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成长型的教师
做一个成长型的教师
——给教师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的返校的第一天,我自然醒得特别早。进入上班状态的节奏特别快,或者说上班节奏自动化了。不知道大家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宅家,今天马上就要进入紧张的上班状态,是否还适应?
回顾这三个月,我们是否过得充实?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等到时间过去了,回头再来看时才感叹:“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呢?我什么都没有做成。”
同样的时间,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安排;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选择。其实,人生就是选择的结果。本周一封信,想和大家聊聊成长的话题。当然在过去写的信里,已经和大家聊过相关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以及本人阅读的经历,会有一些不一样的观点。希望能够给到大家一点启发。
前段时间,听了魏智渊校长的讲座颇有启发。他说优秀的人应具有的四种核心习惯:珍惜时间、保持专注、深度学习、合理归因。这是他面向家长讲的家庭教育讲座,但是我认为这四个好习惯,对于我们老师依然很重要。
想成为优秀的教师,依然离不开这四个好习惯。那么,怎么理解这四个习惯呢?我结合教师的实际,来谈一谈我的观点。
珍惜时间,不是说我们要天天埋头苦干,而是要有自己的生命节奏,也就是要让生命始终保持紧张感和秩序感。我们要清楚自己每天要干什么事情,什么时候做完这件事。这就是秩序感。许多人是没有这种秩序的,经常不知道自己干什么,也经常忘掉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一个有秩序感的老师,他是会有自己的清单的。所以,上周我们就开始尝试用清单的方式,来提醒大家,帮助大家形成秩序感。
再者,我们很多年轻人,到了周末就睡到午后。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节奏,每个周末都会这么睡。看起来,的确是有秩序的。不过,他们缺乏生命的紧张感。
保持专注,比较好理解。许多人都是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这就是专注。我在前十年的教书生涯中,就是还有许多杂念,很难做到专注。而这十年来不断地专注于教育,自然进步就比较大。
那么,怎样衡量一个人是否保持专注呢?只需要看看自己在做一件事情时,有没有达到忘我的状态?比如开展教研活动,不知不觉间,天已经黑了,这就是专注。反之,如果随便弄几下,就想着要结束活动,这就是不专注。
深度学习,就是要能够触类旁通。就拿写论文的例子来说,刚开始许多老师根本不知道怎么撰写论文,经过几次撰写和接受指导,就掌握了写作的逻辑。有了逻辑,就不至于把论文写偏、写散。
深度学习,我的理解就是刻意练习。又如我们的百草课程,当我们深度研究百草课程时,就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某种规律。自然,当我们转向其他研究对象开发课程时,就变得很轻松。
合理归因,就是遇到事情要反求诸己,也就是自我归因。大多数人都习惯向外归因,自己做不成的事情,就推卸责任。上周,我们开展的“清单”学习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都反观自己是不是有自我归因好习惯?
接到通知,内心反感、抵触、抱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么弄好这个清单?这是正常的,接下来开始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出现两种不一样的人群:成长型思维人群和固定型思维人群。固定型思维人群,就会不断地抱怨、甚至发怒,搞得自己心情很不好。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会立即行动起来。他会思考这么短的时间里,自己可以怎么做。于是,就有了自己的创意,很快就能够看到自己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当他看到成果时,满满的成就感。
这两种类型的人,其实就归因不一样。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自己的不开心都是学校造成的;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开心是自己努力来的。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一切逆境转变成机会,让自己不断成长;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喜欢抱怨则始终活在抱怨中。
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是成长型思维的人,让这四个好习惯助力自己成长!
与大家同行 周国平
二〇二〇年四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