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故事 | 饶阳县133个村庄的来历

一、段君道、孔君道
古名叫平原里,金代金章宗明昌元年,也就是公元一一九0年,十二月丁亥章宗到饶阳来阳,离开官道所走过的道路,因而叫君道。
明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一三六九年,段氏夫妇和五个孩子迁居君道附近居住,后来以姓氏得名叫段君道。位于饶阳县城东南。现该村段姓仍居多。
明永乐二年,也就是公元一四0四年,从同西洪桐县迁来杨氏家族和从浙江温州迁来孔氏家族在君道附近居住,因孔氏家族户大人多,以孔姓起名叫孔君道。

二、南刘庄
明永乐二年,也就是一四0四年,从同西迁来刘氏兄弟两家,先居住九吉村,一段时间后,又从九吉村迁来此地定居叫刘家庄。因北边有个村叫刘家庄,故起名叫南刘庄。因村小人少,又名小刘家庄。后世简化为南刘庄。位于饶阳县城东北方向。早年这里产荆条较多,编筐业较发达。

三、李池
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0四年,从同西洪桐县迁来此地定居建村,因李氏来的早,地处河套内,村庄地势洼,经常有大量积水成池,故以姓氏起名叫李家池。后世简称李池。该村位于饶阳县城北。以农业为主。

四、张池
相传明代初,从圣水搬来姓张的叔侄两家,在此建村。(其他与李池相同,故此得名张池)

五、朱池
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0四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朱王两家(姑舅弟兄),在此建村居住。(其他与李池相同)

六、白池
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0四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的白氏家族在此定居建村(其他与李池相同)

七、菜园
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0四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耿、王、刘三家在此定居,因离城近,以种菜为生,当时俗称菜园,因而得名菜园。

八、良见
元朝时,名叫梁鉴,即以梁氏为鉴之含义。该村早年的梁和卿、梁大有曾被誉有仗义疏财的美德。村民为纪念他们起名叫梁鉴。后世演变为良见。该村之梁氏孝义碑,梁氏祖莹碑,都有记载。早年期间以制花炮手工业居多。

九、邵家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0四年,邵氏从山西洪桐县迁来饶阳,来此定居,因离城近,以种菜为生,当时起名叫邵家园子。后来聚居人多村庄扩大,起名邵家村。今邵姓已无,但该村西北洼有一片地,至今仍叫邵家园子。

十、君乡
明代万历年间,该村以和睦著称,素有君子之乡之美名。当时上报皇朝之后,被万历皇帝诰封名为君香。至今未变

十一、故城
魏朝以后有前、后故城之分。乾隆饶阳志记载,前故城即饶阳县汉朝城址。魏书地形志记载,后故城是魏朝时饶阳之城址。后世逐渐发展成为一村。因系汉、魏两朝的饶阳县故城,故得名故城村。该村位于饶阳县东南方向,该村西侧有古城遗迹。

十二、端午村
古名当午村。相传西汉时,更始二年春正月,刘秀由蓟驰赴信都,经过饶阳之芜蒌亭(今草芦村北处)冯异向刘秀奉上豆粥为食。当时正当午时,为纪念这个时间,该村起名叫当午村,后世演变为端午。也就是正午的意思。考后汉书光武本纪和列传记载,刘秀到饶阳芜蒌亭的时间有误,仍待考证。
另一传说,端午村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起名叫端午村。端午,即旧历五月初五,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楚人屈原,名平,字灵均,是古代有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作有“离骚”。曾仕楚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国抗强秦,是一位著名爱国者,后被奸臣所忌,革职罢官,流放江南。他闻楚国被秦所灭,悲愤万分,遂于五月初五投汩罗江而死。后世人们为了纪念他,以五月初五为端午切。我们认为此说较正确故取用。该村位于饶阳县城东北。

十三、东、西草芦
汉更始二年,公元二十四年春正月,光武北徇蓟,王朗檄购光武十万户。光武趣驾页辕时,曾住在农民之草舍。至饶阳芜蒌亭这里,正遇灾荒,农民缺吃无烧。部将冯异向光武帝刘秀送上豆粥以做饮食。又安排光武住在草舍之中,从此这里草芦。后来发展为东、西草芦,曾叫过大、小草芦。东、西草芦位于饶阳县城北偏东。近年来这里制做花炮较多,是县里花炮加工点之一。
注:今东草芦村西北一里许,有一块四亩地大小的土疙瘩,俗称马棚顶,即芜蒌亭遗址。(不知道还有吗?有时间去看看)

十四、北关、城北小庄
北关位于旧城北侧,据深州风土记载,北关始于南北朝时,即魏收地形志所谓饶阳有博陵城。北关即原博陵城北关。
城北小庄,元末明初时,此庄原是大草芦即东草芦肖家的祖坟地,当时住着一户看坟人,明初从良见、王同岳、北官庄、崔路子口、京堂等村先后迁来一些户定居这里建庄,起名肖庄。因庄小、人少,人们习惯小庄。属北关大队。(现在没有听说过这村,不过,历史上确实存在)

十五、南关
据深州风土记载,今饶阳城系南北朝时博陵故城,魏收地形志,批发市场是的饶阳有博陵城。隋唐时期,曾在此建为芜蒌县。南关即博陵故城的南关,解放前南关的东街、北街为一头,西街、南街为一头,分为两头办事。一九四五年解放后统一为南关村。早期年间,此村个体小商户和手工业较多。

十六、东关
据深州风土记载,今饶阳城系南北朝时博陵故城,东关即博陵故城东关。抗日战争时期与原郭家池合并为一村叫东关村。所提郭家池,相传明永乐二年,郭氏从山西洪桐县迁来该地定居建村。因地势洼,常有积水,故以得名郭家池。

十七、西关
据深州风土记载,今饶阳城系南北朝时博陵故城,西关即博陵故城西关。明代永乐二年,从山西洪桐县迁民中一部分在此定居,因处城西侧,故名西关村。

十八、东北街
解放前城里四街统称为城里,包括原名西马道、东马道、货市、衙门口、十字街等街巷。一九四五年解放后叫东街、北街。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为便于组织领导把两个街建设为东北街大队。故而得名。

