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浅谈兰市中的赶集思想
集市亦称市集,是进行产品交易的固定场所。有定期或不定期之分。《易·系辞下》:“日中为市”市即最早举行的产品交换市场。各地称呼不一。两广、福建等地称墟;川、陕等地称场;江西等地称圩;北方称集。集市举行之日称为集日、墟日、场上或亥日。集市初或自发形成,后多由地方官府指定地点,设于人口聚集、经济发展、交通便利之处。由政府确定集期并派专人管理、征税。集市上交易的产品多为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参加集市贸易的多为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小商小贩。
农村集市是中国最古老的农贸交易市场,是最具有乡土特色的,故地方性特别强。“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这是商朝集市的记载。集市究竟是什么时代开始有的,可能无法精准考证,估计以物易物的时候就存在了,到以币易物的时代依然兴盛不衰,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可见集市文明的久远。
集市是因人们生活需求而自然诞生的,城镇亦有以商贸百货为集散中心。农村集市是附近乡里八方在约定俗成议定日汇集到一起,有买的有卖各取所需。大家把家中多余出来物资拿出来交易,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像鸡、鹅、鸭等家禽家畜,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必须品。还有日用与农用工具,生活小工艺品,以及其它的土特产等。自然行成了集市,商品繁多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其特点一切都是围绕在吃、穿、住、行及日用上。
小时候我在外婆家长大,对于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最早认知的就是赶集,明堂集每逢农历三、六、九便是,离得较远一点的红庙集是二、四、七。儿时由于受生活圈子所限我只能在星期天经常随着外公、外婆或阿姨、阿舅去,当然,偶尔也会随小伙伴们去。那个时候全靠两条腿来走,故离得远的红庙集就从来都没有去过。小孩子只是看看热闹,过一过嘴瘾吃一点馄饨、油条、麻花、瓜子、花生米、糖果等就满足了,不会像大人们思考生计那么周全。
在农村与集市很像的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庙会,庙会没有集市那么频繁举办,但规模远超集市,赶庙会的人来自更远来得更多,连玩杂耍的马戏团都要来,总之应有尽有。儿时生活圈的街市只有开城、襄安、赫店,再大的就是县城了。
查证无为县志有兰花记载。经考证鹤毛镇的山上至今还有野生兰花在生长,那是号称无为的小九寨沟。这里山清水秀有奇山异石、苍松翠竹、蓝天绿水、鸟语花香等独特的原始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最有特色的每年清明左右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如火如荼,令游客沉醉不知归路。这里属于原生态类景观。面积约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登高眺远,群山连绵,奇峰异石,竹海松涛,相得益彰;湖光山色,鸟语虫鸣,相映成趣。
以步行为计这里离我生活的地方还是有点远,兰花是否会出现在当地的集市上就不得而知了。我第一次接触的春兰那还是在15岁那年江南的亲戚从旌德山上挖下来的,后来进入兰花圈子才知道更多。在产兰区的山里像皖南一带,皖北的大别山一带,每年的四月份就有人从山上把当地叫“大兰”或“九子兰”的蕙兰花莛摘下来,扎成一束一束的带到集市上去销售。
山里人与外面接触得少并不懂得怎么去欣赏兰花,只要香味好就行,在没有花的时候偶尔也会采点他们所认为的香草去换点零花钱,这是靠山吃山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产兰山区附近的集市与集镇上见到从山上下来的兰花在卖这是很正常不过的,没有人感到奇怪。就如我的工作地江苏镇江花市逢周日,就有四面八方过来的兰花商贩把兰草带过来摆在地摊上卖。兰贩们周六就赶过来住在小旅馆次日一大清早就摆上,来挑选的人也多。在第三波兰市期间生意还特别好做,兰贩主要是来自浙江、安徽、河南,偶有福建、四川过来的。
