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10.7)——事成之后要悟道
外王之人的三个原则;
1、爱民栝国,能无知乎;
2、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3、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这三个原则不是并列的,而是顺序的三步。
首先无知,积极探索,寻找门道,这是第一步;
入门之后,保持节奏,奔向成功,这是第二步;
成功之后,明白道理,然后四达,这是第三步。
解析一下第三个原则: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再谈什么是“道”】
道,和道路有相通之处。
“道”和“道路”都是能重复被使用的。
如果只能走一次的“路”,不能称之为“路”。
如果只能用一次的“道”,不能称之为“道”。
只发生一次的事,就是压根没有发生过的事。——米兰昆德拉
走得人少的是“小道”,走得人多的是“大道”。
所有人从生到死,都必须走的是“人道”。
所有事物从生存到毁灭,都必须走的是“天道”。
尼采的“永恒回归”就是道。
真正的“道”,一定是永恒回归的。
在时间,空间中反复回归的就是“道”。
科学上的的定理和公理都是“道”,但都是局部的“道”。
爱因斯坦最后时光,都在努力创立“统一场理论”——对于宇宙中所有已知力量的一项单一的、条理清晰的解释。但是,他失败了。
这个“统一场理论”就是物理世界最大的“道”。伟大如爱因斯坦,也无法“得大道”。
《道德经》也是在努力描述这个“道”。
但是所有描述出来的“道”,都是局部的“道”,不是那个真正的“道”。这就是“道可道”。
现代科学所有的定理,都是“可道”,而不是那个可以永恒回归的“恒道”。
这就是“道可道,非恒道也。”
永恒回归的“大道”,离我们有点远;
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永恒回归的“小道”,对于我们却非常重要。
且不说,科研人员兢兢业业地都在寻求着一个个“小道”。
在我们生活中也离不开“小道”,学习《道德经》就是为了领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道”。当领悟足够多的“小道”,就会成为某一领域的“得道”高人。
比如,在股市里赚到一次钱,这不是“股神”。
只有在股市可以反复赚钱的人,才是“得道”的股神。
比如,考试考一次高分,不算“学霸”。
只有每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的人,才是“得道”的学霸。
比如,打一次胜仗的将军,不算“战神”。
只有百战百胜的将军,才是“得道”的战神。
比如,能讲一节出彩课的教师,不算“大师“。
只有把每一节课都能讲出彩的教师,才是“得道”的大师。
比如,打游戏偶尔得到一次高分,不是“高手”。
只有每次都能得高分,才是“得道”的高手。
比如,偶尔犯一次错误,只是“马虎”,不算“惯犯”。
只有反复犯一个错误,才是“得道”的惯犯。
【明白四达】
当一件事做成功之后怎么办呢?
就要“悟道”,寻求“永恒回归”的道。
做完一件事,要修一条“道”,修一条“桥梁”,让自己和后来者,不用再“摸着石头过河”,只需要沿着这条道走就行了。
圣人立言,就是在修“道”。凡人做事,圣人修道。
所谓“明白”,就是“悟道”。反思为什么成功,然后明白其中的道理。
所谓“四达”,就是“修道”,修出一条道路来,让类似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走这条“道”来完成。
在这里,“四达”有举一反三的意思。
******
许多人学数学的时候,都有这种感觉,花费了很多时间做出来的题,过一段时间再做,竟然和生题一样。前面花费的时间精力竟然白费了。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每一道题都像一个迷宫,你四处乱撞,也有走出迷宫的时候,但是再走一遍迷宫,还是要四处乱撞。
这只能说明你做出过这道题,但是没有掌握这道题的道理。
只有,做完题后,总结一下,把这道题的原理弄明白,就像把迷宫的地图搞明白,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这就是“明白四达”的道理。
我们的部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大法宝就是战后要总结,这个法宝也是人民军队以弱胜强,百战百胜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是在实践“明白四达”。
【能无知乎】
修出的“道”,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并不是永恒回归的。
在使用时,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
因为,“道”都有局限性。
有理数的“道”,不适合无理数。
整数的“道”,不适合实数。
牛顿力学的“道”,不适合量子力学。
但是,前人的铺就的“道”,是可以被后人借鉴的,后人可以站在前人肩膀上攀得更高。
能无知乎,就是要我们在使用“道”时,不要以为“道”是一劳永逸的,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
要知道,前方还有更多的道,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无知”的状态去探索发现。
要想做到“明白四达,能无知乎”,需要的就是内圣之人具备的第三种素质“脩除玄蓝,能无疵乎”。
真相只有一个,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探索真相。把真相外面蒙上的灰尘瑕疵,脩除干净,让真相这个“玄蓝”没有一点瑕疵。
让我们的“玄蓝”不再“玄”,让它变得明“白”,把它从“自由王国”带到“必然王国”里,让它永恒回归。
郭宗林号旅行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