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女感”“少年感”的过度迷恋是一种社会陷阱!

■ 本期特邀毒妹 

马戎戎

完整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在今天文章开始前,想请大家花3秒帮忙做一件事:

1、点击顶部蓝字“四味毒叔”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3、设为星标

感谢您的支持!

大家好,欢迎来到《四味毒叔》。今天,咱们来聊一个关于“纯爷们儿”的话题。

还记得上半年“浪姐”开录时,有很多哥哥们不服气,闹着要录《披荆斩棘的哥哥们》。现在,浪姐的“男版”终于来了,只不过名字成了《追光吧!哥哥》。在第一期刚结束,《追光吧!哥哥》就喜提热搜,不过关键词不是“追光”,而是“油光”。陈志朋、檀健次的“眨眼杀”,汪东城的“地板动作”,非但没有了当年“迷倒万千少女”的魅力,反而让人大呼“油腻”,只想疯狂下单购买一瓶“洗洁精”洗洗眼睛。

很多网友将这些“油光锃亮”的哥哥们与浪姐里年过50身材依然如同少女的伊能静、年过40依然又美又飒的宁静相比,认为他们完美地诠释了广大男同胞们“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的通病,认为这是男性毫无“外貌焦虑”压力的体现,并且认为女性也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松弛感”。

可是在我看来,无论是“浪姐”还是“光哥”,把这些年龄段的人都放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并用同一个流行标准去衡量的做法,其实是非常媚俗、也是非常反人性的。

作为韩国娱乐产业练习生制度的衍生产品,《创造101》等选秀节目,本来是用来消化过剩的“练习生”存量,将大量介于素人和明星之间模糊地带的“准明星”推向娱乐市场的一种途径。然而,近年来,随着内陆对这类综艺节目的追捧,特别是《演员的诞生》等表演类真人秀出现之后,由于一些处于瓶颈期、半隐退状态的演员借助节目平台重新获得了高曝光量,进而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二春”。很多原本对上综艺持观望态度的艺人和机构,开始对这类节目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将之视为“走红”乃至“翻红”的捷径。而“浪姐”的成功,不但放大了这类节目的“造星神话”,更将这类节目的年龄层从00后、90后一直拓展到了70甚至60后。这类节目也不再是“准明星”为大众所熟悉的路径,而是艺人重新发掘与寻找市场和新生代对自己的兴趣点,重新打造人设,重新被娱乐工业“赋魅”的造星工场。

本来,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断求新求变,突破自我,对于一名有上进心和事业心的艺人来讲,是件好事。但是“求新求变”是否就意味着不论外形还是精神状态都要永远停留在18岁?是否就等同于永远歌唱浅层次的情爱困惑,崇拜力量和荷尔蒙?永远对异性抛媚眼呢?

我觉得不见得,再往深处说,如果整个社会文化都停留在一种“青春崇拜”的层面,只认可“少女感”、“少年感”,那么“理性”、“智慧”、“优雅”这些需要岁月沉淀才可以达到的层次又应该放在社会的哪个角落里呢?

如果说,在当下的这个时代,对传统价值和文化连续性保持尊重会被污名化为“保守”、“固执”;那么“过度求新”的背后,其实也是一种人性的异化和扭曲,是人的价值被过度压榨后产生的一种“价值焦虑”。因为,在资本的逻辑下,只有“青春”才意味着你有继续被榨取剩余价值的可能。

我始终记得,在《桃姐》拍摄完成之前,女导演许鞍华总是穿着与年纪不相符合的超短裙,留着彩色的头发,那个时候的大家都将她这副打扮视为艺术家个性的外化。但是那个时候我采访她,问到她这个问题,她告诉我,她怕老,因为在香港,老就意味着不再有工作机会。

现如今,我在“浪姐”和“光哥”里,看到了一模一样的现象和心态。其实我在采访崔健时,也曾经问到过类似的话题。那个时候的崔健已经年近5旬,提到“年轻”这个词时,崔健说,一个人,如果他不敢面对真实的东西,不敢真实地自我表达,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不敢愤怒,不敢抗争。那么无论这个人的头发染成什么颜色,穿得有多潮,这个人都不能称之为是“年轻人”。他还说:“一个人经验多,一个人经验少,究竟哪个是更有价值的?其实这是相辅相成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也是年轻人,我也正青春。”

我记得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曾这样定义青春:“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他说:“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他还说:“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偻于时间的尘埃之中。”

就如他所说的那样,在我们心灵的深处,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而如果你早早地放弃了希望,让颓废占据了灵魂,即使你才20岁,你也已经是个老人。

生命有自己的自然规律,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美。不分男女,把“年轻”视为美的最高标准,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心智的萎缩。强努出来的“青春”一点也不美,而且非常残忍。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闪开这个以“励志”之名正在流行的“青春“陷阱,坦然地拥抱当下,活出自己独特的生命风采。

谢谢大家,今天的《四味毒叔》我们就聊到这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