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4篇 红山文化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
红山文化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田野考古调查资料分析
摘要:红山文化是西辽河流域确认比较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经过半个多世纪考古发掘和研究探索,在本世纪初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红山文化的考古学分期、内涵、特征,特别是经济和社会形态上,对红山文化时代的环况特点和空间分布特点的研究相时薄弱。有鉴于此,本文根据最新的学术成果,欲以红山文化空间分布特点为前提,试析红山文化遗址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讨红山文化的主要经济形态。
从上 世纪初赤蜂地区史前文化被发现开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逐渐被世人所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全国的文物普查及一系列考古发掘工作的展开,红山文化的面貌日益清晰。20世纪90年代区域性全覆盖式调查法被引入中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赤蜂地区的阴河流域、半只箭河流域、昭苏河流域、西拉木伦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这些调查又为赤峰地区的史前文化填补了重要的资料、添充了丰富的内涵。本文在发掘与调查所获成果的基础上,以赤峰地区为背景对红山文化空间分布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宏观性的探讨与分析。
一、赤峰地区的地形与地貌
赤峰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古高原东缘、中国东北大平原西端,是内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也是大兴安岭西南段与燕山北麓截接部位。三条主要山脉大兴安岭南段山地、七老图山脉、努鲁儿虎山脉呈C字形将赤峰地区环抱于内,仅东北面地势变得开阔平坦。主要河流有四条: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乌尔吉木伦河和教来河。西拉木伦河自西向东横贯赤峰地区中部,老哈河自河北的西北山地逶迤向北,与东来的西拉木伦河汇合成西辽河上源,三条山脉、四大水系构成了赤峰地区的复杂地貌。
赤峰地区地形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俱全,总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大兴安岭南段山地、七老图山脉与内蒙古高平原连成一片,构成海拔1000米以上的环状中山地带,属山地高原区;环状中山地带内侧的西拉木伦河中游流域、老哈河中游流域与努鲁儿虎山脉及周围地带亦呈弧线形分布,构成海拔1000—5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区;西拉木伦河下游、老哈河下游、乌尔吉木伦河中下游,是海拔500—200米左右的平原沙地区。
二、红山文化在赤峰地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
赤峰地区是我国农牧交错地带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历代长城东段总有一部分在这一地区南北摆动。历史上西拉木沦河既是一条反映不同生态地质环境的临界线(因气候变化会发生南北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