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17之“纳谏”
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去看一看这个世界。
在路上,你会忘记自己的年龄,在路上,你会忘记昨天的烦恼。
监考了三节课,吵乱不堪。从发卷那一刻开始,没有一刻是不停歇的——小吵大吵小吵大吵随着铃声更迭不停。一男生真是让我无计可施,可是警告不够,罚站不够,面壁不够,独坐讲台不够,站在门外还不够,直至赶出门外关上了门才消停了会儿。可不写试卷也不是个办法,将试卷的递去,也是发呆琢磨着如何抄袭的好。放他进教室入座,不是“振臂一挥”的动员全班,就是贼眉鼠眼的左顾右盼。“下放”到哪里,哪里就不能安生。和谁都可以相互打闹,在哪里都可以相互捉弄。门外站立也可以和远在角落的人比手势,混得是一个“风生水起”。我也不是特地五次叨扰他,而是他的动作幅度甚大,他只要在教室里一刻,我就一刻也不能维持好纪律。
之前讲台边也有一个男生“屡教不改”的影响同学们学习,这次考试他不在,“看管”难度真是降了好几重,庆幸他不在吗,好像不是一个好的教育者该有的想法,。义务教育法下的义务,对于某些人来说真是一个过重的负担,他便不来学校了。课好上了,工作也挺轻松的,自然是高兴了。可是少了一个人的教育,又忧心了起来,真是任重而道远呢。
最近学校新想出了一个法子来改变上课吵闹瞌睡不听讲的现象,那就是叫学生的家长来陪读。请了一些调皮的学生的家长所在的班级后面听课,整堂课马上就变得好上多了。吵闹的不吵了,瞌睡的也不那么放肆了,整个课堂就焕然一新,变得积极向上了。首先试点的是九年级的一个基础更差的一个班级。试用了几天,感觉整个课堂都变得非常的好。于是也就推广到了其他年级,和其他年级也便是这几天开始实施的。
八年级的学生也是调皮的很,但一个下课铃声响起。一位数学老师激动的冲进了办公室对他们班的班主任说,这节课真的是好上的太多了,完全没有了往常的混账样子。这么一个个的都非常乖巧听话,变了一个班级一样。可能是他们觉得有外人在吧,不敢放肆。同时各自也生怕着自己的家长被请来学校听课,那在家里就没得好日子了。那班主任接话道,这个的确值得借鉴,而且请家长可以更多的偏向于那种原先成绩好的,但近些日子被带偏了的,那些学生的家长。这些学生补救的效果会更为显著一些。
just across a train ticket!
周一来了,有人欢喜有人忧,更多的人应是忧心的吧。
学生们陆陆续续地从校门进来背着一个书包,快快乐乐地或者低垂着头。偌大的操场上,行走着一个垂头丧气的女孩。背上背个包,手上提个包。被行囊压的弯了腰吗?还是稍缓路途艰辛,再或者是思虑的未来,更具体的是冒出了一串公式,还是浮现了一句诗句,却总也想不起来。人际上的失落,家庭的抽离,落在了低垂的耳边。
表现得更欢乐的,是男孩子们。又蹦又跳的,挑战不知怎的起的目标。比如一口气跑上这个坡,快跑超过那人,拍拍前方好友,比比谁更快到达教室门。我的出现显然又扫了他们的兴致,热火朝天的话题被“自动噤声”——“嘘”的一声,相互暗示。
背着书包的同学,在校园晃悠的学生,更像是一种郊游踏青的,正是慢慢悠悠,三三两两,男男女女,恰少年同学,隔了两天产生的些许的新鲜感让气氛热烈上了。叽叽喳喳,小别相聚。不知不觉相熟了起来,至少他们是如此。在慢节奏的这里小小世界,怕是放不出的瓶口,一个学期也快要过去了。
周一第一节课真是不想去上,旅途奔波,师生乏困;散落各地,赶不上的班车赶不上的第一节课;三三两两,学生本就少现在又没到齐就更少了。讲与不讲,该何去何从。讲重点,知识点,又怕没来的同学没学到。讲练习,浅显点,又辜负了辛苦早到的学生。越来越重视的趋势,越来越无视的趋势。越难维持,越难是不忍。烦躁二字,越来越徘徊在了头脑中。
为何就不让学生在周日晚上就来了。这样晚上也能休息好,第二天就不会那么困倦,而且肯定不会迟到得这么离谱了。学习时间还延长了好几个小时呢。这不算补课吧,只是自习。至少把他们都放到学校,放一些视频看看都是好的。因地制宜就要有因地制宜的样子,待在家里的他们大部分都是无所事事的。虽有要做农活的考虑,可大部分的学生要是想做农活的,在那周六周日白天都可以做了,怎会缺一个周日晚上。再不然,周日这天请假可以放宽松一些,对那些经常迟到的人,加以精准性的要求。调查他们的家庭情况而做出精准方案,这样应该能解决第一节课不好上了问题了。
——“为什么不让学生周日晚上来呢?”
——“老师们都是周一上午才来。”
just across a train ticket!
\END/
原创出品
字号:14、16
封面:升旗的学生
文案:被窝码的
文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