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场文化大树——纪念王璞先生诞辰110周年
今天,在龙湾这片大地上,掀起了永嘉场文化研讨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更多的人认识到永嘉场文化的历史深厚与走向未来的辉煌。由此永嘉场文化将翻开崭新的一页,展示在世人面前,为之感叹为之赞美为之向往。于此之际,使我们更加缅怀那些为永嘉场文化作出贡献的前辈们。王璞先生无疑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研究永嘉场文化的乡贤。今天 特发表章方松同志《永嘉场文化大树——纪念王璞先生诞辰110周年》文章,以飨广大的读者。
永嘉场文化大树
——纪念王璞先生诞辰110周年
文 / 章方松
永嘉场为江南水乡,塘河纵横,榕树依水而立,成为一道风景。“文革”时期,风起潮涌,无书可读,我居乡间实在无聊沉闷,经常拜访乡贤王公璞先生。每到先生南桥家门前,先见一棵大榕树。见到大榕树,就见到先生!每次见大榕树,似见先生,见先生亦见大榕树!如今南桥大榕树仍在,郁郁葱葱,却永远看不到先生。先生一走,转瞬十七度春秋。
十七度春秋,捧读诗书,或三更梦醒,经常想念先生。由此,我想孔子有语:“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于那无聊务农岁月,我常跑先生家,倾听先生讲解永嘉场历史文化和他的人生经历故事,以及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当然讨论最多的是书画艺术等有关美学认识。这一切使我深受教益,感悟甚多。
记得那次岁末夜晚,我与先生讨论《诗经》服饰美学,雪夜至归,先生送我至南桥路口,嘱我小心行路。一路大雪纷飞,漫天皆白。从永兴南桥至沙城五甲,一路无人,唯我孤独一身,白雪裹身,飘浮于漫无边际而纷至沓来雪花之中。寂静中,仿佛先生挟雪相送。每想至此,先生和蔼可亲,谆谆教诲,浮现眼前,成为激励我不断求学向上精神力量。
先生早年于上海美术学院求学,青春热血沸腾,积极投身民国革命,国难之时,奋力参加抗日战争。先后曾到青田与当年抗日救国文艺家邵荃麟,王朝闻等一道,宣传抗日救国,以及与乡贤项郎平等一起,不远万里,赴西安宣传抗日救国。
先生还经常讲述乡贤王思本、章恢志、项郎平诸前辈爱国爱乡、勤奋读书故事。也讲温州先贤王敬身、邵度、唐湜诸先生的为人为文为诗为艺的品格。先生一生是永嘉场近代史的见证人。解放后,先生一直静居乡间,蒙冤委屈,然积极应对世事风云变幻,一旦有机会,不落名缰利锁,则为乡间公共文化与公益事业,尽量无偿奉献。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四魔被缚,天光月明,先生焕发学术青春,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并热心于编写、收集乡间文史资料,并为之宣传。先后选编《罗东诗选》、《永昌镇旅游风景》、《南桥村志》、《芥轩文存》等书。并为《瓯海文史资料》撰写有关永嘉场近代史人物与民情风俗。这些著作与文章,成为解放后撰写永嘉场文化的前驱者。
坐看溪云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先生至八旬高龄,岁月沧凉,登天柱山,眺望东海,沧波浩渺之心境,满目夕阳照明,走大罗山化成洞,保护千年金心古茶,奔走呼号,告示世人尊生态之珍惜必要;迈双岙为千年石壁古佛,向乡人讲解保护文物之意蕴;率九老登攀罗峰诗颂天柱,为罗东山水增辉。浩劫熄燃,先生书室挂有古人山水画卷,一日,先生指点苍茫山水之间,一人物点缀其间,笑意而语:人于天地间,一芥籽也!示意人为天地间皆蕴涵于一精神气象。大道存废,非人为所为。然正道自在人寰。仁义道德,终为永恒!