十九、西南街
与东北街义含相同。

二十、思吉村
思吉村因在饶阳旧城西,故人们习惯称为西村。
村民相传王莽赶刘秀,刘秀路过该村时,正是鸡叫之时,但鸡未叫。故名思鸡,即思念公鸡之意,后世演变为思吉。
今考后汉书光武本纪,上述传说无可靠根据。据乾隆饶阳志记载,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一七0五年,孔兴朝为饶阳教谕。原籍浙江绍兴人,在孔兴朝十岁时,父母继逝,葬于通州。兴朝父母和已遗言迁葬饶阳,以表示对饶阳还有遗爱。后迁来,葬于城西思吉村,在墓旁建居守灵。前后各两间。肖朝的四个儿子居处室,母亲谢氏与子妇四人居内室,一天到晚哀号。三年如一日。后人为纪念他们,以村名为思吉村。思吉即思善的意思,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人们习惯思西村。

二十一、王同岳
古时叫陈屯,当时是以姓氏得名。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的王氏家族。与郭、赵、徐、路四家合建一个砖窑。故名王同窑村。后改为王同岳。

二十二、路同岳
古名仇家佐,以姓氏得名。明永乐二年,路氏从真定府灵寿县迁来居住仇家佐, 后来与王、郭、赵、徐四家合建一砖窑烧砖。将仇家佐改叫路同窑,之后又改名路同岳。

二十三、徐同岳
古名叫子午村,明肛初该村以仇氏为大户。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徐氏家族居住,故名徐同窑。抗日战争时期,仇氏几乎绝户以徐氏得名叫徐同岳。一九四七年土地改革中,与赵同岳合为一村仍叫徐同岳。赵同岳,原来叫赵同窑,得名相同。与徐同岳合并后,因赵氏不为居多,所以以徐姓得名徐同岳。
二十四、葛同岳
明永乐二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王、郭、赵、徐四家定居该地,同建一砖窑为生。故起名叫郭同窑,后改为郭同岳。清初改为东同岳,因该村葛姓居多。故称为葛同岳。

二十五、崔池
明代嘉靖年间,由王同岳搬来崔夏伍、崔龙田兄弟两家。因该处地势低洼,常有积水,故以姓氏起名叫崔家池。民国以后简称崔池。

二十六、杨池
明代中期,该村系王同岳姓杨的一个庄子在此种地,按季节住此。后杨家兄弟分了家,其弟搬到庄子上居住,因该庄子地势洼,经常有积水,故起名杨家池,后世简称杨池

二十七、横头
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0四年,路氏从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定居。给南官庄富户阎家种地,阎家送给他一块不易耕种的横头地,因而以此地得名叫横头。

二十八、寨子
古名武家寨,以当时的武姓得名,武氏家族只剩一人在外打铁护口。其他人多数在兵荒中被杀死。明永乐二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部分移民居住该村,武姓人少又常在外,故改名寨子。现臧姓居多。

二十九、王庄
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王氏家族在此定居建村,以姓氏起名王家庄,后世简称为王庄。

三十、辛庄
明永乐二年,从保定清苑县迁来姓臧的兄弟二人,又从山西迁来王氏等人,遂成立村庄,成名叫新庄。清代演变为辛庄。

三十一、杨君道
君道之名始于金代。金章宗明昌元年,章宗来饶阳,曾走过这里,故名君道。即国君所走之道。明永乐二年,杨氏从山西洪桐县迁来在此定居建村,以姓氏起名叫杨君道。

三十二、圣水
相传西汉更始二年,公元二四年,春正月,刘秀带兵由蓟驰赴信都,到该村人渴马疲,见到一村姑在井台打水,兵将们在此饮水解渴。井虽不大,但水甚旺,源源流长,还有剩余。当时认为是皇帝之福,故起名圣水
刘秀坐皇帝后,派人为村姑在此修庙一座,因监修官是安平人,故在圣水修了一个小庙,在安平修了一个大圣姑庙。
今考证安平县志,安平有圣姑台,台上建有圣姑庙,与群众传说相符。

三十三、崔口、杨口、张口、段口
据三国志魏武本记载,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二0六年,曹操凿滹沱入水,以运粮,名叫平虏渠。因村居摆渡口,故名路子口。又以姓氏冠以张、崔、杨、段四个路子口。

三十四、东、西支沃
元朝末年叫石窝。石氏之祖为了躲避兵荒之乱,从顺天府宛平县石窝村迁来饶阳在这里建村居住,仍沿用其老家村名石窝。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此居住之后,传讹为支窝,含有老家原籍分出之意。因人户增加,发展快,遂以方位分为东、西支窝。后来耕地扩大,土地肥沃,收获增加改为现名东西支沃。位于饶阳城里西北方向。1970年到1976年全部迁至滹沱河南堤以南新村。

三十五、褚庄
明代永乐二年,褚氏家族从山西洪桐县迁来定居,以姓氏起名褚家庄,后世简称褚庄。位于饶阳县城西五公里。

三十六、曹庄
明朝初年叫曹家庄,永乐二年,曹氏从山西迁来饶阳,居住该庄。因曹氏户大人多,其它姓户数少,以曹姓起名曹家庄。后世简称为曹庄。

三十七、田庄
相传饶阳城里有个叫田老久的,在村南有一块地属他所有。他在地边上埋桩为界,又建房居住。后来就称此村为田家庄,后世简称为田庄。

三十八、罗屯
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0四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华、高、王三家在此定居,后来罗家从马厂屯北的一个庄子搬到此处居住,后罗姓居多,故以罗姓得名罗家屯。后世简称罗屯。该村由于地处河套,过去常受河水冲刷,所以流沙多,农作物不易生长。

三十九、刘各庄
古时叫刘岗,实际吸有姓运(同音,那个字打不出来)姓孔的两姓居住。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李、赵、王三姓在此居住。后改刘岗为刘家庄。清末以来又改名为刘各庄

