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后咳嗽的中医治疗思路及验案举隅
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感冒后咳嗽的中医治疗思路及验案举隅
徐心瑶 刘 瑞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
当感冒本身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临床上称之为感冒后咳嗽。感冒后咳嗽为一类特殊的咳嗽。出现感冒后咳嗽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对感冒未予重视而延误病情,二是感冒症状出现后不恰当地服用抗生素,致咳嗽绵延不愈。本病临床表现为感冒症状消退后持续咳嗽,干咳或者咳少许黏痰,白天与夜间均可发生,持续3~8周。感冒后咳嗽常见于老年人。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方式较局限,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现结合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以及临床验案进行阐述,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肺居于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合于皮毛,易感邪气,肺喜润恶燥,肺气以宣降为顺。大多数临床医家认为感冒后咳嗽属于外感咳嗽范畴,也有部分医家认为属于内伤咳嗽。感冒后咳嗽以风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始因初治时清热解毒力量有余,而疏风解表之功不足,以致表邪未尽,迁延不愈。
肺气虚、肺阴虚以致祛邪无力、加重肺失肃降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感冒初起时外邪干肺致使肺气亏耗,到感冒后期余邪未尽,化热伤阴,肺阴不足,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作咳;或素体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肃降无权,气逆于上发为感冒后咳嗽。《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老年人为本病易感人群,盖因其基础病多,迁延日久正气亏虚,易于感邪后无力驱邪,邪易留伏,耗伤津液,最终肺气阴两虚,体现为感冒后咳嗽。
2 治则治法
感冒后咳嗽的基本治则为肃降肺气,益气养阴。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以宣通肺气、补气养阴、疏散外邪为法,兼以散寒、清热、润燥、泻火等。伴寒甚者应轻宣散邪;风邪炽盛者当疏风利咽、抗敏;风邪郁热者应辛甘润肺止咳;痰热蕴肺者宜轻清开泄、宣通肺气;体虚正伤者宜扶正祛邪、兼调他脏。使肺复宣肃,邪有出路,气机升降出入有序,肺阴得固,肺阴复得濡润,而咳嗽自止。若患者久病考虑佐以活血行气,以通肺之血脉助肺行气、滋肺阴。治疗时不可一味祛邪,以免伐伤正气,导致病情迁延反复,在辨证施治时应加以注意。
本病病位在肺,但因体质因素影响而可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虚实夹杂。肥人多痰湿,即体型肥胖者往往素体痰湿偏盛,其感受风邪后易致风痰上扰或痰湿阻肺、痰热阻肺,此类患者应首先考虑从痰论治,即使未有咯痰,治疗时亦应酌情使用化痰药去除内湿。若患者为气虚体质,患病后气阴两伤而肺中又有伏火,病性为虚实夹杂,选用药物时不能选用苦寒凉遏之品,须做到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保护人体正气。
治疗感冒后咳嗽病人需注意处理所患兼夹证。如消渴病病人患感冒后咳嗽,考虑到其体质特点为肾阴亏虚,本身即阴津不足而虚热内生,治疗此类患者时更需慎用易伤津化燥的温药,以防加重肺燥阴伤、肾阴亏虚,应予凉药清热润燥,注意固护阴液。
3 基本证候要素及方药
笔者认为感冒后咳嗽的基本证候要素为外感余邪未清,肺气虚证、阴虚证。基本证型为肺气亏虚证,气阴两虚证、痰热阻肺证。关于本病的证候分型,尚没有统一的结论。王强等将感冒后咳嗽分为表邪克肺、邪热恋肺、邪入少阳3个证型,分别采用止嗽散、麻杏石甘汤及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林琳的辨治思路有五:风邪恋肺型治以止嗽散加味祛风补肺;寒饮伏肺型多以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温肺散寒化饮;痰热蕴肺型方选定喘汤、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型方选三黄泻心汤、泻白散、龙胆泻肝汤加减;肺脾气虚型方选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刘涛将本病分为阴虚内热型、气虚痰湿型、肝郁气滞型,分别采用养阴清肺、利咽止咳法;健脾益气、祛痰止咳法;疏肝解郁、化痰止咳法等治疗。
根据相应证型,临床常用方药如下:(1)止嗽散以荆芥疏风解表,桔梗、白前升降肺气,紫菀、百部润肺止嗽,桔梗、甘草、陈皮宣肺化痰利咽,适用于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净,或愈而复发,咽痒而咳痰不畅者,治疗感冒后咳嗽之肺气亏虚证,临床表现为干咳痰少,少气懒言,脉弱。(2)泻白散药用炙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性味较平,清热化痰养阴,主治表邪不甚而肺有伏火,郁蒸伤阴。本方清热不伤阴,祛邪不伤正,养阴润燥以扶正祛邪,治疗本病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为潮热、盗汗、舌红或舌体胖大、苔少、脉细数。(3)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与千金苇茎汤(苇茎、桃仁、薏苡仁、冬瓜仁)合用主治本病痰热阻肺证者,患者咯吐黄痰、自觉发热、汗出、气促、舌苔黄腻、脉滑,用之开肺透表,使肺热得以宣泄。千金苇茎汤原主治痰热瘀血壅结之肺痈,此处取其泄热化痰及其用药平和,无伤及正气之虞。(4)升降散原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二虫(蝉蜕、僵蚕)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阳,二黄(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使阳升阴降,内外通和。临床用升降散方治本病亦有疗效,重在通调气机、降气平喘以止咳,可酌情减大黄、姜黄量。
4 验案举隅
徐某某,男,59岁,3个月前感冒后自服抗生素,后咳嗽未愈至今。现咽部干痒,无咯痰,口干渴,睡眠时间短,饮食及二便正常。查体:咽红,血常规、心肺、胸片(-)。舌色淡暗,苔白腻,脉弦。体型肥胖。辨证为风热犯肺、阴虚痰凝证,治以祛风清肺养阴为法,方拟升降散加减:蝉蜕10 g,僵蚕10 g,地骨皮10 g,天花粉15 g,牛蒡子10 g,制远志6 g,连翘15 g,浙贝母10 g,苦杏仁10 g,瓜蒌皮15 g,桔梗6 g,生甘草6 g,知母15 g,郁金10 g,枳壳10 g,合欢皮10 g,3剂,水煎服,自述咽部干痒好转,咳嗽减轻,口干渴不甚,夜间睡眠时间增加,苔仍偏腻,嘱前方继服7剂后咳嗽缓解。
按:患者外感风邪,风邪善行数变,加之病久耗气伤津,肺阴亏虚,燥易生风,风邪留恋、内风外风共使咽喉干痒,口干渴;患者体型肥胖,肥人多痰湿,结合舌象提示素体痰湿偏盛,病性虚实夹杂,病位在肺。此处因瘀毒不甚而单取升降散之升清肺气,散风清热,减大黄、姜黄并加浙贝母、瓜蒌皮、枳壳等理气化痰,地骨皮、知母养阴清虚热,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牛蒡子、连翘疏风清热,杏仁、桔梗一升一降调畅气机,郁金行气解郁,远志、合欢皮安神改善睡眠,共奏祛风、养阴、清肺化痰之效。
5 讨论
总之,感冒后咳嗽的发病体现了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二者关系密切,常相互影响致病情的复杂性增加或加重疾病,因此需要及早治疗,结合体质,重视内因,分清病性虚实,保护正气,防止其进一步传变为内伤咳嗽。另外,患病需及时就医,按医嘱规范服药。平日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避免感冒。调摄饮食,饮食不宜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不宜饮酒,以免伤阴化燥加重病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