十年浩劫,先生谈上一代清末民初的乡间文化人时,如项郎平、王荣年、王人驹诸先人命运多舛,夙愿不遂,人皆凋零,那迷茫眼神,透露出无奈的神光,令我感到无比惆怅的迷惑。先生也谈与沈从文、王朝闻与邵荃麟等诸人物交往时,为时世诸浩劫造成人生不幸,感叹不已!浩劫岁月,得知“四魔”被摛,先生大梦先觉,即邀史学家董楚平,于芥轩小园,畅谈世事,并给董先生拍照留念。
暮年礼赞人生。晚年时,先生与研究服饰大家沈从文,多次通信关于龙文化研究与《诗经》服饰研究探讨。先生关心体贴本乡青年文化人,凡有热爱家乡文化的后起之秀,先生都予以阳光雨露。于杭城工作乡贤王则信、张鸣铎诸先生,每回故里总去拜访先生,与之交流文化,畅谈心事。先生临弥留之际,两位乡贤从杭州奔赴而来,紧握先生双手,难舍之情,令我为之感动,黯然泪下!乡间文化人王勉三、项培尧、何黄彬、冯国丰、项有仁、王锷、吴明哲、王振成、张崇林诸乡贤,也经常聚集于先生家,讨论永嘉场人文典故与历史文化。大家深受启迪与熏陶,对家乡文化了解与关爱,使之逐渐走向探索与研究家乡的文化道路。
先生为乡间一代儒家,是永嘉场乡间文化守护神。先生本身亦为乡间一道文化风景。凡本籍或外籍来永嘉场文化人,我皆请先生出来相陪。那年京城大作家林斤澜先生来游天柱山,上海社科院史学家陈克艰、钱杭诸先生来调研社会经济文化,华东师大哲学老师陈蓉霞女士来考察乡村文化,日本民俗学者桥谷英子女士来考察民俗文化,先生与诸位人士相谈家乡文化与乡村时代变迁,深受大家的赞许与感叹:乡间有道德学问文化老人,乃为一乡之亮灯与荣耀!
先生常说,他那时代永嘉场文化人多,真谓一道美丽文化风景线。由于历史蒙尘,永嘉场乡间文化人凋零,文化亦随之衰落。为乡间文化复兴,先生仿佛感有历史肩任。先生于风烛残年临终之前,我坐在先生病榻前,捧着他干瘪双手,鼓励他跨过生命之坎,为家乡文化续薪再贡献。先生右手先舒三指,再展五指,喻意还可活三至五年。我明白先生意思:天假他三至五年,可为永嘉场文化复兴尽续慧命!我默然点头,心中祷念:愿苍天佑先生长寿!
怀念之时,心思邈远。先生家有小园,称之为“芥轩”。小园芥轩,为九叶诗人唐湜、高僧木鱼、诗人王敬身、风光摄影家邵家业、书法家林剑丹诸文化名流,集聚商谈温州文化之地。乡贤王则信、张鸣铎、项有仁、王锷、王则显、张崇林诸先生,每谈起芥轩小园,总有留恋难舍之情怀。芥轩园小,然草色帘青,苔痕阶绿,植树木花草甚多。时随候变,杜鹃红艳,丁香郁馨,玉兰香浓,山茶盈露,黄菊傲霜,蜡梅迎雪……一年四季,榕树掩荫,青松碧翠,花期不断。清风徐来,幽香四弥,皓月临空,黄昏纳凉,乡人情聚,笑谈风生,气象万千。
常与先生绿树花下,紫藤初开,春燕昵语,或淡雨润色,山茶鲜美之时,谈心感文,解惑明道,一种静默和谐,安心立命的宁静之感,沐于明月清风之间。先生学问贯通儒释道,遵礼行事,循尊德性,致良知,明理学,讲因果。先生一再明示:为人需诚,求学需真,至性需善,感情需纯,善涵浩气,神明灵识,自有感应,做人为事善恶总有因果。切记!
