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书记(二)
四月读书月,忙于工作。未有机会好好整理家中书籍。反倒是买书较多,读书时间反倒是被占用了许多。遇到周末,花了些时日把搬家的书好好整理了一遍。这里的整理,是针对断舍离,也是针对自己的读书习惯来处理。
整理过程大体按照自己收藏的书籍原则进行:
一、师友赠送之书。
这批书一直会保留,因为他们一定有一个和他们以及他们背后对应的赠书人与我之间的羁绊。不同的是,因为不打算做书架。这类书就纯粹按照“收藏回忆”的性质整理,而暂不考虑他们阅读的价值。包括闻中老师的两本书《从大吉岭到克什米尔》和《与世界有一场深度的遇见》;陈文苞厅长的《鳌水苍山》、倪宇春主席和统繁兄的诗集、薛思学老师的散文等,他们的签赠本是地方文化交流的见证和回忆。当留存。有几本重复的非签赠书籍可以翻阅,故师友们的签赠书就封存压箱底了。
二、地方文化书籍
主要是上海和杭州、温州、厦门的文化书籍。温州地方和上海地方的精彩查阅的部分,依然叠叠高。其他如果是未拆封的,只要是绝版书籍,不考虑其价值,封存。因为非古籍的查阅意义不大,解读类书籍过于通俗易懂,人云亦云和普及成分太高。不值得精彩翻阅。因此,建国后2000年以后书籍一律封存不阅。如《瑞安印记》只藏不读,瑞安地方文化丛书和《温瑞塘河文化》这类书也堆砌。而张奋编写《南雁荡山历代游记译注》这类温州地方文言书需要翻阅的书则和温州五位近代人物日记一起枕边阅读;此外,《瓯风》和方韶毅编写的《瓯风文丛》因为通读较易,也成了枕边读物。
三、日记类和外国人的中国文牍、相片。
它们是近期枕边读的最多的书,除了《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中国近现代日记丛刊外,大象人物书简文丛也是最近读的最多的书。由于日记和书信真实、可靠,又简单、直接,读起来特别容易。我把这些日记和日记体书籍全都排在了床头柜取阅。甚至包括了《安妮日记》、《侍母日记》、《让庐日记》等小而异,散而齐的小众日记书。
外国人的文牍、相片集等也是文史读物里最近几年的热点。其中《西洋镜》和《东洋镜》系列价格高昂却值得一读,而《老照片》系列也引起了我对地方摄影史的兴趣。像《灿若锦霞》等记录中国第一代跨洋影人以及《中国风景》这类喜龙仁等学者对中国早期的记录也是近期长读长新的书。
四、丛书、类书
这些书很多都很难收集齐全,但是它们无论是装在一箱还是排成一排都相当有满足感。有一部分书很难集齐,但是一旦集齐就有收集全七龙珠的兴奋感。目前海豚书馆的九十多本我已经有七十多本,它们开本小,却小众的极富内涵。包括我一直感兴趣的汉奸文学朱省斋关于雁荡山的文章也在海豚里找到了。而艺文丛刊、古韵新刻系列、书魅文丛系列都是难得的丛书。惊喜的是,我还把月亮石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七册收集到了4-7册基本全新的书。而《悦读》1-45卷全套的收录也让读书应接不暇却甘之如饴。
古代读书人把书籍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今天的大多数书按照这种古书分类法只能入子部。少数重回集部。但爱书人收集丛书的那点小心思确实十足的从书籍诞生以来从未断代过。我也想把我要找的青海版凡尔纳科幻探险小说全集收集齐全,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不可复制的版本在市场上逐渐缺失,确实是遗憾。
五、弃书
主要是实用性、心理学、鸡汤一类书籍。主要是凑单购买的,很多还没有拆封。但这些书太市场,不持久。宁可鸡肋不要消化不良。包括育儿书、畅销书、网络小说等等。其中就有《影响力》、《天生偏执狂》、《别输在情绪掌控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