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孔子论“君子儒”以及文质关系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人们做“君子儒”;论述了管理者之间的纯洁关系;表达了对人才的尊重和人格的赞扬;揭示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6.13

【原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内外兼修,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注重外在形式,而不注意内在修炼、品格平庸的小人。

6.14

【原文】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译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评析】

本段文字中的“行不由径”中的“径”,是指小路,引申为邪路。“偃之室”中的“偃”,是指言偃,即子游,这是子游自称其名。孔子非常重视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

这段文字说明一方面说明孔子高度重视人才,一方面说明子游也善于发现人才,同时,也说明子游与属下的关系是非常纯正的,这对我们今天完善公务员制度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曾经有报道:某领导与秘书逛商店时,只要该领导向服务员询问某个商品的情况,甚至目光停留在某个商品时,秘书自然就会把这些商品送到家里。这种权利异化的现象可谓触目惊心。

6.15

【原文】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评析】

孟之反是鲁国大夫,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宣扬他提出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学观点,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孟之反不居功自傲,谦虚做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6.16

【原文】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译文】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评析】

祝鮀,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宋朝是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的事情。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当时社会动荡混乱而失去秩序的现状,批评了人们过于重视能言善辩和外貌之美的不正常现象,间接地表达了对人才的呼吁和尊重。

结合当下,我们也经常看到有这么一种现象:踏踏实实工作、任劳任怨的有时不如巧舌如簧的骗子更受某些领导宠爱;而许多青年人为了找对象和找工作,不惜花巨资整容,非常高这是外在美,却不注意提升内涵,这真是时代的悲剧。

6.17

【原文】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实际上,在今天也经常出现孔子所说的这种情况。在学校教育中,许多老师经常苦口婆心,为学生讲理想,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然而很多学生似乎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除了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外,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方式应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与学生缺乏远大理想,而过于重视眼前利益不无关系。

6.18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评析】

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应该是有机统一,内容与形式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对中国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高雪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的方法,对中国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进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音乐理论对《乐记》的影响、《庄子》《乐论》《吕氏春秋》与《乐记》的比较、《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精神、《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第二部分研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的文艺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审美价值与主体性等重要的美学理论,对人才美学、审美与人才开发、审美经济和海洋美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