单于毫无顾忌的疯狂攻击,李陵呢,到底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人啊,三千多人,短刀、大车辐条、石头,什么能用用什么 ,就这么还是让他撤到鞮汗山,到距汉军边塞城郭仅一百余里。
此时,李陵麾下仅剩六百余人,但还是没有援军的消息。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李陵再傻也知道,无论李广利还是路博德,都不会来支援了,到底为什么呢?
事已至此,李陵心灰意冷,黄昏后,换上便服独自出营,准备一个人去干掉且鞮侯单于,去了很久才回来,长叹一声说:再给我五千支箭矢,我就能杀出去,然而现在。
望着六百余名精疲力尽的部下,他知道,不能再做无益的抵抗了,于是吩咐部下各自突围,是生是死各安天命,结果呢,他带出居延的五千勇士,只有四百余人逃了回去。
而他自己,被且鞮侯单于重重包围,最终万般无奈,只能投降,为什么投降,是贪生怕死吗?
在最后关头,有部下劝他说:浞野侯(赵破奴)虽被匈奴俘获,但后来逃回去,陛下仍以礼相待,何况对将军您呢!
这句话给了他一线希望,他是想保留有用之身,以后再为大汉效力,这一片忠心天日可表 ,可汉武帝是怎么对待他的呢?
战
三:伤透了心的李陵
事实上,这一仗李陵是对得起汉武帝,对得起朝廷的,仅率五千步兵,同匈奴十一万铁骑作战十余日,不但杀伤甚众,还一直从浚稽山打到鞮汗山,打到距边塞仅一百余里的地方,一度都打到且鞮侯单于打算撤军,这时候,居延方向,李广利、路博德但有一支军马支援,汉军是一定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
然而,假设就是假设,李陵最终打败了,投降了,匈奴且鞮侯单于如获至宝,不但把女儿嫁给他 ,还当场加封为右校王。
右校王地位与右贤王等同,匈奴二十四长之一,在匈奴诸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匈奴如此重视李陵,无非看中他的军事才能,可李陵一心效忠的汉朝,一心效忠的汉武帝呢?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到长安之后,汉武帝不问青红皂白,立刻捉拿李陵家眷,不久,又听信传言,以李陵帮匈奴练兵为由,将他的家眷全部处死。
消息传到匈奴,李陵长叹一声,帮助匈奴练兵的是李绪(汉奚侯城降将),不是我啊。不是他怎么办?
找个机会把李绪杀掉,从此,他就仿佛断了根的浮萍,再也不敢有回汉的心思了。
不敢有回汉的心思,就能把汉彻底忘掉吗?
李陵归顺匈奴后,终身不愿向南,而是主动要求驻扎漠北,对付匈奴北边的敌人丁零、尖昆等部。
苏武
苏武放逐北海之后,李陵曾奉狐鹿姑单于之命前来劝降,当时他是这么说的:
听说你走了以后,母亲也去世了,妻子也改嫁了,只留下个孩子,现在生死未知,况且大汉皇帝如何对待功臣是有目共睹的。
萧何怎么样,下狱问罪,差点被杀;韩信怎么样,还不是身死未央宫中;贾谊怎么样,拥有天大的才华,却被皇帝流放到长沙。
远的不说就说我的祖父李广,他的功劳还不大了,匈奴人都闻风丧胆的飞将军,可最后呢,还不是一生未见提拔,落个拔剑自刎的结局。
我,五千步兵出击匈奴草原,功劳立得也够大了,就由于奸人陷害,弹尽粮绝,之所以归降匈奴,本来还另有打算,可汉皇帝呢,却不念我们子孙辈世世代代的功劳 ,将我全家斩尽杀绝。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不是臣子对不起皇帝,而是皇帝对不起臣子啊。
人生在世,如草木一秋,死了就不会再活转过来,遗体抛弃在荒郊野外,这时候就是想做一只野狗都没有可能,只能任由尸体一天天的腐朽,最终被风沙掩埋,被世人遗忘,就好像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上。
人生就是这样无常,我们为什么要为一个不值得效忠的皇帝葬送自己的性命呢。
难道这就是他的真心话吗?
苏武拒绝之后,李陵大哭而退,说:今生今世,再也没脸见苏武了。
他真的就再也没见过苏武吗?
苏武被丁零等部抢走牛羊后,是他,派妻子给苏武送来生活物资,帮助他熬过寒冷的冬天,汉武帝驾崩之后,还是他,告诉苏武汉庭的消息。
这就是李陵,身在匈奴,心系大汉。
汉元平元年,前74年,60岁的李陵在匈奴死去,临了,穿汉服下葬。
瓦当
四:两千余年之后的故事
时光如梭,眨眼,两千余年过去。
历史并没忘记李陵,而是要还给世人一个李陵的真相。
1941年至1945年间,苏联考古学家在阿巴坎(西伯利亚哈卡斯共和国首府)以南的地方,发现一座汉式古代建筑遗址,经考证,就是李陵归顺匈奴后的住宅。
住宅遗址分两间,一间正方形,长宽各十二米,一间长方形,长十二米,宽六米,里面有玉盘、大珊瑚、铁刀、陶器碎片等物。
尤为重要的是,在第一间,发现几片镌刻有汉字的瓦当,上面共十个字,这十个字是:天子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其中“天子千秋”四字居中,“万岁长”在左边,“乐未央”在右边。住宅内还有这十个字,是李陵在提供匈奴单于祈福吗?
如果是,那应该如其他匈奴贵族一样,经常念诵什么“单于天降四夷宾服”。
可为什么,李陵要写“天子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呢,答案已经不用多做解释。
就这十个字,后人读之,倍感心酸,我们仿佛看到,落日下,一个孤独的背影,面向东南伫立,很久很久,直到,双目中不可遏制的流下深深的泪痕。
匈奴高位不及身归故国,只可惜的是,历史再也不给他任何机会了。
参考资料:《汉书》、《匈奴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