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你的“希望”

根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专业思维,我给家长如下三点建议:

一、孩子是果,家长是因

孩子心理行为出现了问题,不要责怪孩子,要改变相应的家庭教育环境和要求才行。

有些孩子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总是一味地责怪孩子,他们就不知道:孩子是果,家长是因。孩子的果都是家长的因所造就的。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一定要反思,家庭环境和教育到底哪里出问题了,要做哪些改进才有利于孩子重回成长的正轨。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比如,孩子任性是家长宠出来的;孩子胆小怕事,是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甚至苛刻所就。

二、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

家庭教育要为孩子一生奠定基础。许多孩子长大后出的问题绝大多数都可以从家庭教育找到根源。孩子的根出问题了,整个人生都会出问题。

孩子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为孩子一生培好根。从小让孩子懂得善良、守规矩、心中有他人、善于开动脑筋、专注、不怕困难、乐观、独立、自主、责任感、教养、积极、热情、乐群……

培根阶段,知识不重要。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根培育好了,一生都会走好。

三、孩子不是你的“希望”

许多父母在自己的雄心壮志无法实现的时候,便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种心理上的补偿行为虽然对释放内心对自己的失望感而造成的紧张有一定的作用,但它却是很危险的。对孩子,对自己也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孩子是否有“希望”,那还是个未知数,并且影响孩子有无“希望”的因素很多,其中还有很多因素是我们父母无法控制的。再有,我们这样做,我们的心态很容易受孩子的“成绩”影响,同时,我们这样做,对孩子而言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这样做很容易蜕变成对孩子正常发展的干涉,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李某的父亲是一位很出色的制药师,他过去并没有受过很多正规教育,只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最后才在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他终生的愿望是当一名医生,但是他却未能达到这一目的。因此,从孩子的幼儿期起,李某的父亲就为他作出将来必须进入医学专业学习的决定。李某很费力地完成了他的大学学业后,便进入某医学研究所学习,但第一学期他在解剖学和化学这两门课程的考试中不及格。经调查研究表明:他的学习能力只是属于全班的最低能力的百分之五的范围内。通过较客观的方法鉴定,他的兴趣不是要做一名医生,测验和交谈显示:这位年轻人的兴趣和能力表现在商业领域中,而不是医学领域。由于这种失败,最终便使他从这个医学研究所解脱出来,于是他便放弃了医学专业,这对他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然而李某却为此付出了不止四年的学习代价。当然,他父亲的愿望最终不但没有实现,而且还增加了新的烦恼。所以珀尔斯说得好,心理健康者要勇于对自己负责,却有意回避对他人的责任;因为一个人如果对别人负责,那就会干涉他们的生活,使他失去自我,增加对他人的依赖。

一位母亲由于她对自己的婚姻感到很不满意,于是她就幻想她的女儿将来一定要找到一个好的配偶。在这种补偿的态度驱使下,这个母亲便对自己的女儿进行威逼和指教,以致使她女儿在男孩子面前变得很难为情,甚至边话也不敢说了。结果这就使这个女孩习得了一种特别严惩的自卑态度。

如果一个年轻人的能力和兴趣与他父母的雄心壮志相一致,父母的补偿的这种内驱力在鼓舞孩子取得某种成就方面便可能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内驱力,从而使他最终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因此,父母指导孩子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能力和兴趣,以免……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斥责或者惩罚只是一种自己受挫的表现和宣泄。他们向邻居抱怨的时候,也只是希望从邻居那里听到类似“这个孩子真是无可救药”这样赞同的话,以便他们能从中得到点儿安慰。这些受挫的父母往往都没有幸福愉快的童年,当时从来没有人充分肯定过他们的良好本质和表现。因此,他们对自己和孩子就没有足够的信心。

关注本人2021年出版的新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