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悦民心

民乐悦民心

——小记汕尾市城区“凤山赛梨春民乐队”

汕尾市城区“凤山赛梨春民乐队”,作为民间乐队,长期义演,不计报酬,业余活跃于各种民间庆典、群众性文娱舞台,为娱乐和丰富广大群众的文艺生活,不断创作、演绎了无数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为地方民乐、戏曲艺术的发展、繁荣,做出了贡献,同时也获得了不少荣誉。他们没有工资,却为何乐此不疲?答曰:乐悦民心,乐以延寿!

该民间乐队,原称“凤山赛梨春潮剧团”,成立于1934年,至今已有80余年,期间虽然有起有落,却一直顽强地扎根于汕尾民俗艺术的沃土,经历的几代艺人都是出于对民间音乐的业余爱好和志愿,延续至今。

史料记载,清朝中期汕尾港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成为渔、商贸易发达的重要港口,各地商船、渔船来往穿梭,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民间文化的活跃。由于各地船只一上汕尾港,一般都要来凤山妈祖等神庙礼拜、参加当地举行的一些庆典活动。时值1934年11月10日(农历)凤山祖庙重光庆典,需要民乐队演奏,“凤山赛梨春潮剧团”便应运而生。该队成立之初,还专门邀请了汕头潮剧团老师孙俊烈先生过来指导、培养戏曲人才,并兼任导演。后来,当地的黎来古、董钦、谢荣波等都成了孙俊烈先生的得意弟子和团里的台柱,一度享誉民间。他们的拿手好戏主要是潮剧的《飞霞杀衙》《别店》《秦香莲》《苏六娘》《荔镜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孙二娘》等,和潮州音乐的《文昌阁怀古》《凤求凰》《南正宫》《中秋月》《浪淘沙》《深家灯》《柳青娘》《桑梓情》《双狮戏球》等。

后来,因战火扰乱而解散,至新中国成立的1953年,为响应“百花齐放”的文艺政策号召,“凤山赛梨春潮剧团”再度恢复,继续活跃于基层,义务为群众表演各种地方戏曲、小品、现代剧等,营造了浓厚的民间音乐艺术的氛围,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艺、精神生活,受其影响和熏陶,更使不少人也爱上了音乐或戏曲,从中培养接班人。“文革”时,“凤山赛梨春潮剧团”又一次解散,至改革开放后恢复,现命名为“凤山赛梨春民乐队”。

今年87岁的杨冰,家住凤山脚下。他说自己从小就是听着民乐长大的,因为他家附近就有几个民间组织的乐馆,闲时或节日,大家便凑在一起自娱自乐,自弹自唱。杨冰说,那时候的氛围好呀,虽然没有丰富的物质,但大家要求不高,相对也少了杂念,很容易得到快乐。如这些自发的民乐队成员,多数是来自各个行业的从业者,他们白天要干活,却为了共同的音乐爱好,晚上便凑在一起吹弹拉奏,不仅自我娱乐,也给周边的民众带来了欣赏的快乐,而共同坚守在这块民乐的阵地上。而杨冰的眼睛患有先天性的白内障,年青的时候还可以看到东西,现在一边已经全瞎了,一边视力迷糊。解放前后,杨冰是汕尾渔港的一名搬运工人,他白天劳累工作,晚上却成了“凤山赛梨春潮剧团”的一名乐手,擅长扬琴、二胡、三弦等乐器演奏。杨冰老人发自肺腑地说:音乐,让他忘记了人世间的一切烦恼,穷也罢富也罢,只要乐器一奏响,他就是一个快乐的人!

其他还周美、周婉芸、余镇旺、钟杨、翁丽珠等,这些老人都是六七十岁,有的已是八十岁了,他们与杨冰一样热爱音乐,热心奉献,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响应党的文艺为群众服务的号召,活跃于民间的民乐、戏曲表演者。几十年来,他们不离不弃,哪里需要他们去演出,他们就会前往那里表演,其文娱可乐、其精神可嘉!并且至今在团里,也有一家三代人都参与“凤山赛梨春民乐队”的,如父亲钟恩过去主演潮剧,儿子钟扬和孙子钟大古现在是乐手。

凤山妈祖旅游区内还专门腾出一大间房子供给“凤山赛梨春民乐队”平时当演奏室,他们经常聚在那里吹弹拉奏,音乐飘香,成为景区内一道艺术的“活风景”。

如今,社会上一些音乐爱好者也加盟了该乐队,多数比较年轻,主要是有演出需要时,他们就会整合在一起,经常亮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