先生离世后,王克如兄陪王则信先生、与我和潘伟光兄,拜谒先生之墓。天上白云悠飞,山间青松翠柏。我仰望双岙天穹,想起先生明示,年青时,多读书,勤悟理,乡间文化总有复兴之时。先生一介书生,蒙尘人世,无有分薪,一件青衫,青菜淡饭,虽手无缚鸡之力,然乐志于复兴乡间“诸礼”之大任。先生那默识灵通,眼泉澄澈,步履艰难,忍辱精进,踽踽独行,毫无老态倦意,安祥朗丽神态,时常现前。我辈不才,然应尽微薄之力,为弘扬永嘉场文化精神,尽心尽责!
先生与我忘年交,三十春秋,给我深刻印象有三。一是珍时惜时。先生凡参加所有活动或赴约,都是准时或提前到位,从不迟到。他说自己一生,尊重别人时间,也珍惜自己时间,此为基本信条。二是谨慎语言。先生从不在背后言论人家是非。凡是于人于事,有事有议,皆当面讲清楚。这才取信于天下亲友。三是热心公益。凡乡间文化及公益事业,需要出力帮助,皆尽责尽力。多做公益文化事,为乡间文化人之本分。
先生九十三载春秋人生历程,给予我们启示:人要想有所作为,须重践行。一切学问与人生事理,妙在运用于日常生活一举一止之间。生命境界与思想理念超越,皆注重于践履日常生活中。前进之道路,须逐步依梯践履进步。于此世无跨越捷径可循,而全依心灵之感应。离开心灵之造化,一切皆无所成就。生活无细节。细节注大德!灵魂内在呼唤与行为践履一致性,才是高尚品德之人。学问与事宜,阅读书本与人生行藏皆是心灵之“共同体”,将灵魂高贵对接于践履一体,才有所为!
如果讲中国文化秘密隐藏于乡间,那么乡间文化精神,体现于有德行乡绅之神色。乡绅不以权力与财富,以及暴力取民众的信赖,而以学识与人品、德行、修养,赢乡间民众敬仰与信赖。乡绅之可贵,在于与民众紧密生活一起,组成和谐纽带关键之处,使整个乡村文化走向儒家礼仪的文明方向。
永嘉场历代乡绅为乡村文明与乡间社会功能管理,起支撑巨臂。现代乡村文明失落,从某种意义探究,缺少乡绅的文化权威引导象征。乡绅是乡村文化精英,具有导向性行为之楷模。中国文化千年不衰,“礼失求诸于野”,靠乡间文化乡绅,传承传统优质人文精神,闪亮乡间文化星空。乡间文化的精英,像大树的种籽一样,被风吹播散的种籽,带着生命的梦想与激情,总会重新发芽成长成林。这是中国文化希望所在!
先生原本是永嘉场一棵文化大树。有此大树,永嘉场乡间余存一缕文脉,得以相传。乡间文化本来就是一片由热爱乡间与生活在乡间的乡绅,组成一道乡间文化精神绿林。先生一生有理想有奋斗,假使没有遇到历史命运的遭遇,假使有机会从事专业学术研究,假使在乡间有一个宽松学术研究环境,凭着先生的意志、品格与智慧,他的学术成就一定十分可观的。但是,天底下没有所谓的假使。
然而,今天,当我们缅怀先生百十诞辰之时,令我们思索的是,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珍惜生活,珍惜机遇,向先生学习,传承他的思想与品格。古人云“礼失求诸于野”,今“礼兴复诸于野”,为弘扬永嘉场人文精神与挖掘本土文化内涵,此为先生转肩给我们肩上的重任!
人生百年,难得有人缅怀惦记。记得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温州市龙湾区史志办编辑出版《王璞集》,为先生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今年是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乡人心存常怀,传承先生复兴乡间文化之意愿,相聚追忆先生道德文章,品格风范。先生有文章在,有品德存于人心,乡间文化薪火相传,先生的道德文章与为人品格,将恒存于乡人心中!
· 龙湾·永嘉场编委会 ·
主任:张纯芳
主编:张韩杰
责任编辑:潘伟光 张微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