四十、牛赵村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牛村。该村最早时只有杜、张两家在此居住。明永乐二年,牛氏家族从山西迁来,在此居住,改名为牛家村。据家史记载,牛家至今已三十五代,抗日战争时期牛村和邻村的赵村合并为一村叫牛赵村,该村为牛村公社所在地(现以取消)。

四十一、官佐
明朝初年在此村修建聚仙观。村庄座落在该观的左面,由此得名观家左。程姓为此村大户,明永乐二年,范姓从山西迁来在此居住。又改名叫官家左,后世简称为官佐。现程姓已基本没有了,范姓居多。

四十二、耿名庄
明代时,此庄有贾氏居住建村。后耿姓家族从南京迁来北方。一迁巨鹿、一迁束鹿、一迁饶阳。来此定居后娶妻李氏。生子叫荣,荣之子叫宽,耿宽孝顺父母,治家有方,七世同堂,受到皇封,并载入明史。耿家庄以耿氏得名。后改叫耿各庄。

四十三、胡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0四年,胡氏一家与其表兄从山西迁来饶阳,定居该地,以胡姓得名叫胡家村,后简称胡村。

四十四、王村
明代前此处有曹、侯两家居住。永乐二年,王氏家族从山西迁居该村,因王氏家族人多,故以王氏得名王家村,后世简称王村。

四十五、张铺
元代建村,叫张平铺。这里是元代饶阳(属真定府晋州),去真定府必经之路。从饶阳经王家庄、张平铺到安平,通往晋州,设有官道。张姓在此开设铺店供过往须用,得名叫张平铺,后世简称为张铺。

四十六、富村
元代时,该村原址系真定卫军屯地,地处古河道之中,设有军屯预备仓。土地肥沃,较为富足。相传有一地方官从饶阳城西行视察各村,所到之村,农民都吃粗茶淡饭,到富村后,正值数家吃白面饺子,所以起名富村。由于地处河套,常年没有发展,所以没有过多变化,现该村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四十七、圈子
宋元时代,王姓一家被官家雇用驯养军马,在此建圈,俗称圈子又叫王家圈子,现名圈子。

四十八、南、北京堂
金世宗大定四年,公元一一六四年,该地为飞梁寺佛教徒念经之处。在该寺的南北面建有两座经堂一南一北。后来许多住户来此居住,发展为村,故取名南、北经堂,明代万历年间改为南、北京堂至今。南京堂曾为公社所在地。后合乡并镇后取消。

四十九、单铺
金世宗大定四年,公元一一六四年,该村建飞梁寺。佛寺主持经常救济寺院旁边居住的贫农,得名善朴村,意思是佛徒行善补助之村。明初,于该村设立许多铺店,供香客食宿买卖,又改为善铺。永乐二年,公元一四0四年,单氏家族从山西迁至善铺居住,以姓氏改名为单铺村,至今尚未改动。据记载,原飞梁寺遗址,现为该南京堂公社粮库。
善朴村之名见明正德年间重修飞梁寺记。单铺王庄是善铺之旁边的小庄子,明初以姓氏得名叫王家庄,后世简称王庄,一九三一年后与单铺合为一村。

五十、一致合
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0四年,孙、仇两家从山西迁来该地建村居住。以姓氏得名孙仇庄,后因两姓经常闹纠纷,清嘉庆年间,分为仇家庄和孙家庄,一九三七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两庄群众一致要求合为一村,故起名一致合。

五十一、张、范、刘苑村
古时,宋、腾两家是当地富户,在此养花种草,名叫南、北、中苑。明代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张氏从山西榆次县迁至南苑居住时,已无花草,成为耕地,改名叫张苑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O四年,范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中苑建村居住,以姓氏改名为范苑村。
明初燕王,明成祖朱棣造反时,北苑只剩刘氏一家,故以姓氏改名为刘苑村

五十二、李家庄
明初,燕王造反时,此处只剩李氏一家居住,以姓氏得名李家庄。因庄小,人又少,又叫小李家庄。

五十三、马长屯
元代时,该村系官方马厂地,属真定卫军屯地,后有部分百姓移居上地,故起名叫马厂屯。明永乐二年,冯氏从山西迁来马厂屯居住,又改名叫马长屯。现在人们以马屯称其村。

五十四、马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O四年,马氏从山西迁来在此建庄居住,以姓氏取名叫马家庄,今马姓已绝,尚有马家坟地存在,现该村之王、崔、李氏各姓居民均由本县辛庄、王同岳、耿各庄迁来。后世简称马庄。

五十五、引各庄
金代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一一九O年,章宗车驾赴饶阳,该村村民曾为皇帝的车驾引路,取名引驾庄。明清时代曾以姓氏改名叫尹家庄,民国初年又改名叫引各庄。
注:村民相传刘秀曾路过此处,因村民指导过路,刘秀坐皇帝后而取名引驾庄。据考证,此传说不确实。此次地名普查中,村民相传唐代曾在此村建福泉寺。据查阅清乾隆饶阳志记载元至正年间在此村建福泉寺,现尚有清代重修之石碑一桶。

五十六、程各庄
金代金章宗昌元年,公元一一九O年,章宗车驾饶阳,曾在此村由乘车改换乘轿。故该村取各为乘驾庄。明清时代曾以姓氏改名叫陈家庄。民国初年又改名为程各庄。是以程氏得名。今该村魏姓居民系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的兄弟二人,当时两人住陈家庄,一个迁往献县魏村。
注:村民相传是刘秀过饶阳,曾在此村乘轿,此说有误。根据后汉书载,刘秀初起兵时骑牛,后来才骑马乘车,当年刘秀过饶阳时正是背时之势。不堪之时,换成大轿的可能性不大,故不采录。

