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出台人力资源支撑“三十条” 撑起“5+N”产业集群发展大舞台
- 发布时间:2021-08-03 09:37:22
- 来源:江门新闻网
□文/傅雅蓉 张文宝
为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为江门培育发展“5+N”产业集群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近日,市人社局出台了《江门市“5+N”产业集群人力资源支撑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成立“5+N”产业集群人力资源支撑行动领导小组,着力构建“组长负责、链条管理、定点联系、上下联动”的联系机制。《方案》明确了重点实施的“三大保障计划”,共30条工作举措。
《方案》提出,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我市“5+N”产业集群建设需要,加大产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深入实施“广东技工”工程,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集中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的优势资源,全力保障产业链“链主”企业、骨干企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的人力资源需求,全面建设满足“5+N”产业集群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不断优化“智汇江门”人才发展生态
产业是支柱,人才是关键。《方案》提出,实施产业人才保障计划,不断优化“智汇江门”人才发展生态。
江门是农业大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海鲜铺子”,拥有新会陈皮、台山大米、鹤山红茶、开平马冈鹅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从业人员众多。今年2月,广东省在全国首创发布了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拉开了全省农业农村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改革的序幕。6月,江门市作为全省指定的试点,率先开展了乡村工匠职称评价工作。
《方案》提出,我市将全面铺开乡村工匠职称评价改革,壮大乡村工匠专业人才队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开办高水平工程师高级研修班,建立“工程师俱乐部”。鼓励“5+N”产业集群“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联合院校开展“订单式”产业人才培养。在竞争优势明显、人才聚集效应显著的重点工业园区、镇(街)建设特色产业人才基地。
同时,实施产业工程师集聚计划,建立“5+N”产业集群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建设“5+N”产业集群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开展“5+N”产业集群“五邑工程师”评选活动。推进博士博士后汇聚计划,鼓励和扶持“5+N”产业集群的“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建设博士博士后科研载体。
实施五邑学子回归计划,支持“5+N”产业集群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结合“5+N”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要,积极引进港澳专业人才、紧缺人才等。主动对接“5+N”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大力推广“乐业五邑贷”创业担保贷款项目。高标准建设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江门市人才“安居乐业”生态园信息系统等,为“5+N”产业集群企业人才提供精准快捷的服务。
锻造高水平技能人才大军
当前,产学研融合已成为职业院校推动人才培养、技能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方案》提出,实施技能人才保障计划,锻造适应“5+N”产业需求的高水平技能人才大军,全力推进江门市技师学院荷塘校区、新会技师学院新校区、台山市技工学校新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
加强技工院校专业布局,打造与“5+N”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集群,将国际焊工、新能源汽车维修与装配、机电一体化等创建成省级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探索试行“校中企、企中校”新型实训模式,以公开征募及减免租方式,优选“5+N”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带资、带设备入驻校园,建立校内生产线实训基地。鼓励职业(技工)院校以建立驻企工作室方式,派出高技能人才专家团队进驻企业开展产研一体的技能项目研发和攻关。实施实训基地赋能计划,争创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公共实训)基地。
此外,市人社局还将进一步探索“菜单式”点题培训、“送学式”普及推广、“联络式”实践跟踪等培训模式,围绕“5+N”产业领域设立技能竞赛项目。
千方百计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为缓解企业用工压力,《方案》提出,实施普通用工保障计划,千方百计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接下来,我市将建立人力资源“首席服务官”制度,组建人社“首席服务官”+“服务专员”队伍,落实“5+N”产业集群用工保障服务。设立“5+N”产业集群产业链“邑招工”网上招聘专区,定期举办“5+N邑招工”产业集群专场用工招聘会。同时,做好广东江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营工作,在重大工业园区建设分园或服务点。开展“红色加速”人力资源对接活动,实施“你用工我保障”五邑行动计划。
此外,我市还将实施人力资源强基计划,举办“智汇江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峰论坛。加大援企稳岗力度,为“5+N”产业集群企业提供招工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见习补贴等优惠政策。建设江门市“区块链+电子劳动合同”信息平台,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升。依托就业实名制系统,构建“5+N”产业集群劳动力地图,动态掌握各产业链用工、人员流动、人才集聚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