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时期的科隆

从波恩到科隆,一路上都在下雨,进入科隆市区了,雨还在下。

车停在科隆大教堂下的地下停车场,非常巨大。

酒店就在大教堂南广场上。

放下行李后迫不及待出去,首先看到了慕名已久的,著名的科隆大教堂。比我想象的还要高大壮观。

几乎每个来科隆的游客,无疑都是为了看这座世界级的大教堂,我也不例外。不过我还会多关注科隆的另一面,就是罗马时代的科隆,盐野七生在《罗马人的故事》书中太多次提到过科隆。

关于科隆,要写的比前面去的城市要多,但到底按什么思路去写,很费脑筋。想来想去,还是先写写罗马时期的科隆。

先从科隆(Köln)名字的来历说起。

科隆一词源自拉丁文科隆尼亚(COLONIA),罗马人将被征服的城市用来安置退伍的罗马军团士兵,并允许退伍兵与当地被征服民族共同居住且通婚,这样的城市就是殖民城市,后世又演绎成殖民地。英语殖民地(colony )这个词就是源自科隆尼亚。

为何退伍兵不回罗马或意大利呢,因为那里没有那么多耕地分给他们(格拉古兄弟就是为退伍兵争地而死),而且他们留在殖民城市,还有利于帝国的开疆扩土和边疆防卫。

去过罗马万神殿的,想必听说过建造者阿格里帕的名字。阿格里帕是凯撒为缺乏军事才能的屋大维安排的好伙伴,为屋大维打天下,和平时期又为奥古斯都(屋大维)搞建设。奥古斯都把女儿嫁给阿格里帕(三婚),生下两个儿子本来是奥古斯都的接班人,可惜都英年早逝。法国尼姆(也是罗马的殖民城市)的四方神殿就是为了纪念这哥俩。

科隆就是阿格里帕主持建造的军事基地。阿格里帕还有个遗腹女叫阿格里皮娜(大),嫁给了日尔曼尼库斯(提比略的弟弟德鲁苏斯的儿子),大阿格里皮娜随丈夫日尔曼尼库斯驻守莱茵河防线,他们的女儿小阿格里皮娜(尼禄的母亲)出生在科隆

还是按年代顺序捋一下与科隆有关的罗马历史吧:

远的什么石器时代、铁器时代的就不提了,从凯撒征服高卢说起。凯撒对高卢、日耳曼人的政策就是我们中国的所谓先礼后兵,凡是合作的,都真诚相待,凡是不合作的,就地消灭。高卢战争时期(公元前58-51年),凯撒将一直居住在此地的一个不合作的高卢-日耳曼民族Eburones(权且译作厄布隆尼斯)彻底消灭,然后安排一个与罗马关系良好的日耳曼部落乌比(Ubii),从莱茵河东岸迁到这里(也有说是阿格里帕做的这件事),此为罗马人控制下的科隆起始。

公元前19年,罗马将军阿格里帕将这里建成为一个方形的军事基地,大概从今天大教堂的位置到干草市场一带,科隆开始成为城市。随后,连接特里尔、里昂等地的罗马公路也通到了科隆。当时乌比人的居住区在现在的干草市场和老市场一带(以后会提到),乌比人还为日耳曼人的神修建了一座圣坛(至圣所),几乎成为整个日耳曼行省内日耳曼人的宗教中心。

公元9年,发生了让奥古斯都一生中最痛苦的条顿堡森林之战,瓦卢斯的三个精锐军团(含辅助军共三万多人)被日耳曼叛军设计消灭,奥古斯都的大日耳曼行省的计划暂时搁置,罗马帝国的防线又退回到莱茵河。公元13年,为了加强军事力量,新任莱茵前线总指挥日尔曼尼库斯被派驻科隆,日耳曼尼库斯的意思就是日耳曼的征服者。