五十七、寺岗
明代万历年间在此村建中元寺,该村以寺得名叫寺家庄。清代嘉庆以后因滹沱河洪水泛滥,冲毁村庄, 村民迁至高土岗居住。所以新点改名叫寺岗。

五十八、孟岗
明初,以姓氏得名为孟家庄。清嘉庆以后,因滹沱河水泛滥,冲毁该村,村民迁居高土岗,就改名为孟岗。

五十九、李岗
明代初,以姓氏得名南李家庄,由于与上述两岗同样的原因,村民纷纷迁至高土岗,改名叫南李岗,今名李岗。

六十、安岗
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O四年,安、马二姓从山西迁来此处居住,以安姓起名叫安家庄,清嘉庆以后,也是因为滹沱河水之因,村民迁至高岗,起名叫安岗。

六十一、王岗
明初以王姓得名叫王家庄。清嘉庆以后,原因同上述岗一样,后改名王岗

六十二、邢岗
明永乐二年,邢氏从山西迁居于此建村居住,以邢姓得名叫邢家庄,也是因为与上述村庄的原因,搬至高岗,取名邢岗。

六十三、孔店
明永乐二年,孔氏从温州迁来饶阳,在今孔店村东原来有个小村叫南庄上,孔姓一家在此开店为生得名叫孔店。
据孔店村之孔氏家谱载,饶阳孔氏从山东曲阜先迁温州。明永乐二年又从温州迁来饶阳。兄弟共三人,老大、老三居住孔店。老二居住本县孔君道。整个孔氏至今已传近百代了,约四千年历史。

六十四、北歧河
宋朝时村南有条河叫赵家运粮河,即原唐河,又叫滋水。因村座落在河北面河叉中,帮名叫北歧河。该村之孟、娄姓,均系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的。早期盛产烟叶。

六十五、西歧河
宋代时村北有条河叫赵家运粮河(同上),因村座落在河南面河叉上帮名南歧河。明永乐二年,迁民至此。又以方位叫西歧河。

六十七、小官亭
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的人,在此定居建村,也修有亭子,以招待来往官吏在此歇脚,起名叫官亭,因为东边有个大官亭,所以叫小官亭和西官亭。

六十八、大官亭
宋元两朝时叫蔡家庄。因系驸马蔡镇的庄田而得名。明初修了一条从北京到南京的官道,经过蔡家庄,为了招待来往官吏,在村东建了一个亭子,备有茶水、食品等。故名官亭。清初改蔡家庄为官亭,因村大,又是重点路站,所以叫大官亭。

六十九、徐庄
明永乐二年,有两家徐氏人从山西迁到此处建村居住。以姓氏得名为徐家庄,后世简称徐庄。

七十、姚庄
明永乐二年,姓翟的从山西迁来在此居住,以姓氏名为翟家庄,后来姚姓家庭迁来,因姚姓系大户,又改名叫姚家庄,后世简称姚庄。
注:相传清朝南官庄阎家曾在此捐款修桥故又称阎家口,又有阎家口桥。

七十一、段庄
明洪武二年,段氏夫妇二人和五个孩子,从山西榆次县迁来饶阳,居住段君道,后来一个孩子迁到这里居住发展成庄,以姓氏得名叫段家庄,后世简称段庄

七十二、东刘庄、西刘庄
唐贞观末年,以老唐河下游长流河而得名叫长流庄,明代长流庄和蔡家庄曾合并为一村,并设集市改名蔡刘集。明末本县北齐村姓刘的在此村要了一大片地,改名刘家庄,一九四O年,因村大且长,又分东西刘家庄。后世简称东西刘庄。

七十三、万里
唐朝时,有三户姓杨的在此居住,因处在老唐河的河湾处,名叫杨家湾里。明代从本县吕汉迁来李姓几家在此居住,杨家已绝户,改名为湾里。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时又改名万里。早年间这里盛产鸭梨。

七十四、大何庄
明朝万历年间,本县影林村何氏兄弟三人分家后,老三搬来此居住,后亡故,何廷兄弟二人在此守墓居住,所以何家取名为何家庄。清嘉庆年间曾分为大小何家庄,现名大何庄。

七十五、后铺
明代初,从本县流满村迁来一家数人,在此开饭铺为主,因有三个饭铺,当时他的叫叫后饭铺。以后人口逐渐增多,形成一个村,起名叫后铺。
注:后铺位于原老唐河边
七十六、前铺
明永乐二年,从山西省迁来一家人在此开饭铺,因有后饭铺,所以这家就叫前饭铺,后逐渐人多,形成一个村子,起名后铺。

七十七、西迁民庄
明永乐二年,石氏从山西榆次迁来饶阳居住北杨庄,即后来的大迁民庄。后从该村迁到此建房居住,因都姓石,取名叫石家庄。清嘉庆年间张氏从蠡县八里庄迁到石家庄,改名叫西迁民庄,又叫小迁民庄。

七十八、范娄李
该村是由范庄、娄庄、小李庄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均以氏姓得名/
娄庄:明初以姓娄的迁来此居住,起名西娄庄,因姚庄到刘庄有条官道通过此村,故又名大道娄庄。明代与范庄合并为范娄庄。
范庄:以姓范的迁来此居住,起名范庄,村小人少,后又有阎、赵二姓搬来。明代与娄庄合并为范娄庄。
小李庄:姓李的明代从本县草芦村迁来居住,以姓氏得名李家庄,因村小,人又少故叫小李家庄,后世简称小李庄。一九三八年,范庄、娄庄、小李庄合并为范娄李。
注:清代嘉庆年间范娄李曾分为范庄、娄庄/

七十九、高口
唐代时,现在的东西张岗村、高口是一个村以姓氏得名叫张高村,后因唐河发大水,冲毁了该村,高姓搬到东岸河口居住,取名高口村。该村现位于我县之边缘。

八十、东、西张岗
唐代时名叫张高村,以姓氏得名。后因唐河发大水,冲毁了村子,张氏迁至河西岸居住,起名叫张家庄。明代时唐河再次泛滥,又把张家庄冲成两个村子,分为东西,从此,东村叫东张家庄,西村叫西张家庄。清嘉庆年间以后因滹沱河多次泛滥该村受到威胁,村民迁至高土岗居住,又改名叫东西张岗至今。