兰贩携带纸箱装入兰花乘坐火车行走几百、几千公里那是家常便饭,天南地北的集市上都频见他们的身影,兰友公认他们为兰界的小蜜蜂。兰花商贩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产兰区的资源带到非资源区,以便赚些好的差价。有的是经过精心挑选他们所认为的细花好草,那就要赚更高的价钱,有的也会玩些小聪明搞些小动作,骗骗人搞点额外之财。总之,大部分人是凭借勤劳赚点辛苦钱。就这样非产区的集市都已经非常的热闹,可想而知在产兰区的集市了。
产兰区的集市我去得少了解不是太多,但四川温江的集市我有缘去过几次,那里周边很多人成规模地种下山草,故每逢集市特别热闹,每天早晨天一蒙蒙亮商贩就开始摆地摊,与来镇江花市的商贩一样,提前一天住进附近的小旅馆,以便次日赶早市。商贩与挖草人都有,近的来自各个县、市或产兰山区,远的像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广西、福建等。集市上人山人海每个人带着各自的理想与愿望,时不时地停顿在目标摊位前,这样繁忙的场景要到中午才逐渐消散开来。
温江已经是形成气候的兰花集市,这亦得益于乡村八邻的大量生草种植地在作支撑,故收草的,挑草的,倒卖的,出售铭品的应有尽有。集市上不仅是兰花商贩要赶早,买草的人也要起得早,打电筒挑选草那是常有之事。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在别人尚未挑选之前赶到,容易获得机会中好彩头,也就是说容易挑到好草。在生草中挑选好草那是要具备一定的经验才可以,当然,也要靠运气。
鉴于此,现列举一个实例:2018年2月26日正值春剑盛开之际,在都江堰兰展举办期间,就出了一件好花错失的事情。朋友舅舅的生草地里开出一兜国旗般透版绒红的春剑红素来,可惜的是栽培人不识得,被别人当作普通花一同给打包买走了。买花人考虑栽培者不懂花,故花了一个多小时在左顾而言他,最后用200元买了好多兜草走,顺便就把这兜精品红素给带走了。尔后买草人就把拍摄的组照在朋友圈传阅,一时引起了轰动。当该照片传到我朋友处通过对照片背后的场景识别方知是他舅舅错卖了出去。顿时惊得无语。他舅舅的这些下山草还是其母亲在温江市场买给他带回去种的,以便增加点收入补贴家用,未曾想到出了一兜精品好花就这样飞走了。该花信息流到市场上引起众人追求,导致价格一路上扬,单株价直达60多万元。且只有3苗正草另一个桩头。分别是:最老的是残桩半张叶柄,老后垄草亦较弱3张叶片,后垄草4张叶片,前垄草4张叶片,草势中等还没有真正壮实到位。通过草势与花势来分析,草壮后复花还会更具有气势,目前是首花显弱中。到2018年6月份时对方剩下的两苗前垄连体草开价已经是120万元一苗,少一分不会出。
兰花集市也会因市场火爆与否而产生变迁,在第二波兰市期间遍地开花。在2006年天价兰花之后很多地方市场开始萎缩,挖草人与兰花商贩生意不好做,很多人改行或去外地打工。在温江之前成都的青石桥兰花市场很火,后来拆迁了,再往前重庆是西部最大的兰花集散地,因各地交通逐渐发达而产生变迁。
如今,像云南、贵州当地的兰花集市依然是非常火爆,时不时地就有兰友发到微信朋友圈,给我的感觉是爱兰人志不改,这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爱兰人在集市上淘宝的精神那是非常可贵的,还要带上放大镜,驱车几十公里或几百公里较为普遍,就是为了找寻那心目的宝贝草心头好。
文化起源于生活,像兰花集市的盛行,亦是兰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这里是诞生新品、精品、极品等传世之品的摇篮地。因此,地摊文化亦是搞活兰市,奠定兰市发展不可忽缺的一部分。
PS:后来有人弄了一个赶集网落在淘宝网后面,定位也没有淘宝网准,影响力自不可同日而语,其实赶集就是百姓聚集在一起各淘所需,可惜了时不待人未能实现超越。2020年12月31日万云坤于国香居
说明:本文配图兰花集市交易场景是由蒋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