公元14年,奥古斯都去世,提比略继位,不喜欢提比略的科隆驻军曾发生叛乱,意图拥立日尔曼尼库斯称帝,不过被日耳曼尼库斯化解。

公元15年,日尔曼尼库斯的女儿小阿格里皮娜就出生在科隆。小阿格里皮娜后来嫁给了他的叔叔,一个意外当上皇帝的小儿麻痹患者,克劳迪乌斯(是不是觉得有点乱,其实这已经简化很多了)。公元50年,小阿格里皮娜让他的叔叔兼丈夫,皇帝克劳迪乌斯,将她的出生地命名为科隆尼亚.克劳迪亚.阿格里皮娜(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克劳迪亚是提比略、日尔曼尼库斯和克劳迪乌斯的家族名,罗马古老的贵族克劳迪乌斯家族,比凯撒的尤里乌斯家族还要高贵。

当然,以皇家家族命名的科隆,城市地位也相应提高了。

公元68-69年,尼禄死后,加尔巴、奥托(奥索)相继称帝,莱茵河驻军则拥戴他们的司令官维特里乌斯在科隆称帝,然后进军意大利,杀了奥托。后来正在耶路撒冷平叛的东方军团司令苇斯巴芗又攻入罗马杀了维特里乌斯,四帝之乱才算结束。

公元70年,环绕科隆修建了高8米,宽2.5米的城墙。并修建了当时罗马最长的输水道(130公里)。罗马人对饮用水要求极高,比如能直饮的山泉水,莱茵河水是不能满足直饮标准的。

公元89年,图密善设立上日耳曼(高地日耳曼)行省,科隆是行省首府。成为首府城市后,科隆不再驻军,军团则驻在附近的克桑滕、诺伊斯、波恩和美因茨等军团基地。

这一年,上日耳曼军团司令发动叛乱,图密善皇帝将驻防西班牙的图拉真调来莱茵河协助平叛。不过当图拉真长途跋涉来到莱茵河时,叛乱已经被镇压。图拉真被图密善留在了莱茵河防线。

公元92年,图密善任命39岁的图拉真为上日耳曼行省军团总司令官,指挥部在科隆。图拉真的亲戚,后来的养子哈德良也从西班牙调到多瑙河防线。

公元96年,图密善被暗杀,70岁的涅尔瓦接任罗马皇帝。

公元97年,年老无子的涅尔瓦在罗马宣布收图拉真为养子(实为接班人),并任命图拉真为罗马帝国全军总指挥。但图拉真依旧驻扎在科隆,而不是在罗马。

公元98年1月,涅尔瓦去世,元老院毫无悬念地宣布图拉真为皇帝。22岁的哈德良骑着快马,一路狂奔,从多瑙河防线赶到科隆,将这一消息通告给图拉真。图拉真并没有急于马上回到罗马,而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巡视了一遍莱茵河防线和多瑙河防线,然后才回到罗马就任皇帝,开启了罗马帝国的又一辉煌时代。

公元260年,由于罗马皇帝瓦勒良被波斯萨珊俘虏,莱茵防线的将军波斯图穆斯(Postumus)建立了短命(14年)的高卢帝国,首都定在科隆。

公元321年,犹太人居住区被允许在科隆设立。

从355年开始,科隆就遭受法兰克人的围攻,495年,河滨法兰克人完全占领了科隆,科隆的罗马时代彻底结束。

这是位于大教堂南广场上的罗马-日耳曼博物馆(Römisch-Germanisches Museum)。罗马时代的科隆中心就在这一带,所以博物馆地下有很多罗马时代留下的考古遗迹。

这个博物馆我并没有进去,只在外面看了看,即使不进去也能看到些文物。墙上挂着的都是出土的碎片。地上有几个罗马的石棺。

这种石棺是最常见的。

隔着博物馆的玻璃,拍到的一些出土文物。晚上拍会更清楚,没有玻璃的反光。

石刻,好像是一对夫妻。

残存的石柱,石刻。

石刻上的拉丁文字。

这片马赛克地面,可能算是相当精美的镇馆之宝了。叫做“狄奥尼索斯马赛克”(Dionysosmosaik),因为上面画的人物都是有关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故事,其实我觉得应该叫巴克斯马赛克更准确,因为狄奥尼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对应的罗马神话中叫做巴克斯。

这片马赛克地面是1941年挖防空洞时,在附近被发现的,保存的相当完好。马赛克位于一座高档的罗马豪宅院子中间,周围都是柱廊。那栋房子据考古推测始建于公元50年,后又经过公元80年和公元230年的两次重建。地中海风格的马赛克地面应该是230年那次重建中制作的。不过房子于公元355年,被法兰克人毁掉,地面就保存了下来。