八十一、套里
宋元以前,该村座落在唐河北面的河套里,起名叫套里村,又名北套里村。
注:据翟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翟氏从山西迁来北套里居住,后来翟氏家族有的迁至城里和翟留吾村居住(现东留吾村清代曾因翟氏而名翟留吾)

八十二、河头
明代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的移民在此定居建村,因老唐河从西向东而流,到村边向北拐处称唐河头,因村子座落在此,取名河头村。

八十三、大尹村
相传唐朝末年,尹、冉、郑三姓数家为避安史之乱,从山西迁来饶阳在此定居建村,当时以尹姓为大户,所以取名尹村。后户数增多,又建集市,改名为大尹村。清代时,有个姓索的原系皇亲,因触犯皇上,犯了灭门之罪,为逃避罪责,从肃宁搬到大尹村投奔其舅舅郑氏,隐姓埋名,过继于其舅舅。至今该村仍流传郑索二姓不结亲之说。
附:大尹村西头有文昌庙遗址,现新建旅馆门口,十字街路北有英雄纪念碑,系民国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立。

八十四、留名佛
东魏兴和三年,公元五四一年,饶阳众僧在此处敬造佛像建有佛寺。因该佛寺主持人心地善良,待人很好,故起名留名佛。
造像记载:魏兴和三年(岁次、辛酉)二月癸朔二十五日丁卯饶阳境内僧二百余人等敬造玉像弥勒一躯,上为皇帝陛下群臣百官,中为师僧父母,下为法介舍生,为福受益,一时成佛。。。。。。
考:一九八一年七月,县志向当地人作了大量调查,据百岁老人刘保堂等介绍,留名佛建村早于大尹村,大尹村唐代建村,可见留名佛建村在唐代以前的东魏。符合当地人传说。另一方面留名佛村寺庙众多,有白衣老母庙二个,关老爷庙一个,老爷庙一个,三皇庙一个。(至今尚存无几)。当时庙内有三士,心眼很好,为人善良,故名留名佛。

八十五、娄庄
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索、娄二家从山西迁来饶阳居住该地,当时以姓氏得名叫西索家庄。娄氏居该村西头,后同索家庄分开起名娄家庄,后合并叫索娄庄。一九三九年至一九五六年,索娄庄曾与东何庄合并为何娄庄。一九五六年两村分开,又叫索娄庄,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改名娄庄。

八十六、东何庄
清代嘉庆年间,以何氏在此庄居住而得名何庄,因西边有个大何庄,所以又叫小何庄和东何庄,一九三九年曾与索娄庄合并为何娄庄,一九五六年分开。现名东何庄。

八十七、吾固
明初,山东省衍州府东鄂县子路村之刘成迁来饶阳,在此建村居住,至今已三十多代了。当时村叫太平庄。曾分为东西两头,东头叫龙门舍九,西头叫曰龙门舍八。后改名无故,即太平无事之意,现名吾固村。

八十八、大宫殿
明永乐年间,从本县影林村迁来何姓数家,又从山西迁来郭姓数家,因村设有集市,当时起名大恭俭,即勤俭持家之意。后因当地人相传列国时期这个村曾有个行宫,明朝万历年间改名大宫殿。民国初曾分为大小宫殿两个村,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大小宫殿合并为一个村,仍叫大宫殿。

八十九、东风庄
明初,从本县南李家庄,也就是现在的南李岗,迁来姓刘的,以姓氏得名叫小刘庄,当时刘家的祖宗武艺高强,相传会破墙穿孔,人们称之为黑风大王爷,故小刘庄俗称黑风庄。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改名东风庄。

九十、大迁民庄
明永乐二年,常守能携家从山西迁来饶阳先在杨家庄居住。后常、白、张、于、徐、胡、郑八大姓同迁来饶阳此地建村居住,当时起名北杨家庄。因他们都是外村迁民,后改村名为大迁民庄。又叫东迁民庄。后世改为大迁民庄。

九十一、索庄
清代本县大尹村索姓数家迁来该地建村居住,以其姓氏取名索家庄。民国以前是四个小疃合为一村,东头叫东索家庄,西头叫西索家庄,南头叫南索家庄,北头叫北索家庄。民国十五年,公元一九二六年,西索家庄分出去,南、北、东三庄合并为索家庄,简称索庄

九十二、郑庄
明朝初,本县大尹村郑氏家族迁居至此建村居住,以郑氏得名叫郑家庄。后世传为郑庄。

九十三、大王庄
明初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王姓家族在此建庄居住,以王姓起名大王家庄。后简称大王庄。
附:大王庄东街口曾有三官庙遗址,现以不存在。

九十四、西王庄
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王姓家族在此居住,因东边有个大王家庄,遂取名小王家庄。明代中期大王家庄与小王家庄合并为大王庄,从一九六二年分开仍叫小王庄。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改为西王庄。

九十五、五公
五公,古人云敬信乡,隋开皇六年,公元五八六年,始有五公之名。五公是指李氏家族,他敬族、李德林、李百药、李安期、李宗臣五代世袭安平公而言。清代嘉庆年间,五公分为大五公、小五公两村。民国以后,又合为五公村。这里,又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耿长锁同志的家。

九十六、东送驾庄
金代,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一一九0年,章宗乘车赴饶阳,走时,村民途中欢送他,由此得名小送驾庄,因本县西部有个大送驾庄,又名东送驾庄。因该村宋氏大户,曾一度改名为宋家庄。现复名东送驾庄。
村民相传:王莽赶刘秀时,刘秀经过此村,村民曾送过他,后来刘秀坐了皇帝,此村也就改名叫送驾庄。王莽赶刘秀之传说甚多,我们考证如下:
据后汉书记载,更始二年,公元二四年,春正月,刘秀由蓟驰赴信都,经过饶阳。但当时他正处在危急奔逃之时,因而村民不可能组织欢送他。所谓送驾应系欢送皇帝,那时刘秀不是皇帝。他坐皇帝后没有到过饶阳。传言是送过刘秀,查无记载,王莽赶刘秀的传说,没有在饶阳发生过这个事伯,故不录。

