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华县杏林辖区的小学,看看你村那时有没有小学

邮箱:3125136050@qq.com


民国时期华县杏林辖区的小学

作者 曹正祥

清朝末期,华州杏林辖区的农村教育以私塾为主。

私塾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由一村或近几个村子的头面人物联合起来,借庙宇、祠堂设的馆(亦称联馆),辖区私塾以此为主。计有崖坡的观音庙,下溪湾的都会府,中溪湾的娘娘庙,上溪湾的观音庙,耐村的太王庙、三官庙,梁老堡和张渠园的桫(shuo)椤庙(因庙前有桫椤树而得名),吴家村的玉皇庙以及城南、高崖、白家堡等村的私塾。

(图左边为原张渠园桫椤庙前的桫椤树)

另一类是个别富户人家或书香门第为了自己子女(也有个别亲朋子弟)进入仕途,在家设的专馆。如:上溪湾的王振国,郝家崖的郝庚尧,城南的宋炳鑫,下溪湾的王玺圭等家均设有专馆。辖区内的山区无私塾。

1905年(清光绪31年)8月,清室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继之,又颁布《改良私塾章程》。时私塾教师顾君午峰(字丁焌、癝贡生,辖区马家斜人)思想维新,提社款作学款,首创耐村太王庙小学,实施新学制,为杏林辖区最早的学堂。1907年(清光绪33年)华州教育研究会成立后,决议设立华州教育研究会附设两等小学堂,作为新学的实验园地。经顾君的允诺与囊助,假耐村太王庙小学堂于同年3月17日开学。该学堂由华州教育研究会正会长杨君松轩与会员张君恩波任管教(均为义务职),实施新学制,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进行爱国反帝教育。

翌年(1908年)3月附设两等小学堂迁至城内少华书院(今咸中西部)。而太王庙小学堂继续办新学。与辖区私塾迥然不同。故耐村太王庙小学堂在华县新学教育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

(耐村太王庙小学堂即现在的杏林中心小学)

辛亥革命后,1921年中国教育部改学堂为学校,初定小学制四年,高小学制三年(后改二年)。由于旧私塾习惯势力积重难返,加之政局不稳,缺乏新的师资,改革工作进展缓慢。如:高家崖初小直至1935年仍按私塾一套教学。

1935年,民国政府推行义务教育,规定保内学令儿童均需入学。并对年满15一40周岁的人进行扫盲教育,扫盲经费由国家补助一部分。华县县政府奉令将原有分布在各保辖区的村堡初小,一律改为保国民学校(简称保学)。杏林地区属第一学区,率先试点推行。将各村堡初小,全部改为所在保的保学,校名为“华县xx保国民学校”。若一保内有两校以上者,保公所所在地学校称××乡第×保国民学校,余××为村(堡)分校。后又改为××保第ー、第二国民学校。

当时,杏林地区的桓公乡一保有耐村太王庙、二保磨村、三保崖坡的育英,四保武家堡,吴家村(1937年8月改为中心小学、县管),其余为其分校。后由于行政区划的改变,校名也随之更易。各保学除原有初小班外,均设民教部并设有成人、妇女识字班。此民众义务教育,时停时办,若有若无。直至1946年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太平峪办起了一所保学,聘请李维贞(女、上溪湾人)任教,为杏林辖区和华县山区第一位女教师。至1949年5月华县解放,杏林地区的保学计有崖坡、三溪、建华、沙圪塔、武家堡、磨村,张宋白、东溪口、康平、启圣官、窟坨、李坡、太平峪、城南、西寨等15所。

1941年国民政府鉴于过去小学不够完善,遂通令各县把国民教育分小学(含初小、高小)、民教两部。规定各乡设中心国民小学1——3所,为各保国民学校的倡率。高小课程设公民、国语、历史、地理、自然、体育、童训、美术、音乐、劳作十科。学制两年。当时杏林地区大部分属桓公乡。全乡共设两所中心小学:一所由私立柳溪小学(即柳溪小学、属华州乡)改办,称桓公乡第一中心小学;另一所由耐村太王庙保学(今杏林镇中心小学)改办,称桓公乡第二中心小学。1943年该校设高小班。迄1946年华县县长王嘉宾任期,为了发展山区小学教育,提议在灰池保学的基础上设立桓公乡第二中心小学分校,为辖区山区设高小之始。

民国以来,在华县著名爱国教育家杨松轩先生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私人办学风气甚盛。辖区有识之士,关心地方教育事业,由个人倡议,或利用官产,或进行募捐兴办的私立学校有:

①私立育英小学。该校原系崖坡小学,曾长期停办。1932年崖坡村王荣卿(时任华县商会会长)倡导办学,率先捐款100元,亲自募捐500元,同村群众亦有捐助。并决议把同村公产西关街房租金作为学校基金。同年10月在关帝庙内建校舍、置桌凳、请教师,翌年春开学,学生80余人。抗日战争时期,驻华县伤兵医院占住学校,学校借民房办学,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原址。

②私立建华小学。抗日战争时期,原桓公乡第四保辖九个村堡,仅武家堡、沙圪塔两村有初小。因学校布局不合理,全保失学儿童很多。1938年李庄李自治(时任陕西省卫生处会计主任)与其叔父李树荫首倡办学,参与支持者甚多。后成立学校董事会,公推李树荫为董事长。决议以梓里堡观音庙为校址,取名为私立建华小学。时省教育厅王捷三为学校书写校牌。省教育厅拨补助费400元,县教育局拨补助费200元,加上社会募捐共集资300元,以此为办学经费,扩建校址、新建校舍、购置桌登。新校建成后,全校学生达百余名(女生只有几名),分四个年级上课。1986年改为完全小学。

(建华学校遗存的“华县私立建华小学”校名)

③私立济农小学。1940年,辖区井家崖人宋哲生热心地方和山区教育,以启圣宫保学为基础,联合当地有识之士筹建私立济农小学。宋被推选为董事长和校长。经一年筹办,从1941年春开始招收了春31级、春32级两届高小班,为就近村庄和山区学生升入高小提供了方便,为辖区创办高小班的先例。后因经费拮据,1944年停办。

原文来源:华县文史资料·杏林专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