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想离婚的时候老妈讲了个故事,他这才知道娶了个多好的媳妇
孟子的母亲仉(念“章”)氏,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原因就在于,她不但是个好母亲,尤其是一位好婆婆,为什么这么说?
一:仉氏是个好母亲
孟子的父亲是谁?
没人知道,只知道他“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父亲去世的早,是母亲,辛辛苦苦拉扯他长大。
一个女人,独自拉扯一个孩子,本身就很艰难,了不起的是,仉氏还很注重孟子的教育、成长。
东汉赵岐之《孟子题辞》当中,记载了一段孟母三迁的故事,曰: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什么意思?
小时候原本住在公墓区附近, 孟子就天天学人祭祀,虽然长大后当个巫师也能发家,但仉氏认为,这里不适合我们居住。
不适合怎么办?
二次搬家,不小心搬到集市,不省心的孟子就开始天天学人做生意,做生意虽然也能致富,但仉氏却认为,这依旧不适合我们居住。
到底哪里才适合她呢?
一家三次搬家后搬到学校附近,最终住上了学区房,孟子就天天学人读书。于是孟母说。
这才是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
为什么?
孟子出自于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孙氏,祖先就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当中庆父,虽然曾经阔过,但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
没落是什么概念?
失去了贵族的爵位、土地、财产,但依旧还是贵族 ,是贵族当中最下等的士。
也许就因为出身的关系,仉氏不愿儿子当巫师,不愿儿子当贾者,就想儿子读书,以便于以知识改变命运,再度恢复先祖的荣光,跻身到高等贵族行列。
这是仉氏的理想,她也努力朝这个方向努力,好在孟子很争气,在仉氏的教育下,最终成为战国时名动天下的学者。
可以说,在孟子的成长过程中,仉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若不是她细心引导,苦心栽培,孟子还能成为孟子吗?
一个女人,一个独自拉扯孩子,没有任何亲友帮忙的女人,就能这么了不起。
当然,她的了不起还不仅仅局限于当一个好母亲,还在于,当一个好婆婆。
二:仉氏是个好婆婆
古代,关于婚姻,男女之间是很不平等的,就拿离婚来说,婚后两口子过不到一块,想离婚,女人必须“告夫”,告诉丈夫,征得他的同意,如果他不同意,有多大的委屈都的忍着。
那么,男人呢?
有七种抛弃妻子的理由,即所谓的“七出”,曰:
七出者: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
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表面上看起来很详细,看起来好像是保障了女人的婚姻权利,但,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解释,七出当中,除“无子”、“恶疾”是硬条件外,其余,还不是上下嘴唇一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事。
很显然,孟子就犯了这样的毛病,西汉韩婴之《韩诗外传》当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曰:
孟子妻独居,踞。
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什么意思?
孟子回家,发现妻子张开两腿,很豪放的坐在榻上,于是气哄哄的告诉仉氏,老婆太无礼了,我要跟她离婚。
仉氏很奇怪,两口子过得好好的,怎么说离婚就离婚,到底怎么回事,赶紧说给我听听。
于是孟子回答:“她居然岔开两腿坐着,如此无礼,这样的女人还能要吗”
仉氏一听明白了,儿媳忙了半天,好容易放松放松,休息一下,就让你给看到,话说看到就看到,为这点事离婚,还讲理吗?
于是教育孟子:
《礼记》说了,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里有没有人;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
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叉开两腿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无礼,哪里是你妻子无礼!
人家忙半天,自己在自己的小屋子里歇会,你就不高兴了,还讲点道理吗。
所谓:想离婚的时候,老妈讲了个故事,他这才知道,娶了个多好的媳妇。
仉氏讲了个礼记上的故事,讲的在情在理,讲的孟子登时良心发现,这些年,我总在外边忙,就她一个人上敬老,下抚小,里里外外操持,得是个多好的媳妇。我怎么就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下实际情况,抓住点小问题就无限放大。
这是过日子的态度吗!
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再也不敢提跟老婆离婚了。
这里不说孟子如何知过改过,单说仉氏,对待儿媳的那份宽容以及通理解,千秋之下,尤令后人折服。
孟子有这样的母亲,应该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了。
参考资料:《韩诗外传》、《孟子题辞》、《礼记》、《中国妇女生活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