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璹《耕织图》
南宋有个叫做楼璹(shú)的读书人,熟知耕桑,他曾在杭州临安做过县令,有感于农夫与蚕妇的辛苦,将农桑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画了下来,并对每一环节都赋诗一首,他这一套画册,名叫《耕织图》。
后来这一套耕织图轶失,只剩一些摹本,康熙在第二次南巡途中,得到江南士子进献的一套《耕织图》,十分喜爱,令宫廷画家焦秉贞根据楼璹原意另绘耕、织图各23幅,并亲自题诗。
焦秉贞绘制的这套《耕织图》后来刊印的版本很多,这一套是康熙三十五年,即1696年,由朱圭、梅玉凤镌刻的内府刊本,是最早的版本。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册子每页横34.7厘米,纵27.7厘米。钤:渊鉴斋,康熙宸翰,保合太和。渊鉴斋是康熙书房的名字,宸翰指帝王的墨迹。
这里是拔秧和插秧两幅图。种水稻,要先在秧田育秧,等秧苗长大一点之后,将其从秧田拔出,再插到大田里去,故先有拔秧才有插秧。
拔秧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
清晨且拔濯,父子争提携。
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
及时趁芒种,散着畦东西。
青葱刺水满平川,
移植西畴更勃然。
节序惊心芒种迫,
分秧须及夏初天。
插秧
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
溪南与溪北,笑歌插新秧。
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
我教插秧马,代劳民莫忘。
千畦水泽正弥弥,
竞插新秧恐后时。
亚旅同心欣力作,
月明归去莫嫌迟。
康熙作为一个开创了一代盛世的皇帝,为什么对农业生产有如此大的兴趣呢?实在农业乃社稷之本。虽说人活着不止为吃饭,但没有饭吃是万万不行的。只有百姓能够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几乎是古代每一个明君的梦想,但究竟终他们一生,也未曾实现,只因农业主要是一个看天吃饭的行业。
后来这个梦想被袁隆平实现了。
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研究的杂交水稻,极大地提高了产量,粮食安全这个困扰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难题迎刃而解。从此泱泱中华,再无饥馁。此等功德,深不可量。
袁老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