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水:乡村生活的少年记忆|原乡
南方农村吊水,大致如此
吊水,大概是故乡乡下过去特有的说法,指从水井里打水。
但吊水一词,对故乡从水井打水的描述,特别的形象贴切。
有多贴切?
吊有提取之意。吊水就是从井里提取水。
提取水得有工具。吊桶是故乡从井里吊水用的器具。
我小时候的吊桶,都是就地取材,一头是一个木桶,木桶有两只耳朵,耳朵上系着常常地吊绳,吊绳则通常是用麻拧绞而成的。
很晚的时候,经济改善之后,工业化有了基本发展后,木制的吊桶才换成了工业化的产品塑料桶或者铁桶,吊绳则换成了尼龙绳。
(中国最早出土的陶器打水器具,摄于甘肃平凉崇信县博物馆)
这种木制、塑料或铁制的吊桶,耐用不易损坏。所以,瓦罐不离井上破的荣耀,大概与故乡无涉。
相较北方地区,故乡的吊桶这种吊水的设备,实在太过简陋,简直是小儿科,所以称不上打水,只是吊水。故乡打水之意,特指干河或灌溉,指用水泵抽出河里的水。
不过,这与南北方的气候地貌风俗习惯差异有很大关系。
南方水源丰富,地下多水,水井通常挖个2、30米深即可,甚至更浅。
北方地区缺水,开发又早,打的水井极深,打水常要动用设备,比如在井台边装上辘轳,用辘轳绞水上来,像老电影《地道战》里的井和打水的辘轳,以及电视剧《篱笆·女人·狗》的主题曲里唱的辘轳,都曾给我这样的南方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印象中北方地区打井水,简直像是个庞大的工程,动静太大。
北方地区吊水架势很足
吊水在南方,就是个很小的活计。把吊桶扔进井里,灌满水,拎上即可,男女老少都可以干。
不过,南方故乡的吊水也很有讲究,讲技巧。
不是谁都能轻易把水吊上来的,即使这水位很高。城里人到乡下,第一次打井水,经常会搞出很大动静,却没打上水来。
一般不会吊水的人把吊桶正向扔下井后使劲晃悠吊绳,却吊不上水,是因为不懂吊水的诀窍。吊桶的材质(木桶和塑料桶尤其如此),加上内部空心,扔进井里后,吊桶总会浮在井水上,最多只会侧倒一些进点水,拎着绳子来回使劲晃悠,好半天才能有半桶,有了半桶水后再拎到水面上放,快速松开绳索,半桶水自由落体入井水,这下子吊桶才能漫溢,打水的人才会往上拎。这是笨人吊水的笨法子。我刚开始学吊水时也是这样的。
大人看这样费劲吊水,忍不住指指点点。一经指点,茅塞顿开,发现吊井水的方法很简单。估摸井水的深度,把吊绳盘好绕在一只手上,然后双手把吊桶倒转过来,底朝上,然后扔进井里,快速松开手上的吊绳,吊桶倒悬直沉入井水,再一抖井绳,把吊桶翻转,这样吊桶里就有满满的一桶水了。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直到今天,我在自家院里吊水,依然沿袭着这个简单却古老的技艺。
吊水时吊绳会湿漉漉的,无论是早期的麻绳,还是后来的尼龙绳,尤其是尼龙绳,湿了之后容易打滑。为了防止吊水时湿滑抓不住绳索吊桶落水,一般人都在吊绳上打了一个个小结,有助于防滑,也容易使上劲。
吊水时,胆大的还会站在井沿上,这样方便悬空吊水。不过,大人看见小孩这样,会骂的,怕万一掉进井里,那可麻烦了。
我们最初吊水时,年纪尚小,手臂上没有劲力,一桶水不能用双手交叉悬空拎上,通常会搁在井沿上,使劲拽上来。这样其实不像吊水了,倒像是拽水。这种吊水法,吊桶容易跟井壁碰撞,磕磕绊绊地,满桶水到吊上,只剩下半桶了,而且,吊绳摩擦容易损坏。有时吊绳磨断,吊桶一下子就掉落水里了。铁桶会沉底,木桶塑料桶则浮在水面上,需要用耙河蚌的小铁耙钩它上来。只有这种铁耙的柄足够长。
(我最喜夏秋回家,在水井边上,葡萄架下,与朋友们把盏买醉,陶然共忘机)
我吊水的历史自双手乏力需将吊绳搁井沿上使劲拽扽起,到可以轻而易举双手交叉悬空提出慢慢一吊桶水,甚至,黄梅天井水漫溢时,直接把水桶沉压进井里,单手提出一大桶水来,大概经过了十来年时间,不知多少井水被我吊上过。从一个稚嫩少年,变成了一个瘦弱精干的青年,吊水曾是我的乡村生活重要的印记。
我们村里那口我祖辈就吃井水的老井,早已荒废不用了;我老家现在院子里的那口30年左右井龄的水井,如今主要被用来打水浸泡衣物,夏天的时候浸泡西瓜啤酒,其余也不用了,因为地表水污染。我小时候都是吃井水的,如今乡下家里,也吃了自来水厂的自来水。我也不知道是进步了还是其他。
(作者系网易新闻 网易号 “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关于老朱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