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震 | 一样时代一样情——读贾自尊《花叶往事》前后随笔

总第1465期

图|郭震

版权©️归原作者

《花叶往事》这本书是故乡的一位老作家陈海文先生向我推荐的。

“咱县又出了一位作家,名叫贾自尊。她出版了一本《花叶往事》,一举成名。”陈老师的电话好像在给我报喜, “这是一本自传体纪实性文学作品,写的是她家里几十年来所发生的悲欢离合的往事。作者的娘小名叫花妮,姨的小名叫伏叶。贾自尊六岁死了娘,十岁没了爹。姨承担起了娘的责任,和姐弟五人相依为命,为此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甚至婚姻。他们姐弟五个中有三个曾住过孤儿院,到后来各有建树。”他这几句话,一下子抓住了我,多么想立马看到这本书啊!

贾自尊?这个名字怎么和我五十多年前,在林县(现林州市)搞“四清”时的同事贾自珍如此相近呢?托陈老师一打听,哈,咋就这么巧?贾自尊原来是贾自珍的亲妹妹

很快,我们取得了联系;再很快,就收到了《花叶往事》这本崭新的书。当晚,我便翻阅了书的前序、后记以及所附照片。人老了,眼睛不好使,不敢贪书,但心里却像个孩子得了件宝贝一样,激动而克制地将书放在床头,伴着缕缕书香入眠。

我不敢马上把书全都打开,是因为当时我正在编印《疫云之下》,印刷厂催得很紧。新书刚拉到家,谁料一场暴雨突袭中原,安阳同时遭殃,大水淹了家里的地下室,把我的部分藏书及一些宝贵资料泡得一塌糊涂。排水抢救、晾晒整理、撰文纪事,前后折腾了近一个月才算消停。

那些天,我出来进去,每到卧室,看见床头上这本装帧精致的《花叶往事》,心里总想:这是一桌丰盛的家乡盛宴,我要静下心来,从容而专心致志地好好享用一番!

怀揣着向往和憧憬,我安静地坐在书房,用了四天时间,全神贯注地通读了这本心心念念的书。我读得很慢,一是书的字体较小,使我不得不戴着300度的老花镜、再加上一柄放大镜,才把每个字看清;二是我多么想细细地咀嚼这些家乡 “佳肴”,以回味我远离近半个世纪的故乡呢。

掩卷沉思,感触良多。书里的100篇乡村故事,像农家老婆婆从珍藏的布卷里,抖落掉的一片片干净柔软的铺衬儿,服服帖帖装订成一张张写满字的书页;又像作者坐在对面和你说话一样,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让人听起来舒舒坦坦。但貌似波澜不惊,却有一些文字,一些话语,在不经意间撞击到你的心灵,打湿你的眼睛。

作者笔下的花和叶、娘和姨,两位小脚女人,何以有着如此博大的胸怀?我在想,如果说来自娘的温暖和百般呵护是天生的母爱使然,那么姨呢?当五个幼小的孩子死了娘、没了爹,紧接着又走了经常给予接济的姥姥、姥爷,是什么力量支撑她情愿牺牲自己的青春,放下自己的终身大事,承担起娘的责任,养育姐弟五人?正是姨如大海般辽阔清澈,浸润包容的情怀,化解了五个孩子陷于绝境的苦难。而长大成人的姐弟五个又以乌鸦反哺之情,为老姨玉成婚事,养老送终。这一切,无不折射出亲情的温暖和人性的光辉。

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突出印象,是书中所写这些人、这些事,怎就这么熟悉呢?这不大多是我曾经亲历或看到、或听到过的事情吗?一时间,亲切感和认同感充满胸怀。

作者比我小六岁,作者的姐姐比我大两岁。论起来,我们都是同时代人。新中国成立前的贫穷、饥饿、寄人篱下我们一起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穷人翻身解放,成立互助组、农业社、人民公社、大跃进……我们一起经过。如今,我们一样从容地回顾自己的来路,淡然人生的得失,温暖在新时代的春风阳光中。同样的步履,同样的见证,同样的感受,凝聚了同样的情怀,我们都是同路人。