马赛克的面积约70平米,有27种颜色之多,用了150多万块的天然石和玻璃,用灰浆固定在一起。图案是酒神的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动物和水果图案。

1999年,世界经济论坛期间,不知谁的主意,这片马赛克地面被拿去装饰G8领导人的餐厅地面,当然上面又覆盖了一层亚克力保护层。据说马赛克地面的保价就达1500万欧元。

这是一座公元1世纪中叶的罗马陵墓,墓的主人叫路奇乌斯.普布里奇乌斯(Lucius Poblicius),是位退休的罗马军团高级军官。

陵墓建于公元40年,墓的样式属于当时罗马很常见的富人墓葬,有点像小神庙的样子,里面的雕塑中间身穿托迦的是墓的主人,两边还有他的女儿(也有说是妻子的)和他家的解放奴隶(罗马人有时对自己的奴隶视同家人,名字都用主人家族的)。墓的总高14.7米,下方的方形基座上刻有拉丁铭文。铭文中提到主人曾在第五云雀军团(Legio V Alaudae)中任过职,第五云雀军团是凯撒在高卢战争期间在高卢创建的,士兵以高卢-日耳曼人为主,公元86年图密善时期的达契亚战争中被消灭。

1965年,两位年轻人最先在城南的墓葬区发掘出这座陵墓,后引起政府的注意。可能是由于被莱茵河洪水和泥沙掩埋,墓葬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否则这么好的石料肯定会被拿去盖教堂。

其他的一些带有雕刻图案或文字的石块。

按理说科隆留下的罗马古迹不应该比特里尔少,但可能由于后世科隆的城市地位比特里尔重要,城市发展变迁就会大,也就没有留下像特里尔那样多的罗马古迹。再者,由于紧邻莱茵河,历史上每次的河水泛滥都会给城市造成破坏,以及城市地平面的上升,也许还有很多罗马时期的古迹依旧埋在科隆的城市下方。

这是一个罗马时期的排水系统,立在一个十字路口边,没人关心它在两千年前是干什么用的。

这个罗马时期的下水道原来并不在这里,是在地下九米发掘出来并整体移到这里的。

罗马的下水系统非常完善,罗马人在公元前几百年的王政时期就懂得修建城市的下水系统。而罗马灭亡后的中世纪日耳曼人则要在一千多年后才学会修建城市下水系统。据说欧洲首个完善的城市下水系统始于1732年的维也纳。

在科隆城区,走着走着也许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残缺不全的罗马城墙。罗马的混凝土寿命似乎比今天的水泥还要长。

德语Römische Stadtmauer的意思是罗马城墙。其他的字也看不懂,不过罗马城墙都是1-3世纪所建的。

这一处是保存比较好的城墙,已经几乎与周边的建筑合在了一起。

这处遗址叫罗马塔(Römerturm),从地理位置看,这里应该是位于罗马时期城墙的西北角,也就是西城墙和北城墙的交接处,所以设置了这么一个岗楼。这样的塔楼一共有近20座,这座保存的最为完好。正常来说,塔楼高度应该在十米左右,所以,能看出近两千年城市地面的上升。

比较有意思的是,外墙采用不同颜色的石块,拼出一定的图案和花纹。难道是当年罗马士兵的即兴发挥,亦或是某位有艺术细胞的罗马士兵参与了工程建设。

触摸这些砖石,就感觉能触摸到两千年前的历史。

靠下面的部分就是常规的砖混结构了。

相比北京六百年历史的城墙,这可以三倍北京城墙的历史啊。

这是塔楼往南不远的另一处罗马遗址,用途不详。

我想可能也许依旧是城墙的一部分吧。

这么看也有一点点像浴场。

这是市政厅前的广场,我起初以为这只是一个在施工的什么工地。后来才知道,这个位置下面有大片的罗马居住区的遗址。现在好像是给改建成了博物馆,如果是的话,这个博物馆应该主要是在地下了。希望将来有机会再来看看。

这是网络上市政厅前考古现场的图片,可见当初罗马建筑的规模。

这是罗马时期的科隆城市布局图。

好了,罗马时期的科隆就说这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