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染指”过两个女人,为何一个有好下场,一个没好下场?

荣国府是一个偌大的女儿国,在这个“国度”里,贾宝玉像“唐僧肉”一样受到众人的追捧。无论是林黛玉、薛宝钗这类小姐的人,还是袭人、晴雯这样的丫环,都想与他形成紧密联系。其中不乏有幸运者,成功地将他“俘虏”。

【01】“俘虏”过宝玉的女人很特别

贾宝玉身边大大小小的丫环有17个之多,其中最有身份、有地位的便是袭人。

袭人虽然是穷人家的女儿,卖进贾府后,先是跟了贾母,后来跟了史湘云,最终派给贾宝玉。随着年龄渐大,婚嫁问题逐渐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她自然而然把目光放到了贾宝玉的身上。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两人天天在一起,自然会有机会。

贾宝玉跟着贾母到宁国府赏梅花,午睡时在秦可卿的床上梦游了太虚幻境,学会警幻之事,起床后被袭人发现了秘密。晚上回家后,袭人追问事情原委,宝玉说完后,趁无人之际,也她偷试了一番,自此以后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后来袭人回家,拒绝母亲和哥哥赎自己出去。当天晚上试探宝玉,宝玉说出将来一定会有八台大轿抬她。

所以袭人是第一个“俘虏”宝玉的女人。

第二个“俘虏”宝玉的女人是薛宝钗。

薛宝钗进京的目的并非嫁给宝玉,而是选秀入宫。选秀失败后,她才把目光聚焦到宝玉的身上。

虽然有林黛玉与她形成竞争,但是她凭借着王夫人、贾元春的帮助和支持,在母亲的帮助下,成功嫁给了宝玉为妻。

最主要的证据有三个:

一是羞笼红麝串。元春端午节赐礼,宝钗和宝玉的一样,黛玉跟三春一样。对于这种安排,薛宝钗自然会想到金玉之论。所以她是愿意嫁给宝玉的。

二是宝玉挨打后给他送药。她送药时:“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三坐在宝玉身边绣鸳鸯肚兜。薛宝钗中午时分去了怡红院,发现宝玉在睡觉,袭人正坐在一边绣鸳鸯肚兜,看到宝钗进来,袭人让宝钗先坐一回,她去去就来,这时候宝钗坐在宝玉身边绣起了鸳鸯肚兜。

【02】袭人和薛宝钗的下场是什么呢

袭人的结局一般是没有争议的。《红楼梦》续本说写袭人嫁给了戏子蒋玉菡符合原本原意。

贾宝玉和蒋玉菡交换红汗巾子后,晚上回家被袭人发现,埋怨后宝玉晚上悄悄地将红汗巾子系在袭人腰上,后来袭人出了贾府后,嫁给了蒋玉菡。

那么出嫁后的袭人生活如何呢。蒋玉菡和宝玉喝酒时的酒令有所透露。原文如下:

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

从后两句来看,女儿喜应该是两人结婚时的情形;女儿乐是夫唱妇随的美满婚姻。

相反,同袭人的婚后生活相比,薛宝钗的生活是凄惨的。

终身误里表明,薛宝钗嫁给宝玉是误了终身。其中“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书中的信息透露,贾宝玉最终婚后离开薛宝钗。大多数认同二宝大婚过后,宝玉离家出走当了和尚;而从《一捧雪》影射贾家之败,推测贾宝玉像莫怀古一般被迫害畏罪潜逃,最终留下薛宝钗;从她出的谜语来看,“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陰荏苒须当惜,风雨陰晴任变迁。”,表明的是自己寂寞无助的生活,而从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讲雪下抽柴故事,更揭示出薛宝钗婚后的最艰难时刻。

所以袭人婚后是幸福的,而薛宝钗则是痛苦的。

【03】为何袭人的婚后生活幸福,而宝钗的婚后生活痛苦呢

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是门当户对,是同一层次的生活。

袭人陪伴着宝玉,是丫环,是半个奴才,哪怕有了姨娘之实,王夫人也给了银子待遇,但是不给名份。嫁给蒋玉菡,她是妻子,是主母。在当时的社会,两人的身份都很卑微,但是在他们生活的那一个阶层里,他们却是“人上人”。

蒋玉菡属于戏子中的“名角”,忠顺王府长史官到贾府里找宝玉要人时明确说他是从皇宫里赏赐出来的人。袭人是侯门出来的“大丫环”,受到贵族的教育和熏陶,比一般家里的小姐还要强,所以两人结合算得上珠联璧合。

薛宝钗则不同。她虽然和宝玉都是四大家族里的人,她的长相也能让贾宝玉有好感,甚至也有和尚给的金锁与宝玉的“通灵宝玉”相配。但是在人生追求上,夫妻二人却是两个世界。

薛宝钗是功利的,她希望宝玉能走仕途经济之路,能当官;宝玉则完全相反,他厌恶读书,不喜欢读书。人生价值观不同的两个人,不可能达到灵与肉的交融。所以虽然成为夫妻却不能相守一生。宝玉无论什么原因出走,宝钗都是孤零零一人走向人生的终点。

其实婚姻大抵如此。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如果男女双方没有同样的人生价值观,不生活在同一个层次里,婚姻都是难以维护,难以达到幸福和美满的。

声明:本文资料重点引自《乾隆庚辰四阅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胡适藏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蒙古王府本石头记》《郑振铎藏本》【文/小涵读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