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壁和影壁是否一回事,二者的区别、种类有哪些
在介绍影壁和照壁的文章中,普遍认为影壁即照壁、照壁即影壁,把二者等同,只是称呼不同而已;也有人认为,大门外的叫影壁,大门里面的叫照壁。照壁和影壁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如果是一回事,为什么有两个称呼?如果不是一回事,二者有什么区别?带着这些疑问,小编对二者的区别、联系及种类进行了一番研究。
一、 照壁与影壁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本质上具有联系和形式上的明显区别。因而,可以在宏观上把二者混为一谈,但必须在微观上区别对待。
(一)照壁与影壁的联系。二者的根本联系在于建筑属性基本一致,即都是受风水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建筑形式,都属于小品类或附属类建筑。同时,二者也都是传统吉祥文化、家风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这也是人们经常把二者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
郏县山陕会馆一字外照壁
(二)照壁和影壁的区别。照壁和影壁的区别虽然都在形式上,但区别点很多很大,其根本的区别是照壁的独立性和影壁的附属性。表现为:
1、附属物不同。照壁和影壁虽然总体上都是附属性建筑,但附属的程度不同,附属物也不同。照壁附属于整个建筑群,相对独立,而影壁则附属于一道门或一面墙,不具有独立性。
2、位置不同。 照壁一般建在处于中轴线上门的内外两侧,门外侧的叫外照壁,门内侧的叫内照壁。白族民居照壁位置比较特殊,一般建在大门一侧且正对正房,权且称之为正照壁。
外照壁
附属在大门里面山墙上的影壁叫内影壁,也叫“座墙影壁”、“倚墙影壁”。附属建在院内垂花门两侧的院墙,也是内影壁;附属于大门并建在门两侧的叫外影壁。
座墙影壁
3、照壁的作用全面,影壁的作用有限。二者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发挥作用上的区别。影壁的作用更多是装饰性、文化性,而照壁的作用则是综合性的。如:
可以满足祈吉避邪求平安的心理需要 。
古时,传说住宅的门前会有鬼魂经过,而鬼魂只走直线,不会拐弯,于是便在院门口修起一堵墙来,这样可以将鬼魂阻挡在门外。建造照壁可以得到心理安慰。
可以区隔内外,阻挡视线,以满足礼制的需要。
从建筑学上来说,照壁可以阻隔空间,将院内的人、事、物都隐蔽起来,起到屏蔽视线、保护隐私的作用。据《荀子▪大略》中讲:“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这种内隐不泄、外避窥视的心态,既是古代礼制的要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内敛性格在建筑上的反映。
可以调节气流对宅院的影响,满足风水的需要。
古人认为,强风直入厅堂,不但不利藏风聚气,而且有“直来直去损人丁”的隐忧,对主人不吉。为了缓冲气流,使气流绕影壁而行,就需在大门内或外置一堵墙,起到挡风化煞、趋利辟邪、防寒保暖、祈福纳祥等调节“风水”的作用。所以,设置照壁调节气流,正符合中国古建“曲则有情”和“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要求。
除了修墙,古人还有其他规避方法。如古建筑群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都有前后门。为了防止气流直冲,室内靠后一侧一般都有固定的木屏风,行人需绕过屏风出后门。
室内木屏风,阻断气流和视线
既是现在,很多单位门前立的石头,也是起到照壁的作用。
有多种用途的门前石。立于门内的,单独起照壁的作用。
对于建筑群,照壁可增加建筑的纵深感、层次感,烘托建筑群的气势;对于民宅,照壁也可以象征主人的财富和地位。
4、结构不同。照壁是独立的双立面建筑,有正反两面,且双面装饰。不管是外照壁还是内照壁,与大门相对的一面即为正面,也就是说,出入大门与人正对的一面是正面;影壁一般是单立面建筑,附属大门左右两侧的影壁虽然是双立面,但也只装饰一面。另外。照壁和影壁的基、体和顶均有区别,尤其是顶区别更大,照壁有歇山顶、悬山顶、卷棚顶等样式,可以有多种建筑等级,而影壁多为单坡或双坡硬山顶。
5、建筑规模不同。照壁,尤其是外照壁,有相对自由的建设空间,建设规模可大可小。如南京夫子庙前的照壁长达110米,高10米,是中国最长的照壁,有“天下第一壁”之称。
南京夫子庙照壁
而影壁则受大门和墙壁高低宽窄的限制,一般小巧玲珑,其规模无法与照壁相比。
小巧玲珑的座墙照壁
二、照壁的种类
(一)按位置,可分为外照壁、内照壁和正照壁。选择在何处建照壁,主要受建筑性质影响,也与周边环境有关。
1、外照壁一般多用于衙署、寺庙、会馆等公共建筑群大门前,如内乡县衙门前的照壁。但也有个别豪门大户建外照壁的,如山西乔家大院就在门前建外照壁。
内乡县衙门口的照壁
乔家大院照壁正面
2、内照壁一般多用于民宅。巩义康百万庄园的照壁,受环境影响,就在大门内侧。个别公共建筑也有内照壁的,如新华门内的照壁。
康百万庄园正对大门的内照壁
