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央视养老专题调查:谁在帮我们养老?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约1.76亿,占总人口的12.6%。预计到2022年左右,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正式进入“老龄社会”。

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社会”,我们该如何应对?谁帮我们养老?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记者走进北京首开寸草养老机构,记录了部分老人的生活,以及机构人员的日常工作。

对于因阿尔茨海默病等导致失能失智的老人来说,他们最大的需求就是长期专业的护理。调查表明,从失能之日起,老人在养老机构养老比居家养老的平均存活时间长了近一倍。然而在北京,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在3年之内的行业留存率大约只有30%,专业人员紧缺以及力量不足使得养老行业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小A今年25岁,是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的毕业生,2019年由学校推荐来到北京首开寸草养老机构实习,随后留在这里工作,成为一名社工。

社工是目前许多养老机构里都设有的新岗位。近些年来,在一些失能失智老人较多的养老机构里,尤其是针对失智老人,像小A这样的年轻社工,不仅能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还能给老人心理和精神上的照护。

△带着老人们进行早锻炼

对于社工来说,陪老人聊天是一项重要工作,每次聊天中,专业的社工都会去捕捉重要信息,并结合家属访谈,形成一本“生命之书”,包括老人的基本资料、生活习惯、性格喜好、童年至今的各种生活经历等等。这其中有一些内容,往往是打开老人内心的一把钥匙。

只要你一开始一问候这位老人,他在他自己的脑海里就给你设定了一个角色,他觉得你是他的女儿,你是他的同事、朋友,我们就应该不假思索地赶紧进入这个角色。跟老人建立一种照护关系、一种信任关系,这一块的话工作上特别好开展。

阿尔茨海默病目前还无法治愈,但是专业的照护对于减轻病情、延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养老机构,不仅是失智老人,因为各种疾病导致失能的老人,同样需要专业的生活和精神照护。

专业化的服务对于失能失智老人来说尤为重要,而专业化服务又要靠人才队伍来支撑。然而,在一线从事护理工作的大部分是没有学历背景的中年人,年轻人在养老机构甚至整个养老行业都是稀缺资源。

刚勇,今年62岁,曾经是留学日本的医学博士。1995年,37岁的刚勇不幸患上脑胶质瘤,虽然做了手术,但是身体状况还是每况愈下。
目前,他右侧偏瘫,生活无法自理,语言交流能力也很弱。妻子和儿子把他送到了养老机构。
刚勇家属 刚宇星:像我父亲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专业护理的话,我估计就会非常非常危险。
调查表明,从失能之日起,老人在养老机构养老,比居家养老的平均存活时间长了近一倍。
而在北京,目前4.78%的老年人为失能老人,他们最大的需求就是长期专业的护理。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 李红兵:进入到失能状态的、失智状态的这些人,他(们)才是我们真正养老面对的挑战。北京把所有社会上的,只要进入到失能状态的老年人,都列为了基本养老服务对象。
专业护理人员十分紧缺
专业化的服务对于失能失智老人来说尤为重要,而专业化服务又要靠人才队伍来支撑。然而,在一线从事护理工作的大部分是没有学历背景的中年人,年轻人在养老机构甚至整个养老行业都是稀缺资源。
养老机构老年人也喜欢年轻有朝气的、有活力的人每天陪着他。
同时,因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工资低等,北京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3年内行业留存率仅约30%。年轻人生活所需要的自由、空间、时间,在养老行业几乎是一个奢望。
养老相关专业冷门招生难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在2009年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院长李继延说,当时这在北京市的高校中是首批。但是,被看作是朝阳产业的养老行业,它的相关专业却是个冷门专业,第一年招生的数量很少。
记者:你们分析就是招不来学生原因是什么?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院长 李继延:首先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百姓的这个认知,向家长宣传的时候,我们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根本就从来不想去伺候人,甭管是多少钱,你给他一个小旗子,让他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一个月3000块钱他都干,为什么?那是管理工作,你让他去家政服务,给他8000不干。我们感到观念的问题,不是一个一时半会儿的事。
养老机构人才流失大

养老从业者有“三低三高”的普遍特征

三低: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低、学历水平低

三高:流动性高、劳动强度高、平均年龄高。

为了要把年轻人留下,目前不少养老机构都会培养年轻人走向管理岗位,但这显然不能完全解决年轻人流失的问题。
北京市在岗养老护理员年龄分布:
  • 30岁以下:14%

  • 30-40岁:24%

  • 40-50岁:40%

  • 50岁以上:18%

养老机构不仅年轻人少,即使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也会面临难招、以及频繁流失的问题。据官方统计,北京市养老护理员每年的流动率达到40%。各种因素导致年轻人和中年人两支队伍双线告急,这也成为养老机构负责人的一大困扰。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的统计,目前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主要包括:
养老机构内养老护理员9300多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内的工作人员约7000多人,再加上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内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包括社工、营养师、康复师等等,总人数大约在16000多人。
学历职业上升难,发展常遇天花板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 李红兵:养老服务它的专业性,决定了你在各个方面都要有所涉及。我们现在认为应该建立起一个专门围绕着长期照护的职业体系。这个职业体系里面是有标准的,因为标准是分层级的,因为层级形成的台阶,每个人有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养老服务专业性强,需要复合型人才。但对于年轻人来说,无论是学历上升路径还是职业上升路径,又总会遇到天花板。养老服务队伍量的缺失、质的缺乏,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
政策推动养老服务良性发展
2020年11月27日,北京市民政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首次将岗位补贴与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挂钩,设立养老护理岗位奖励津贴。
对专职从事养老护理服务且取得相关资质的养老护理员,按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给予每人每月500元、800元、1000元、1200元、1500元的岗位奖励津贴。
而为了引导更多专业人才进入养老服务行业,《办法》还设立了毕业生入职奖励,国家统招北京生源或北京地区普通高等院校、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或者毕业一年以内的往届毕业生,进入本市养老服务机构专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按照本科及以上6万元、专科(高职)5万元、中职4万元的标准,分三年发放入职奖励。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 李红兵:这是第一个变成真金白银的政策。通过一个岗位的补贴,来推动他在自己的职业成长和职业培训当中,进入到一个良性的轨道。

来源:CCTV《新闻调查》 养老资讯在线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