九十七、园子
据该村村史记载:二百年前清朝乾隆年间,有几户贫农在该地给大曹庄一家地主种菜园子为生。清末,人口增加为自设村庄,曾与大曹庄地主打官司获胜(据说是当时托西太后身边的大官,后打官司获胜)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村庄。该村至今仍存在打胜官司的判决书。起名叫园子村。因该村历史不长,村小人少,故在对外联系中有时注明“小堤园子”意思也就是说,小堤附近的园子。

九十八、杨各庄
相传为汉朝的村庄,当时杨姓为大户,以姓氏得名,叫杨家庄,后世演变为杨各庄。前些年这村盛产手工杂挂面,细嫩味美,远近驰名。
注:该村东南有元代至正七年修建的黑山寺,黑山寺名来源于寺内有一口井,水为黑色,得名黑山寺。其井壁上有墓门题:经信墓。传说是建井时所遇。未敢动此墓门。寺后小墓邱很多,相传为纪信墓。
县民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一个大将名叫纪信,死在饶阳杨家庄。据考证:经信,秦末人,为刘邦部将。刘邦被项羽兵困荥阳时,经信假扮刘邦,使刘邦脱险。诈降后,被项羽识破,纪信被烧死。荥音邢。荥阳在今河南省郑州西叶县。故纪信墓应在今河南叶县。

九十九、邹村
邹村为西周时村落。原名周村。宋代时,因滹沱河泛滥将该村冲成东西部分。东边叫东庄,西边叫西庄。古河道在今邹村烈士墓处南北穿流。二十年前,河道尚明显可见。因东西庄人口增多,受河道威胁,只好向东西两头发展,形成了今天邹村南北窄,东西长的形状。明代永乐二年,邹氏从山西迁至此居住,将东西庄合并为一村,以姓氏起名为邹村。早期年间,该村有一个大集市,附近几个县都有名气。
一九七四年五月,在该村南发掘出灰土、灰陶片、瓦片并有灰陶豆、铲币三十多个。以实物考证,这里就是西周时的古村遗址。

壹佰、耿口
根据县志记载,耿口古名景尚口,又叫耿尚口。相传明代建文元年,也就是公元一三九九年,小燕王,系朱元璋之子,朱棣,封为燕王,为争帝位起兵造反,造反时,这村杀的只剩耿氏一家,被迫迁居于滹沱河渡口。故名耿尚口。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简化为耿口。

壹佰零一、南官庄
据史书记载,宋元时期有官田制。官庄即官家之庄。因居北官庄南面,故名南官庄。
考:据辞源载,官庄,官府管辖的田庄,唐以后历代皆有,但名目不一。如宋有屯田庄、公田庄,都是官庄。宋史职官志三“屯田朗中,员外朗,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会”。南官庄阎氏、北官庄陈氏,明代以前就住这里,故言宋元时代村庄。

壹佰零二、高桥
村民相传王莽赶刘秀时,走到今三桥村北(注:汉时村北有滹沱河支流),挡住了去路,刘秀命兵丁砍柳树枝,临时搭成一座桥,人马顺利能过。因此村名叫柳枝桥。县志载有宋、王、高三柳枝桥。今考后汉书光武本纪和二十八将列传,均无此记载。
加相传,宋代时成德军都监刘志,曾在此监修一座桥,人们为了纪念他,所以起名叫刘志桥。
考:宋史河渠志成德军都监刘志,曾巡视滹沱河。乾隆饶阳志载:高、宋、王三刘志桥,于桥梁下又载,刘志桥,在县南二十五里,今废。由此考之,则刘志桥始于北宋。
明代建文元年,公元一三九九年,燕王造反时,该村杀的只剩高徐宋三个男孩和一个老姑娘。所以高氏得名叫高刘志桥。后世简称高桥,至今群众还传说宋王高祖老姑坟的故事。

壹佰零三、宋桥
(与高桥来历相同)今考后汉书光武本纪和二十八将列传,均无此记载,况且王莽刘秀一说,纯系后人对汉光武歌功颂德,历史上在饶阳根本没有发生该历史事件,帮不采录。
明代建文元年,公元一三九九年,燕王造反时,该村杀的只剩高徐宋三个男孩和一个老姑娘。所以本村以宋氏得名宋刘志桥。

壹佰零四、王桥
与高桥来历相同)今考后汉书光武本纪和二十八将列传,均无此记载,况且王莽刘秀一说,纯系后人对汉光武歌功颂德,历史上在饶阳根本没有发生该历史事件,帮不采录。
明代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王氏,所以以王氏得名王刘志桥。后世简称王桥。

壹佰零五、小堤村
西汉时,公元前一九四年,这里叫乐乡。史记、汉书均有记载。汉书载:高帝(汉高祖刘帮)十年,过赵国时,寻问乐毅后。找到其孙乐叔。之后封乐叔于乐乡。建乐乡侯国,又设置乐乡县。东汉初省入饶阳。其县城在今小堤村南四里许,乐乡寺处即县城遗址。
明朝永乐年间,滹沱河水泛滥,乐乡村被冲毁。居民迁至小北堤居住。于是改名叫小堤。后发展为大村庄。
清雍正二年,饶阳改属深县。增杨各庄、小堤为铺舍,又于此设集市,故又称小堤镇。因小堤建村于东西走向的小北堤,至今该村还是东西长,南北窄,中间高,四周低的形势。
注: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曾率兵反抗齐国侵略军

壹佰零六、大曹庄
相传北宋仁宗年间,宋朝武惠王曹彬之孙。从真定府灵寿迁居饶阳住此村,起名叫大曹庄。据说大曹庄村西南一里许有曹国舅墓。
考:宋史曹彬传,外戚传。后妃传。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仕汉、周两朝。宋时为将相。咸平二年六月亡,终年六十九岁。曹彬生有七子,第五子曹祀之女即慈圣光献曹皇后。群众传说与宋史记载相符,帮大曹庄以姓氏得名,始于北宋仁宗年间可信。

