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评论】曾令琪/读向思宇长篇报告文学《千年古堰锁封“喉”》

西南作家·曾令琪主编专栏

欢迎点击,敬请关注--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读向思宇长篇报告文学《千年古堰锁封“喉”》

文/曾令琪(四川成都)

读罢向思宇先生写都江堰的《千年古堰锁封“喉”》(《报告文学》第6期头条),作者行文的大气和对民生的深深忧患悄然打动了我。我感到这是一篇关注环保、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的力作。进入中国文坛排行榜,真是名副其实!

一、充盈的大气:锦江春色来天地

这篇报告文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充盈全篇的大气。这种大气,不是由作者张口喊叫几声假、大、空的口号所能形成的,而是源于作者开阔的视野,辛勤的收集,深深的关注,理性的思考。

首先,作者开阔的视野在文章最前面的写作缘起(背景)的介绍中就展现了出来:

中国的都江堰与巴比伦王国的纳尔-汉谟拉比水渠以及古罗马的人工渠一道,同为世界三大人工渠。如今,纳尔-汉谟拉比水渠和古罗马人工渠早已荒废,惟古老的都江堰独步千古,长盛不衰。……人们或许没有想到,在都江堰参加“三江并流”研讨会,关注世界自然遗产的人们或许都没有想到,作为刚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1年的都江堰同样面临重新被评估,不,应该是面临被《世界遗产名录》剔除的窘状——紫坪铺大坝建成蓄水之日便是千年古堰被截断水源之时!

文章一开篇,作者就将都江堰纳入东西方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同时摆出古老的都江堰在残酷的现实中面临被重新评估、甚至被剔除的窘状,造成先声夺人的态势:千年古堰都江堰的命运何去何从?一下子激起读者阅读的欲望。

在第二章《中国,建大坝最多的国度》,作者将21世纪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跑马圈水”同15~19世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圈地运动”作比,更加凸现当今“圈水运动”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类似的情况在这篇报告文学中还有许多。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至。” 即是说作家的各种气质和个性,都要在文章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这些都将对读者的阅读、领会产生相当的影响。读《千年古堰锁封“喉”》,作者的胸襟和气度,让人不由得为之倾倒。

其次,对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也表现出作者游刃有余的风度。

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史记·秦本纪》、《史记·河渠书》、《三国志·蜀书》、《灌县志》等古今权威性著作,还化用了《圣经》和佛经的故事。对近现代东西方的水利、环保专著,水电建设的史实和典故,作者也都时有涉猎。开篇的缘起中,作者将“三江并流”的悲剧和都江堰正在建设的紫坪铺大坝相提并论,真是平地一声“狮子吼”,如警钟一般,振聋发聩。《前言》里作者引用子德、鲜琦的文章,对都江堰如同《圣经·创世纪》中描绘的伊甸园般的神奇大作渲染,使人怜惜顿生。第三章《建坝,应分类规划》中,作者信手拈来美国人麦克哈格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说明决不能简单地用“发展才是硬道理”来代替“可持续性发展”,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不仅潜心于静态资料的收集,还时刻注意动态信息的吸收。第一章《“横空出世”的紫坪铺大坝》中,对紫坪铺大坝的“风雨四十年”,作者用“蒙太奇”的手法作一鸟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让读者对紫坪铺建坝的历史和现状有一全面的了解。第二章《中国,建大坝最多的国度》中,作者对世界上修建水坝的历史作了回顾,对黄河三门峡大坝的修建作了深刻的反思,对我们的近邻巴基斯坦的垮坝灾难和中东埃及尼罗河上的阿斯旺水坝的利弊给予关注,并将目光投向大洋彼岸修建水坝的“始作俑者”――美国,对其宣告“美国的水库时代已经结束了”大加赞赏。在其他各章中,作者对中国敢于“逆潮流而动”的水利专家黄万里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科学家蒋高明先生、在虎跳峡哭泣的外国游客、在渭河边下跪的中国青年,都作了动态式的扫描。

至于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对紫坪铺大坝破坏生态的理性思考,我们在下一节要详述。

