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哲学】不完美才是最完美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学点哲学】
不完美才是最完美
人都是追求完美的,完美的事物无不讨人欢喜。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物极必反,有时候事物过于完美,就给人不真实的感觉,进而转变为一种残缺。
追求于身材的完美,就容易忽视健康的重要性;重视于物质的富足,就容易陷入贪婪的泥泞;只在意书面上的成绩,就看不见书本以外的知识;讲究事情完美往往就忽视做事最初的目的。
所以说,人生,永远都是有缺憾的,这个世界,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假若我们非要在这样一个有缺陷的世界里追求面面俱到的完美,那这本身就是一种陷入偏执的征兆。
01.与其追求完美的结果,不如追求完美的过程
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指出:“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到过失,虽然大贤人也免不了有过错,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是因为他能改正。所以做人可贵的不在于没有错误,而在于能够改正错误。
真正的完美主义者追求过程完美,而并非结果完美,王阳明自身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诠释。
很多人并不知道,阳明心学早期的推广其实并不顺利。因为属于新兴学派,其主张的理论又和当时的主流学派“程朱理学”有分歧。因此在推广之初,王阳明自己不但受到了各大学士的质疑,阳明心学更是被不少人贴上了“邪门歪道”的标签。
然而,种种坎坷并没有让王阳明放弃自己的抱负,反倒让他更加笃定了推广心学的想法。自此以后,每一次遭逢质疑,他都会总结失败的教训,反复检验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最终在王阳明的不懈努力之下,人们逐渐放下了对他的成见,开始认识到了心学的可取之处。
比起让人们尽数接受心学的存在,王阳明所在意的,其实是大家由封闭思维到适应新事物的变化。享受的是自己在实现目标时的过程,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自己做到问心无愧,不留遗憾便也算是不完美中的一种完美。
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应该要能看见“过程”的重要性,而不仅仅只是偏重于“完美的结果”。
内心偏袒结果,结果也不一定会如我们预期一般转变为现实,甚至还有可能让你大失所望。可如果我们能够把追求完美结果的精力,投入到注重“完美过程”上,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计划过程、调整过程、完善过程,来体验它所带给自己的成长、教训和乐趣。
这种为结果而付出的过程,才是绝对实在,绝对真实的。因此,结果的完美虽然重要,但它并不值得人们全心全意的关注,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为结果努力的体验。
世界上任何苦难都是提升自我的必经之路,我们唯有将过程中的苦难与快乐都视为人生的极致体验,才能亲切地感受生活,感受过程,拥抱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02.因为“不完美”,才能“处处完美”
王阳明说过:“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
这句话的释义是:我们儒家所说的养心,从来也没离开过具体事物而去空谈养心,只是顺应它的自然天性,这就是功夫。
不论人事物完美与否,人都要顺应自然规律,去心甘情愿地接受它们的存在。因为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更没有人能做到面面俱到,若违背为天理,去强行篡改事物的发展规律,越是执着于此,就只是给自己平添失望和痛苦。
生活中有多少人都陷入了“不完美”的忧虑中,不自禁地感慨:“我长的不好看,所以总是害怕出门。”“我个子矮小,所以人前人后总是那么的自卑。”“我没有足够的底蕴,连基本的社交都难以保障。”……
更有甚者,每天望着镜子中的自己,总觉得缺点在无限放大。久而久之,连自己都开始自我厌倦,自我怀疑。怀疑这样一个不完美的自己,来到这个世上的意义究竟在哪?可是你知道吗,其实不仅只有你不完美,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完美的人。你以为不完美只是你自己的“病例”,殊不知不完美,才是人类共有的通病。
有道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强如乔丹,也不可能投篮百发百中;即便是巴菲特,也不可能次次投资都能成功。
每个人都存在着自己的短板,这也就注定了我们无法成为十全十美的人。在面对这种现实规律时,我们所能做到的事情也就仅限于“尽人事而听天命”。
也许,你的身上可能没有任何值得你炫耀的地方。但这并不妨碍你的独一无二,你的每一项特点,在别人眼中,也可以成为他们艳羡的对象。
所以说,不苛求完美的人,处处都是完美,“不完美”才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恩惠。倘若事事都如人所愿,那么我们也就没有了思考和进步的空间,不知希冀为何物,完美得无以复加,那么这样的人又岂能找到生活的意义?
正是因为有了缺点、缺陷、缺憾,我们才有了努力完善,不断精进的理由和动力。这样的人生,才会活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意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