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皇帝本可以再次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为何坚决辞让了?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清除了韦后集团,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复辟,摆在他们面前的继承人问题出现了——是按宗法立嫡长子李成器为太子呢?还是立政变功臣庶出的三子李隆基呢?
“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
李成器说完这句话,便爽快地让出了太子之位,皆大欢喜。不过这里有三大主因,一大次因,决定了李成器让贤成为必然。
主因一:李隆基实力强劲
唐隆政变之所以如此顺利,李隆基的作用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说可以少太平公主,但不能少李隆基。因为政变的主力军队就是宫廷禁军,而宫廷禁军的核心部队就是万骑。
万骑的前身是唐太宗时期组建的特种部队百骑,最开始由程咬金统领,保护唐高宗李治顺利登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武则天掌权期间,将其扩充发展成万骑,战力水平更上一层楼。
当时万骑乃至全部宫廷禁军的将领葛福顺、李仙凫等人全部都是李隆基的人,可以说长安城内根本没人在武力上是李隆基的对手。不仅太平公主动不了,就连唐睿宗李旦想动都得挠头,根本不敢动。所以唐隆政变结束后,李隆基就被拜为宰相,封平王,顺理成章,而这又进一步增强了李隆基的实力。
反观嫡长子李成器在诛杀韦后集团的过程中,基本没怎么出力,也没自己的势力,根本无法跟李隆基抗衡。即便他承接了下来这个皇太子的位置,也是难以坐安稳的。
主因二:玄武门之变余威
事实上玄武门之变的余威,一直伴随着整个唐朝。李承乾之于李泰,李瑛之于李亨, 李豫之于李系,他们都能找到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影子,李成器与李隆基也不例外。李成器就相当于当年的李建成,李隆基就相当于当年的李世民。但是李成器实力远远比不上当年的李建成,而李隆基积极推动政变热衷权力,更是比当年的李世民有过之而不及。
当一文一武两位候选继承人出现,如果没有一方主动退出,两方的斗争必然会出现。作为父亲的唐睿宗李旦怕他们兄弟阋墙,嫡长子李成器也怕,这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事情,是否要放任“玄武门之变”再次重演?
所以懦弱的唐睿宗李旦希望他们兄弟其中一方主动退出,可惜的是李隆基坚决不退出,怂恿亲信刘幽求(也是政变功臣)提议立他为太子,如此就只能李成器自己退出了。
主因三:李旦父子之间的亲情
虽然皇权斗争残酷,但是也是存在亲情的。唐睿宗李旦对自己的妹妹太平公主以及一众子女都非常宠爱,甚至不管什么嫡庶之分。这主要是源于早年他被母亲武则天迫害、囚禁的经历,使得他更重视亲情。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只因为武则天的宠婢韦团儿一句诬告,武则天就直接处死了李旦的正室刘妃与侧室窦妃。当时嫡长子李成器只有15岁,二子李成义11岁,三子李隆基7岁,四子李隆范、五子李隆业年龄更小,六子李隆悌还没2岁。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旦含辛茹苦地将他们抚养成人,兄弟姐妹几个也是互相扶持,早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另外他们一家的感情情况,还可以从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对各位兄弟姐妹的待遇可以看出来。李成器被他追封为让皇帝,李成义、李隆范、李隆业追赠为太子,甚至11岁早夭的李隆悌都被追封为隋王了。几个姐妹也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优待,尤其是两位出家的亲姐妹玉真公主跟金仙公主。玉真公主更是因此成为文化界的红人,世人争相结交。玉真公主还陪伴过唐玄宗度过一段凄惨的晚年生活,虽然后来被唐肃宗李亨赶走了。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这是诗圣杜甫的诗句,崔九来自与五姓七望之首的崔氏,是文化界吹捧的名人;而这里的岐王指的就是李隆范,能跟文化界之首相提并论,可见他的地位,而这些地位都跟唐玄宗李隆基的照顾不无关系。
另外在杨贵妃之前,唐玄宗李隆基最宠幸的武惠妃由于连续几个子女夭折,吓得赶紧把寿王李瑁送出宫交给李成器抚养,也说明了李成器的地位。因为李成器当时是唐玄宗李隆基最敬重的人,宗室之内辈分最高,话语权最大,迷信的武惠妃相信这位大伯的“正气”能保护寿王李瑁平安长大。
李旦、李成器、李隆基三父子之间,也是存在感情的,他们更想和平解决继承人问题。既然李隆基不肯让,这个时候也只有大度而没有实力的李成器让贤了。
次因四:李隆基宗法地位不低
长子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正室刘妃所生,三子李隆基是侧室窦妃所生,所以李成器是嫡子,李隆基是庶子。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时代嫡庶地位本来差距是非常大的,但实际李隆基是个意外。李隆基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武则天过继给了她英年早逝的长子李弘,这导致李隆基在宗法上也可以算嫡出了,跟大哥李成器同等地位。
也就是说李隆基其实拥有双重身份,宗法上属于李弘的嫡长子,血缘上是李旦的庶子,相互平衡一下,继承皇位可以说是合法的。
综上所述,宗法地位本身不低的李隆基有唐隆政变政变的首功,掌握宫廷禁军尤其是大唐最强战力的万骑,实力强悍无人能敌,重视亲情的唐睿宗李旦与嫡长子李成器为了避免玄武门之变的悲剧再次发生,最终选择了妥协,成就了唐玄宗李隆基。
天与之报,福流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