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地名志之高阳地名简介(八)
水牛里 在杞县城西南11公里、高阳西北1.5公里处,9个村民组,482户,1681人,耕地2000亩。水牛里村委会驻地。
据传:村西头有一水坑,一商人赶水牛过此,牛入水坑洗澡没入水中,称水牛坑。清乾隆年间李姓迁此定居,取名水牛里。
聚落长方形,面积29万平方米。东西街3条。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青沙,机井18眼。主产小麦、玉米、红薯、青椒、棉花等作物。蓑种苹果树、柿树、桃树百余亩。部分村民兼营饲养牛、兔、鸡等养殖业。
小学1所,卫生室2处
大路东南通高阳
王桥 在杞县城西南9公里、高阳北1公里处。4个村民组,404户,2024人,耕地2600亩。王桥村委会驻地。
宋代王姓迁此岗上定居。村前有一条小河,上建桥一座,村名王桥岗。清初改名王桥。
聚落长方形,面积27万平方米。东西街4条,南北街2条。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两合土,机井28眼,机电配套。主产小麦、玉米、红薯、青椒、棉花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南通高阳
苏所 在杞县城西南15公里、高阳西4公里处。16个村民组,767户,3839人,耕地4700亩。苏所村委会驻地
明代设军卫所,苏姓在岗上建村称苏家所,同治二年筑寨。把东岗上、西南庄、张菜园、史家行四片都圈入寨内,统称苏所
聚落东北、西南呈椭圆形,面积51万平方米。东西主街1条,南北街3条。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两合土,少数淤土,机井48眼。主产小麦、玉米、红薯、青椒、棉花等作物,兼营林场110亩、苹果园30亩。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高阳一王堌公路从村中通过
顿屯 在杞县城西南9公里、高阳东1.5公里处。2个村民组,240户,1202人,耕地1200亩。属顿屯村委会辖村。
相传宋朝时有一带刀指挥顿某,皇帝赐地在此屯田,扩建成村,名顿屯。
聚落东西长呈矩形,面积27万平方米。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青沙,机井15眼。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兼种甘蔗和瓜果。
后朱庄 在杞县城西南9公里、高阳东北1.5公里处。1个村民组,10户,420人耕地530亩。顿屯村委会驻地。
朱氏族谱记载:明朝隆庆年间(1568年),从宁陵县建岗庙迁此定居,命名朱庄。因位于顿屯的北面故称后朱庄。
聚落长方形,南北走向,面积0.7万平方米。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青沙,机井10眼,机电配套。主产小麦、玉米、红薯、青椒、棉花等作物,兼营有蔬菜种植等副业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杞县——沙沃公路由村西经过
饮马池 在杞县城西南11公里、高阳西北1公里处。1个村民组,50户,229人,耕地372亩。自然村。直属高阳镇政府。
据《杞县志·地理志》记载:明、清两代称驿马陈,是汴皖通道。后驿站废,陈姓来此定居,称驿马陈,后讹传为“饮马池。
聚落长方形,东西走向,面积4.2万平方米。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青沙,机井4眼,机电配套。主产小麦、玉米、红薯、青椒、棉花等作物。兼营蔬菜种植等副业。
东通高阳一葛岗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