3、正照壁,是白族民居照壁的特有形式。“三坊一照壁”是白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三坊”是指两层三开间的正房和两厢房;“一照壁”即与大门处在一个平面,正对正房的照壁。因照壁正对正房,姑且叫正照壁。白族民居的大门都开在厢房一侧,正对上房的位置留出来建造照壁。白族照壁是白族人民吸收汉族文化,并与本族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极具特色,被称为“会说话的墙”。因照壁透露着主人的姓氏和家风,是一家人的门面,所以倍受重视,一般都建得比大门更高大气派,装饰也别具特色。
白族民居的照壁与大门
从院内看照壁
(二)按形状可分一字壁、凸字壁和雁翅照壁等。
1、一字壁最为普遍,形式变化无非是长短的区别。现存最长的一字璧是南京夫子庙照壁,长达110米。短的也就1—2米。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的北海九龙壁,长25.52米。两面有红黄蓝白青绿紫七色琉璃蟠龙十八条,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一字璧虽简洁单调,但从长度里见气势,多用于重要建筑门前。
北海的一字照壁——九龙壁
2、凸字壁是一字壁的变形,由主壁和两副壁组成。凸字壁克服了一字璧的单调,顶部和侧立面都呈凸字型,建筑工艺复杂。其特色是在变化中突出中间部位作为照壁的重点,增加了一面墙的艺术特色,赋予砖瓦以生命。
乔家大院照壁背面百寿图
3、雁翅照壁是凸字壁的变形。两副壁同角度内折,如大雁的两个翅膀一样,故叫雁翅照壁。这种形制的照壁除了继承凸字壁的艺术性外,又有所创新。副壁内折方向为正面,面对大门,从风水上讲更聚气;背面两翅内折,更有利于行人绕壁。所以说,此种照壁集风水、艺术与便利于一身,无疑是照壁建筑之精品。
五台山龙泉寺照壁
(三)按材质分琉璃照壁、砖照壁、石照壁、木照壁、土照壁。照壁是我国皇宫王府到普通百姓共同的需求,相应的根据地位和财力,自然有多种材质的照壁。
1、琉璃照壁。在中国古代,琉璃是一种受到严格控制的建筑材料,为皇家建筑或寺庙建筑专用建材,或经官方特许才能使用。所以,琉璃照壁多出现在皇家建筑或寺庙建筑门前。
大同明朱桂代王府九龙壁
襄阳明襄宪王府前绿影壁
社旗山陕会馆门前的琉璃照壁
2、石照壁。民间很少使用石照壁。位于北海公园北岸的“铁照壁”,其实是由中性火山块砾岩雕成的。因色彩和质地似铁,故称铁照壁。
北海公园的“铁影壁”
故宫西六宫里的大理石照壁
3、木照壁。由于木照壁不易长久室外存放,所以民间几乎不用。我们在故宫里倒可以看到不少木照壁。一般有中间封死和中间可开闭两种。
中间封死的木照壁
中间可开闭的木照壁
4、砖雕照壁。砖雕照壁是中国传统照壁最主要的形式,也是建造数量最多的照壁。
精美的砖雕照壁
5、土坯照壁。最穷苦的百姓, 即使用土坯也要垒出个照壁来。下图中的土坯照壁,更是在壁体上建一神龛,祈求平安幸福的愿望可见有多强烈。
老百姓家最简陋的土照壁
三、影壁的种类
(一)附属于大门、二门的八字形影壁。此影壁与大门口成一定角度的夹角, 称为'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由于大门后退,两侧影壁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变气流方向的作用;在门前形成的小空间,做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在两侧影壁的烘托下,大宅门显得更加内敛深邃 。所以,这种影壁大量使用于衙署、寺庙或高门大户门前。
附属大门的影壁
附属于二门即垂花门的影壁
(二)附属于墙的影壁。乾隆三十七年(1770年)建造的紫禁城九龙壁,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壁长29.47m,高3.59m,厚0.45.9m 。
紫禁城九龙壁
民宅大量的影壁,都是附属于厢房山墙的单面影壁。
座山影壁
四、照壁与影壁的组合运用
照壁、影壁一般单独使用,只有在重要建筑或重要位置的门口才组合使用。主要有两种组合模式。
(一)外影壁与内照壁组合。如中南海新华门就是二者结合的范例。两侧的标语墙就是外影壁,门里的“为人民服务”墙就是内照壁。这种组合建制,既保证面前有开阔的气势,又有阻挡视线使门内深不可测的神秘。
新华门的外影壁与内照壁
新华门的内照壁
另一种是在民宅多进院落的垂花门处。垂花门是分隔外院与内宅的一道门,为了确保内宅的私密性,也是采取外影壁与内照壁相结合的方法。此处的内照壁一般为木质照壁。
垂花门内侧的是木照壁。进出垂花门需走两侧小门
(二)外照壁与外影壁的组合。在南阳内乡县衙大门前,就是才有这种组合。自南向北依次为照壁、宣化坊、大门。一字形照壁和大门两侧的八字形影壁,围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这种建制既拉长了建筑群的纵深,又营造了衙署门前的庄严氛围。
一番研究下来,总算把照壁和影壁进行了区分。照壁, 就是建在大门内外中轴线上独立的一段墙, 因人进出必与之打照面,所以叫照壁。古代把照壁称萧墙、塞门,指的是内照壁。影壁,是附属于门两侧的斜墙或附属于山墙的“假墙”。照壁和影壁的主要区别,在于照壁的独立性和影壁的附属性。
不问区分之意义,只求能自圆其说。若有三分道理,您点个赞;若是一派胡言,欢迎您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