书中引起我感情共鸣的太多太多,就说那些民俗吧。过年过节自不必说,就连旧时期走亲戚、赶庙会、闹洞房、听墙根、二月二摊煎饼“铺囤底”、给吓着的小孩叫魂,还有婚丧嫁娶等等老规矩,咋都是和我们村上一样呢!这本书可以说是豫北农村民俗之大全。前几年我主编我们村的《小务口村志》时,如若见到这本书,必能省去不少事,并肯定会把“民俗”部分编得更为全面、准确。看到作者的娘出嫁的那些场面,我陡然想起六十多年前大嫂过门前一晚上让我压床、轿娶时我争着打彩旗和三天回门让我压车那些情景,不由生起也想写一写的冲动来。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喜佳作传乡音。千里万里,乡音相知。离家数十载,看到书中海量的方言俚语,觉得是那样的温暖和亲切。诸如香味“大老远”就往鼻子里钻、屋上的“木什梁檩”、说些“没边没沿”的话、箩头里装着“灰土粪”、“一溜一跟头”跑到家、闹着要“脱光肚”睡觉、把人挤得“四脚离地”、大床下的“脚蹬板”、一阵“吸溜吸溜”的喝粥声、做哪些“鸡狗零碎”的家务活、吃的“滚瓜肚圆”、字写得“知了爬杈“一样、刺绣时“扎花描云”、姨夫家是个“大人烟”等等,不一而足。

联结与作者同代情、同乡情、乡愁之情的,不光是民俗和乡音,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那就是“乡味”。这种味道像空气里的负氧离子,闻一闻会让你脑清神提,亲和于朦胧的乡云炊烟之中。源于此,我对书中所涉及到的各种乡味品趣尤浓。弥漫着柴草燃烧的“土腥味”,新出锅馒头纯正的的“麦香味”,榆钱窝窝蘸着小磨油蒜汁的“香辣味”,洋槐花的“蒸菜味”,二月十九会上的“五香花生仁味”,真想偷吃一口的“素饺子馅味”,吃燎麦满嘴的“清香味”,香喷喷的“小米粥味”,三尺灶台贮存的“酸甜苦辣味”,浓香四溢的“杂烩菜味”,发面馍的“麯香味”,老面瓜的“甜香味”,小生意人铜秤盘里的各种“小吃味”,水红稞灰灰菜的“野菜味”,烤母蚱蜢“喷香的纯天然烧烤味”,走街串巷手艺人和老百姓亲如一家的“和谐味”,浓浓的“年味”, 儿时的“玩味”,走亲戚的“人情味”……真是闻也闻不够,说也说不完。

《花叶往事》引起我一连串联想。读到《挖土井》,便想起小时候在土井里玩差一点被淹死;读到《一根纺花锭》,似乎听到了俺娘打黄昏的纺花声;读到《掏红薯》,想起了跟着拖拉机扒红薯左腿受伤;读到《送煤在路上》,想起了当年在焦作拉车排煤的苦和累;读到《石磨也有牙齿》中的推磨,更是一样感觉一样情啊……。也许是边读边想太过投入,一次小孙女把我从书房拉出来吃饭,我竟将晚饭当成了午饭。

特别是读到《枣树底下话童年》,想起了俺家旧宅里那棵老枣树。腰弯枝虬,皮厚身斑。灾荒年,年复年,年年结枣压弯枝,又作果蔬又代粮,不知救了多少急,他应该是俺家的功臣树。真想改《橘颂》以颂之:后皇嘉树,枣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北国兮。深固难迁,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盼可喜兮。

作者的一双儿女为母亲的新著作“序”,其中曾言:“从决定写下这些故事的那一天起,母亲几乎调动了身体和心灵的所有能量,像虔诚的教徒般四处收集她们的资料,几乎是蘸着眼泪一条条抄写下来,再小心地逐字逐句敲到电脑里。”这本“蘸着眼泪”写成的书,怎么能会不动人呢?

纵观《花叶往事》,说是散文又像小说,状物叙事,技艺讲述,人物素描,心理活动,感慨感悟,形象比喻,无不细致、生动而精当。

书中划出的条条红道和随手记下的一处处眉批,如心电图般记录了我的一串串心迹。我爱《花叶往事》这本书,因为她感动了我!

作者简介

郭震, 笔名匡人、匡蒲学叟,1944年生,河南省长垣县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诗赋委员会理事,安阳市诗赋学会顾问。省部级劳动模范、河南省时代老人。

编著有慈善故事集《慈海情深》,诗集《心路之歌》(上下卷)及其感观集《投诗听涛》,散文集《诗外拾墨》,方志《小务口村志》等。曾任安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安阳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多篇作品见于中宣部《学习强国》及国家、省市报刊,官网平台、杂志。

RECOMMEND
推荐阅读

郭震 | 送别郭青萍教授踏归急就

郭震 | 岭  叔

郭震 | “书家本色,桃花雅聚”赋并序

郭震 | 金色茶汤金色季    朗诵:金笛

主编:风雨薇、绿柳
julichuanmei@yeah.net

扫码关注,阅读精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