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孩子社交问题,三个要点必须知道

每每打开相关的育儿交流群,总能看到有妈妈在问“孩子不会社交怎么办”“社交出现了××问题,该怎么解决”“孩子应该交哪些朋友”等焦急又无奈的求助。

人的成功只有15%靠的是技术,剩下的就是人际交往能力,可见社交能力的培养多么重要,人本身都会有社交的需要,内部动力会不由自主的驱使我们去寻找小伙伴。

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不会社交或者不合群时,大可不必过分焦虑。其实,这正是孩子在发出信号“我该交朋友啦”,同时也是讨论社交的好时机。

想知道自己家的娃到底社交能力如何,不如做一个简单的测试,看看孩子是否需要学习如何加入团体,并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1.孩子是否很容易就能接近一群新认识的孩子?

2.孩子是否能在谈话当众等待合适的停顿机会再开口?

3.孩子是否能通过问一个相关的问题来顺利地加入到一个谈话当中?

4.孩子是否在说话的时候能直视对方的眼睛?

5.孩子是否能先停下来,观察之后再加入到伙伴中?

6.孩子是否能在伙伴当中顺应形势?

如果上面所有的问题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完全可以跳过以下文字;如果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请继续阅读下去,跟随我们做些关于孩子社交的新尝试。

合群第一步,从参与家庭活动开始。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第一个“朋友”。

婴幼儿学习知识的方法通常是从模仿开始,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的相处中,自然的展现分享、尊重、合作等人际交往必备的品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会让孩子在社交中表现亮眼,也会伴随孩子一生。

当家里需要更换电灯泡时,孩子兴冲冲的跑来想要帮忙,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

A.用“这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别添乱”把孩子打发走;

B.劝孩子“太危险了,乖,还是去玩自己的玩具吧!”

以上两种选择,不论是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还是避免孩子添乱,无形中都在打消ta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其实,一句“那你来帮我搬个凳子吧”,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令ta参与其中,又巧妙的避开了危险的动作。甚至可以邀请家中的其他大人共同参与,让孩子体会到团体活动的魅力。

参加家庭会议,参与家庭团体活动等做法,较好的培养了孩子的协调合作能力,让他哪怕在社交中也能保持协调性和积极性。

其次,帮孩子创造社交时机。

为孩子创造更多与人接触的实践机会,毕竟,交往的技能只有在与人接触时才能学会,父母应尽可能的打开孩子的生活空间。

比如说:

平时可以让孩子帮忙做些需要外出的家务,比如买报纸、打酱油等;

当有外人来家中做客,不要急着把孩子赶回屋,请孩子做些端茶倒水的小事,既让孩子有小主人翁感,又锻炼了社交礼仪,有利于消除孩子交往中的胆怯、恐惧心理;

还可以多邀请邻居家的小孩儿来家里做客,在自己家中,孩子会更放得开,社交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个过程中,当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千万别忘了鼓励ta。

如果孩子一开始比较抗拒这些事情,也可以考虑“角色扮演”的形式。

研究证明,“角色扮演”游戏能帮助孩子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比如,让孩子扮演超市售货员,父母用玩偶扮演顾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进而体会他人的感受。

另外,培养共同兴趣会更容易找到小伙伴哦。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共同的兴趣爱好,既是加入伙伴的“敲门砖”,也是友谊升华的最佳选择。就算对大人来讲也一样,有共同的兴趣,聊天时就不会缺少话题,也更能玩在一起。

就像喜欢小猪佩奇的童鞋,会自然的聚在一起“小猪佩奇”周围;而喜欢汪汪队的童鞋,也会聚在 “汪汪队”前一样。

这里有一点需要家长朋友们注意的是,在最开始为孩子提供接触同伴的机会后,大人请不要再过多的介入,尤其是孩子在同伴交往中遇到了冲突或挫折时,要学会“冷眼旁观”,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如果担心孩子会受伤,父母应提前教孩子保护自己的措施。

只有经历过社交冲突,孩子的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有长足的进步。别忘了,事后及时和孩子一起总结经验教训。

尝试做到以上三点,孩子的社交慢慢会得到改善。最后,我想提醒各位,当发现孩子的社交不尽如人意,很多家长就会不由自主的着急、坐立不安,但就像孩子学会走路、说话一样,社交也需要一个适应和成长的过程,熟能生巧,交朋友也不例外。如果父母过于焦虑,反而会传染给孩子不安的情绪,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社交效果适得其反。

请给孩子一个自然享受社交的机会,你会看到他的成长。

部分文字摘自《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