总之,这篇报告文学视野开阔,大气充盈,具有较强的艺术震撼力。

二、深深的忧患:玉垒浮云变古今

我们知道,报告文学自上个世纪初诞生那一天起,它从来就是紧密联系社会、关注民生苦难的文学样式。正因为如此,报告文学才成为文学里的轻骑兵,具有极强的战斗性。

读向思宇先生这篇《千年古堰锁封“喉”》,文章那种贯穿全文的深深的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真可谓感天动地。

首先,忧患意识源于作者对国家、民族刻骨铭心的爱。

一般的国人对都江堰的印象,多半来自中国历史教科书,少数来自游览都江堰的感受。而作为巴蜀大地土生土长、世世代代深受都江堰恩惠的子民,我们对都江堰的感受,就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匆忙中了。滚滚南下的岷江造就了6000平方公里的成都平原,而伟大的都江堰工程则让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可以说,没有都江堰,就没有成都平原的富庶;没有都江堰,也就没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我们都是喝都江堰的水长大的,我们的血管里汩汩地流淌着都江堰母亲般的血液,我们的心头已经具有了挥之不去的都江堰情结。向思宇自幼生活在西蜀,他热爱生养他的这片土地,时时关注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变化,并形诸笔墨,抒写他对这片土地的挚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代著名诗人艾青的这句诗,可以很好地诠释向思宇的“都江堰情结”。

其次,忧患意识源于作者独立不迁的社会良知。

我们中国人历来都喜欢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喜欢一哄而上,热热闹闹。在“全民动员”的口号之下,不知道自觉、不自觉地干了多少傻事啊!在水电建设上,也是如此。自从一个从韶山走来的伟人在一首词里抒发“高峡出平湖”的浪漫情怀以来,中国的水电建设就“突飞猛进”起来,中国的水坝数目达到86000座,占了全世界的50%!

可是,我们几近疯狂地建设水坝的同时,我们收获了什么呢?马克思曾经引用歌德的一句名言:“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我们收获的是:三门峡水库刚刚建成几年,由于泥沙淤积,库容锐减,几乎就成为一座废坝;葛洲坝、三峡大坝的典礼还没有结束,闻名世界的“中华豚”就已经奄奄一息;……中国不仅是建坝世界第一,中国的垮坝也是世界第一!

我们各级的决策、新闻舆论和中小学教科书,往往津津乐道的都是我们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可是,有谁对高速、超前的建设给大自然的肆意破坏和疯狂掠夺负责?随便翻开一本书,我们都可以找到诸如哪种动物肉可以如何,皮可以如何,毛可以如何……一个血淋淋的“吃”字,难道不是我们对大自然麻木不仁的冷酷吗?在各种所谓“跨越式”建设中,数水坝建设对大自然的破坏最大!水坝、特别是高坝的崛起固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一点“GDP”,可能还给某些人的“政绩榜”添上了浓浓的一笔。可是,水坝、特别是高坝,却改变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动物、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大破坏,部分物种濒危甚至绝迹;水位的飙升,造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库区移民向高处迁徙,造成对大自然更大的伤害;……

在这篇作品中,向思宇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列举了紫坪铺大坝对都江堰的重重破坏。作者对紫坪铺工程在近年重新上马的“秘密”,给予了披露;对中国水电建设上特别是水资源管理上的“尾大不掉”、各自为政,作者给予了深层的剖析。中国老一辈领导人陈云同志所提倡的“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传统,在作者这里得到很好的发扬。屈原《橘颂》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中国历代正直的读书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说真话,说实话,而决不说假话。在这篇报告文学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独立不迁的社会良知和超出常人的勇气。

再次,忧患意识源于作者对民生的密切关注。

作者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写作仅仅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作者为了写作这篇《千年古堰锁封“喉”》,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在第一章《“横空出世”的紫坪铺大坝》中,作者对到都江堰市采访的经过作了详细的说明。作为一个环保自愿者,作者纯粹是牺牲休息时间自费采访,没有一丝一毫的补助。但在中国当今的体制之下,仅仅凭一张作家协会的证明,可以说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作者几次亲临都江堰和紫坪铺实地,凭借作者多年从事写作的灵敏嗅觉、触觉,最终采访到了一系列第一手珍贵的资料。

