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定“捣蛋鬼”?教你如何与孩子打交道
这是原创专栏『社工学子』
发布的第 7 篇文章
(往期精彩内容见文末)
出品 | 社工客
(ID:shegongke)
作者 | 范晓梅
『社工客』原创专栏特邀作者
本人是地道的山东姑娘,同时还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大三的学生,大四准备考取广州的研究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从事校园社工已经半年多,这篇主要介绍如何提高老师和孩子们对校园社工的认知度,以后会继续介绍我们开展的个案和小组活动中的经验和问题,以及当前面对的障碍和不足,希望各位前辈老师以及同仁们多多提建议,谢谢阅读。
作者已发布文章:
每当等候在公交站牌下或者走在马路上,看到穿着校服背着书包的孩子们,就能感觉到一股青春的气息。看到他们就怀恋起自己当年穿着校服,等待下课铃声的青葱岁月,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怀恋……回忆都是美好的,那么现实中的他们又会是怎样的呢?
现实就是我走进了校园社工站,接触的是一群被老师认为是差生的孩子,是一群处在青春期有叛逆心理的孩子,是一群开始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的孩子,是一群在你面前可以肆无忌惮疯玩的孩子,是一群第一次见面把桌子弄坏的孩子,是一群让你喊哑嗓子依旧我行我素的孩子,都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可偏偏这群孩子与众不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就是这么的调皮捣蛋,但是同时他们也是一群真诚热心善良不断进步,让我快乐,让我和他们一起傻笑的孩子,让我忘记烦恼和忧愁,让我感动的孩子。对于我来说,他们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是他们的活力感染着我,本来我是安静内向的性格,但是因为和他们的相处,也让我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进步。
谈起他们,话不自觉的就有点多,抒情完了,现在说正事,接下来总结了几点和孩子们如何相处以及如何建立起关系的方法。
首先就是,剥掉你是成人的这层外套,和他们相处,你还想一本正经?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得学会想象着时光倒流或者有个月光宝盒带你穿梭到了十来岁的时候,你也是个孩子,你需要融入他们,游戏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和他们玩的起来,玩的时候要放开的玩。
有时候还要用一点小技巧,故意的认输,让他们赢,这时候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也是很棒的,原来社工姐姐也跟他们一样的,这时候他们的防御心理才会慢慢消除,才会接纳你,才会认可你是他们的人(跟他们一伙的,不是老师派来监督他们的),同时你也有了机会了解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在不自觉的笑谈中,他们也会透漏一些他们日常生活所面对的事情和遇到的烦恼,从而才可以针对性的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建立服务目标。
例如一次小组活动中,孩子们在分享时,透漏了在平常时间会有同学欺负另一个同学,被欺负的同学也是小组活动的组员,这引起了社工的注意,是否存在校园欺凌的现象或者向校园欺凌发展的趋势,因为校园欺凌都是从小事慢慢一点一点积累而成的,第一次起外号,第二次扔书包,第三次第四次就不知道会不会扇耳光,所以对于这点,社工在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时必须具有敏感性。
其次是,你要学会放下权威,学会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进行交流,你是校园社工,不是老师,老师对于他们来说,是上与下的关系,所以如果他们把你当作是老师,在交流中对谈及的内容就会有所保留,他们担心老师可能会惩罚自己或者可能会和家长打小报告,在进行个案访谈时孩子就谈到了不喜欢和班主任谈话,因为班主任会和家长打小报告,而我们就不会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孩子听你管束。
在个案和小组活动中,我们就注意让孩子们感受在校园社工站里交流的氛围是平等的,不是老师把孩子叫到办公室里,让孩子站着,老师站在一种权威的角度来沟通。第一次见面,孩子们可能出于一种惯性或者是对我们的一种尊重,叫我们老师,但这种称呼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老师这个称呼代表着一种权威,或许有利于维持整个小组活动的纪律,特别是在小组活动的初期,但是长期的权威可能会过于束缚每个组员的个性需求,使整个小组氛围处于一种压抑,而组员也处于服从的状态,无法运用起小组动力来推动整个小组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在开展第一次活动中我们通过自我介绍的环节让孩子们来打破这种权威的称呼,比如让孩子们亲昵的称呼我们为梅梅姐,称呼上小小的改变却可以拉近我们和他们的距离,而社工也可以化身为邻居知心大姐姐的身份,开始时他们还是会不自觉的叫老师,但是在逐渐的接触中他们都感受到了我们与老师的差别,也习惯了叫我们姐。并且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我们都会送孩子们到门口,跟他们再见,有时候也会拍拍他们的肩膀,给予他们非语言的鼓励,有时候看似一些不起眼的非语言,但是会让他们感觉到被尊重,被重视,无形中会传递一种语言无法表达的力量和感觉。
最后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就是运用优势视角这个理论来看待每一个孩子,在老师眼里他们学习不好,纪律不好就不是好学生,但是在我们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样的,他们只是淘气一点,同样他们也很可爱,也有很多的优点,而且也需要我们用老师对待好学生的视角来关心尊重他们,不要带有一种刻板印象来看待他们,学习不好就不是好学生。在个案中,我们不要把案主看成有问题的和他们是需要治疗的,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把人看成问题,会使你痛苦,可是把人看成故事,他就有无限的可能。每一个案主都有无限的潜能,在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每一个人的故事,找出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做的也是符合社工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就是帮助案主挖掘潜能,让他们拥有自己解决困境的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价值和优势以及自身可以利用的资源。
在小组活动中我们每次结束都会总结四位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他们小礼物作为奖励,而且我们会很具体的描述出他们在哪里做的很棒,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比如有一次小组活动中,社工在讲解活动规则时,其他组员在聊天,有一个组员就提醒大家要尊重别人,不要随便说话,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提醒,我们也看成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其实小组中大多数孩子因为学习不好,缺乏家长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注,仅仅是盯住他们学习成绩,从而忽视了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而我们做的就是陪伴他们成长,同时发现他人甚至是自己忽视的优点和进步,给予他们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和价值。并且仅仅因为学习不好,给他们潜移默化地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孩子们不自觉的给自己贴上坏学生的标签,有一次小组活动中组员就说他们都是坏学生,听到这句话我是心疼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好不好,只有擅不擅长而已。
现在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只要你与主流价值观不同,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你就会被别人否认,被自己否认,其实你根本就没有做错什么,却被打上不正常有问题的标签。所以在后期的小组活动中,我们仔细的发现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有了进步就说出来,表扬他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揭掉那层标签,同时也让孩子识别哪种行为是值得做的,潜移默化的形成榜样学习的作用,就如班杜拉所说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是一样的。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不要背负任何标签成长,毕竟他们才那么小,他们的成长还是有很多可能的,不要因为一些负能量而阻挡了他们成长的康庄大道。
漫漫人生路,遇到这群孩子是一种缘分的牵引,从陌生到熟悉,其中有过失望也有过感动,但更多的是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改变后的幸福,你们成长啦,我也成长了,感谢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