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执圭,鞠躬如也(10-5)

本章记述了孔子出使邻国的容貌,与第三章中的“使摈”对应,是孔子担任不同身份时均严格尊崇相应礼仪的具体体现。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注释】
圭: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器,举行典礼时,不同身份的人拿着不同的圭。出使邻国,大夫拿着圭作为代表君主的凭信。
战色:战战兢兢的样子。
蹜蹜(sù):小步走路的样子。
如有循:循,沿着。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一样。
享礼:享,献上。指使者向出使国君主赠送礼物的献礼仪式。
觌(dí):会见。
【译文】
(孔子出使邻国)手捧玉圭,恭敬谨慎好像力不胜举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一下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细碎,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举行献礼时,显得和颜悦色。私下会见时,轻松愉快的样子。
国君派使臣到外国出访,是非常正式的出访,往往会授予使臣玉圭作为信物,以玉圭代表国君的委派。《仪礼·聘礼》载:“使者受圭,同面,垂缫以受命。既述命,同面授上介。上介受圭,屈缫,出授贾人,众介不从。受享束帛加璧,受夫人之聘璋,享玄纁(xūn)束帛加琮,皆如初。” 使者接受圭,和冢宰面朝同一方向。把缫(穿在圭上的五彩丝绦)垂悬,接受使命。向上介陈述使命后,和上介面朝同一方向把圭交给他。上介接受圭折起缫,出门交给随行的贾人。众介不跟随出门。接受进献用的束帛和放在上面的璧,接受国君夫人的聘璋,进献用的黑色、浅红色束帛和放在上面的琮,都和受圭的礼仪相同。
孔子代表国君出使邻国,到达后要行“聘礼”,即向所出使国的国君说明目的,首先就要把玉圭呈给对方的国君查验。孔子表现得非常谨慎,捧着玉圭,通过随行的“介”转交给对方的“摈”,再呈给国君。“鞠躬如也”,弯着腰像要鞠躬的样子,“如不胜”,玉圭很轻,但孔子表现得好像捧不起的样子。“上如揖,下如授”,往上举的时候好作揖的样子,往下放的时候好像送给别人东西的样子。也有人认为这里的“上”“下”是指孔子登上对方朝堂台阶和退回时走下台阶的情形,但所记述的都是孔子小心谨慎的行为。
“勃如战色”,孔子唯恐自己有所闪失,立刻显出战栗的脸色。有人认为,孔子内心应该不会感到恐惧,只是脸上显示出这种样子,是为表示自己的敬慎。“足蹜蹜,如有循”,“蹜蹜”就是走路时步履很小,双脚好像前后相互连接起来,小步急行,沿着一条直线向前行进,同样显得庄重谨慎。
举行“享礼”即代表本国国君向对方国君献礼时,“有容色”即容色庄严。“容色”不仅仅指容貌,而应包括身容、手容、足容,全身的仪态都显得庄严,因为这是代表本国国君出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形象。使命完成之后,回到使馆住下,按照国君的授意可以“私觌”即私下与对方有关人员约见时,“愉愉如也”,这时便非常轻松愉快了。
《乡党》一至五章集中记载了孔子在朝、在乡的言谈举止。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容貌、神态、言行各不相同。在家乡,谦逊和善,尊敬邻里乡亲;在朝廷,态度恭敬而不失威仪,善于言辞,特别是在国君面前,温和恭顺、庄重严肃又略显惶恐、局促不安。这些记述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为后世深刻认识孔子、深入研究孔子提供了重要参考材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