壹佰零七、固店村
相传光武帝刘秀,在中兴之时,曾到过此地,并在村北建城光武城,又名罗城。另传固店村西有搬倒井,是刘秀饮马时搬倒的传说。所建之城和搬倒井之古迹确有。可见固店大城北两村历史悠久。
考:明朝正德四年重修飞梁寺石碑和以后万历饶阳志均有光武城之记载。该村以故去旧城这意,取名故县,后世演变为固店。南北朝时期,饶阳有鲁口城,这里成为燕赵重镇,兵家必争之地。鲁口曾为博陵郡治,北齐天宝五年饶阳迁到鲁口做县城。唐于此置深县,唐天宝元年升饶阳为饶阳郡。因鲁口曾为饶阳县城,故后人称为故县村(古殿村),明朝以后演变为固店。

壹佰零八、西沿湾
西汉末年,滹沱河经此村西南拐向东流又在今东沿湾村东北拐向东南流。因两村居河沿湾处得名东西沿湾。两村原属饶阳,唐朝时东沿湾划归陆泽县,也就是深县。现属深县。西沿湾一直属饶阳。

壹佰零九、桑园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追刘秀时,刘秀被追的人困马乏,又渴又饥之时,隐蔽在此处桑林里休息,摘桑葚充饥,临走时随手挥笔写了一个牌子----桑园,挂在桑村上,从此得名桑园之名。
经考汉书、后汉书均无此记载,历史上在这里未发生王莽追刘秀历史事件。经考桑园,以种桑养蚕而得名。古有公桑蚕室,疑即鲁口城的公桑蚕室所辖之桑树园,故该村始建于曹魏时代。

壹佰壹拾、张各庄
明代永乐二年,公元一四零四年,张氏从山西迁来此地居住。以姓氏起名张家庄。因本县北部有个张家庄(注:今西张岗)故又称南张家庄。后世演变为张各庄。

111、沃地
唐高宗时,滹沱河经此村南,东流,此村座落于河北堤拐弯处一片洼地上,当时叫洼地或名窝堤。后世演变成为沃地。今该村居民之祖先均系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

112、张保(五个张保)
据新唐书刘君良传载,隋大业末年,天下大乱,乡人相依并存,所以众民筑墙围村为堡,以抗入侵,当时叫义城堡。义城堡后世会传讹为“张堡”,于是附近几村以方位名南、北、西张堡, 以姓氏名为许、贾张保五个村。
注一:明清时住西张保之周姓居大户,曾改名周张保。一九四七年土改时,该村与贾张保合并,起名新张保。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两村又分开,仍叫西张保。
注二:五个张保,该地居民相传宋金战争中,杨家将曾在这里驻过军,修过土围子,并摆过阵,故名堡。此说仅说明堡的来历,末说明张堡之含义,故不采录。

113、南马、北马
宋金战争时,有一个姓许的司马官,曾带兵驻过该地,为当地做过好事,居民为了纪念他,所以村名为许司马,后该村扩大分为南许司马、北许司马。现简称南马、北马。
注:司马,少昊置官名。周朝时为六卿之一,名叫夏官大司马,掌管军旅之事,汉朝时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为三公。

114、南善、北善
宋代时叫南舍人。村民相传有一个舍人住过该村,故名舍人村。后世村子发展扩大分为南舍人、北舍人两村,又演变成南舍仁、北舍仁。一九三七年改名叫南善和北善。
考:宋史李访传,五公人,曾为中书舍人,其子李宗谔曾为起居舍人,其孙李昭逊真宗时为太子中书舍人。故疑李访及后代曾居住此村,因此而得名。

115、北官庄
始建于宋元官田制时期,官庄,其意是官家之庄,因居南官庄之北,故名北官庄。
注:饶阳南北官庄加一种传说是:明永乐二年从山西洪桐县南北官庄迁来的移民仍以老家的村名建立新村。经考,北官庄陈氏,南官庄阎氏两家在明永乐迁民之前,就居该地。相传燕王造反时,北官庄杀的只剩陈氏一家,后陈氏迁居深县,再也无据可查。

116、南北韩村
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韩氏家族因故从本县东韩村迁居该地居住,以韩姓起名韩村。因本县有个东韩村,故名叫西韩村,后世人口户数增多,又以方位分为南北两个韩村。
考:乾隆饶阳志记载,福宁寺在韩村。洪武年间建,此与传说相符,故可信。
117、王屯
根据乾隆饶阳志载:元代时此地系河间卫军屯地,因此为官屯。后因屯居王姓较多,叫王官屯。后简化为王屯。

118、大城北
大城北,顾名思义大城之北,传说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建筑内外二城,名叫罗城,又名光武城。但后汉书光武本纪、列传均缺此文。另一传说是汉献帝建安十一年曹孟德筑镇平虏渠口叫鲁口城。魏收魏书地形志记载,饶阳有鲁口城,其光武城之说根据不足,以鲁口城北而定较为可靠。因早年北部有个小城北,故此得名大城北。

119、郭村
古鲁口城废弃后,居发重在此建村,正置原城郭(即内城之外加筑的城墙叫城郭)之外,而得名郭村。

120、靳家庄
相传明永乐二年,靳氏家族从山西洪桐县迁居该地建村,以姓氏起名靳家庄。

121、大送驾庄
送驾庄顾名思义,欢送皇帝而得名,据考金代金章宗明昌元年,也就是公元一一九0年,章宗曾车驾,来饶阳。县民在今大小送驾庄曾有过送驾之事,故有送驾庄之名。因东部有个小送驾庄或叫东送驾庄,故此该村叫大送驾庄。

122、东里满
相传明永乐二年,迁山西民来此定居建村,因古有五家之邻,五邻为里之说。当时该村户口刚满一里,故名里满。里满,村庄不大,人丁兴旺之意,因居西里满东面,所以取名东里满。