对紫坪铺大坝的利弊,通过实地考察,并查阅大量资料,通过走访当地百姓,作者得出的结论是:

都江堰这座世界水利史上独步千古、长盛不衰的水利工程,倒是会因为紫坪铺大坝的建成蓄水,从此会被截断水源--会像乞丐一样靠人工调节水源的紫坪铺水库施舍度日!岷江中下游和沿岸的百姓会因为上游修建了紫坪铺大坝,从此变得更加缺水、更加干旱,一旦大坝淤塞,暴雨来临,更容易遭受灭顶之灾!

作者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所以对紫坪铺即将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作者可说是痛心疾首。爱之深,痛之切。没有对民生疾苦的悲悯,就没有这样饱含激情的文字。

另外,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报告文学不是资料的堆叠,它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在这方面,《千年古堰锁封“喉”》表现得比较充分。

《前言》所引鲜琦的《新桃花源记》,充满了梦幻色彩;第一章《“横空出世”的紫坪铺大坝》对紫坪铺大坝1958年截流以后明渠遭遇山洪而毁的惨象的描述,让人不忍卒读;第四章《大坝,截断了千年古堰之源》中,作者引用佛经关于释迦出家前对生、老、病、死的感悟,说明李冰率民众修建都江堰也具有悲天悯人、普济苍生的情怀,很有感染力;《结尾的话:不仅仅是书生意气》的结尾,作者通过玄幻手法写都江堰的开创者李冰将“秦堰楼”匾额摘下,给人以不尽的遐想……

可以说,文学性的增强,提升了这篇报告文学作品的品味,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五更鼓角声:人有病,天知否

江河是有生命的,江河的生命源自自由自在地流淌,人类从自由流淌的江河中才能体验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并获得江河源源的丰盛馈赠……

正因为如此,我们想问:

――紫坪铺工程的上马,其实是因为中央一位出身水利的高级领导人拍板的结果,这是不是决策的随意性?

――水库大坝、特别是高坝的建设,直接影响水资源的综合调节,可是建国50多年了,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为什么没有形成中央统管的局面?

――在众多的光彩工程、政绩工程的决策问题上,有多少领导者、决策者真正考虑过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的感受?

……

可是,不管我们怎么说,紫坪铺大坝,历经四十年的风风雨雨,最终,还是上马了!

“三江并流”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环保史上留下了千古笑谈,而与此类似的紫坪铺大坝,则在“悄悄地进村”!

据说,今年12月底以前,荣膺“西部开发十大工程”、“四川省一号工程”的紫坪铺大坝就要竣工。都江堰,你这东方伊甸园里最为璀璨的明珠上的最亮点,你又将何去何从?

  读罢《千年古堰锁封“喉”》,作者那种极具张力的大气,那种对环保事业的不懈追求,那种熊熊燃烧的不泯的社会良知,那种对普通百姓的人文悲悯,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作者近年来潜心于报告文学的创作,收获颇丰。和作者的其他作品如《哭泣的沱江》(《报告文学》2004年第7期)、《太阳祭》(《报告文学》2004年第12期)等相比,这一篇的特点显得更加地突出。“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文心雕龙·养气》)但愿作者这篇力作能被更多的人、特别是各级领导者、决策者读到。

感谢作者写出这样厚重的作品,希望《报告文学》继续刊发关注环保问题的佳作!

2009年10月7日,于西蜀览星楼

       

作家简介:

  曾令琪,1988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现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理事,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副主席,大型文学期刊《西南作家》杂志主编,国家一级作家,贾平凹先生关门弟子。代表作:学术专著《周恩来诗歌赏析》《末代状元骆成骧评传》,散文集《破碎的星空》《热闹的孤独》,小说《关于石头的新闻播报》《最好的礼物》,等等。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