123、西里满
相传明永乐二年,迁山西人来此定居建村,因古有五家之邻,五邻为里之说。当时该村户口刚满一里,故名里满。因居东里满西面,所以叫西里满。

124、留楚
唐朝时,名叫元香,是一个小村庄,位置在今天留楚西南角。明朝成化年间在该村东北角修建一座名叫留众寺的庙宇,元香居民每求神拜佛,常降香于留众寺,后有居民迁民大寺旁随与该寺连成一片,村庄增大,有留众庙之称呼,因该村相传楚汉相争时,楚太子曾死在村西北角,人们为了纪念他,故起名留楚。

125、东赵市
古名朝市,相传宋元以前该村有个小集,是个早市。故名朝市。后世演变为召市。明代燕王造反前,本村有白、庞、苌三姓。现庞、苌二姓已无。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许氏,从深县堤南村迁来李氏。万厉年间,西疃之赵英居首户,又是皇朝天官之外祖父,遂改称为赵市。民国初,分为东西中三个赵市,一九四七年土改中,东、中赵市合并为东赵市。

126、西赵市
古名程庄子,以程姓得名。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孙氏,从武强窦家口迁来赵氏居住,遂形成现在的西赵市,因居东赵市以西,所以叫西赵市。

127、常安
又名常杆。史记赵世家载,赵悼襄王六年,也就是公元前二三九年,封长安君以饶。长安君旧封在今空城,常安一代。长安由此得名。明代万历年间演变为常安。常安即长久平安之意。原常安居民有刘邵二姓,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来刘氏,从本县曹庄迁来曹氏。该村又是全国劳动模范宋欣茹同志组织领导的先进农业典型。

128、东韩村
东韩村,又名小韩村,以韩姓得名。村西有十八亩冢,村西头有铫期将军庙。东汉进,韩氏给人家看坟,后人口增多,遂成一个小村,叫小韩村。明洪武二年韩氏大部迁往西韩村。永乐二年牛、刘、何、张诸姓从山西迁居该村。

129、东段村、西段村
明朝永乐二年,段氏家族从山西迁来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得名为段村,明代末年滹沱河水泛滥,将该村冲成东西两半。东半村叫东段村,西半村叫西段村。

130、豆店
相传唐朝时,该村名叫窦甸,村民散居于河沟,东西两町,因地处深武饶三县交界处的边缘,遂取名窦甸。清朝演变为豆店。

132、大、小邵村
明朝以前,有大、高、白三个邵村,都是以姓氏得名,明朝永乐二年,也主是公元一四0四年,从山西迁来李、张、刘、牛诸姓,人烟逐渐增多。于是高白邵村合并为高邵村,又名小邵村。李、张、刘、牛为大邵村。

(0)

相关推荐

  • 你知道深州、饶阳、衡水总有几个田庄村?

    提起深州田庄,我觉得最熟悉,因为我们老家郭村南面就是田庄村,和这个村连洼种地,这个村北面原来有一大片盐碱地,长着无边无沿的红荆树(后经过井水浇地,压盐碱,早已经变成好地了),我们村离着深州城里25里地 ...

  • 饶阳郭村姓氏知多少?

    饶阳郭村,名不副实,现在一家姓郭的也没有. 要说从没有郭姓,也不是事实,以前有过两家,一个是东头郭大闯,是从大城北村搬过来的,另一个叫郭二旦,也是从外地搬过来的. 其实,郭村的郭,是城郭的郭,汉代的光 ...

  • 庐陵故事之——薄酥饼的来历

    薄酥饼的来历                                          刘述涛 每一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庐陵大地上所有糕点店的糕点师,都要聚集在"弥公祠"的糕 ...

  • 水稻的故事——稻田上的村庄

    盘锦处于辽河入海口,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作为退海平原,它是由辽河.大辽河.大凌河上游即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四省区的黑土.沙土.黄土冲积而成的.其海拔平均5.3米,最低处仅海拔0.3米.这就形成了 ...

  • 我的中医实习故事(133)声音嘶哑

    133.声音嘶哑 县里有一对教师夫妻,因为家庭纠纷,吵闹不已,妇人心情抑郁,难以排解.从此老是觉得咽中有东西梗着,吞不下,吐不出来,搞得讲课也讲不成了. 不得已,疾病为大,夫妻俩就四处求医,检查结果显 ...

  • 5-8岁 | 中国民间故事:狗不理包子的来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 本集话题 ⊹ 中国民间故事:狗不理包子的来历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狗子卖包子不理人!" 魔力小孩,你是不是觉得:这个高贵有脾气这么坏,还能把事情做成功!那我发发小脾气也 ...

  • 【刘家故事】刘家江淮望族的来历

    刘家江淮望族的来历     在兰溪市黄店镇刘家村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宝训堂内悬挂着一块"江淮望族"的牌匾,其有何来历呢?   江淮地区指的是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大别山以东.黄海以 ...

  • 【大荔故事】​观音渡村的来历

    观音渡村的来历 文/张彤 明嘉定三十四年,就是1556年的一天早上,观音渡村董善人家,来了一位要饭婆婆.仆人给东西不要,硬要见东家.仆人报告后,主人便把婆婆请进来,吃了早上饭.并问婆婆要去那里?婆婆说 ...

  • 春天的故事大赛133 | 吴亚原:心愿

    作者简介 吴亚原,女,宁波市作协会员,宁波市诗词与楹联协会会员.闲时读读小说.写写诗词,五年前突发奇想,始写散文,心系虚构.已于2016年10月出版<栀子花开>小小说.散文集.文字散见&l ...

  • 【一村故事】茶院地名的来历

    作者:万卷聪 自杜鹃山蜿蜒数十里而下,有柘浦湖山,湖山烟岚绝胜,一水微波绕山下,荷莲栽植满池塘.其东侧世居徐氏.王氏与张氏,相传徐氏是始迁于南北朝的古族,而王氏曾出过被朱元璋称为"江南书布袋 ...

  • 龙泉驿东安湖十二景故事: 书房澄泓的来历

    书房澄泓小景位于东安湖湖泊中心南岸,紧邻东安书院(区图书馆).剧院.文化艺术中心等地标建筑群落,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氛围浓厚,更是读书休闲好地方. 书房澄泓人文景观和书房文化有机结合,在半圆形的湖岸草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