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料中的“鲜味剂”,成就了味道,却毁了我们的厨艺

90年代的时候,我还在读小学,记得有一年过年时,老妈炒的菜出奇的好吃。

那个年代,北方农村的条件跟现在相差甚远,到了冬天只有白菜和萝卜,吃顿土豆都算改善伙食。

老妈隔三差五的才会炒次白菜,调料只有盐和酱油,虽然算不得美味佳肴,但那个味道我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我才知道,那年过年的时候,定居城市的舅舅送给了老妈一种调料,用它炒菜味道会好很多。

那个调料就是味精,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能给菜品增鲜的东西。


2000年以后,家里跟别人搭伙开了间小饭店,厨师是我们家的邻居。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做的炒饼,出锅装盘以后,在上面撒上一些味精。

食客们吃之前自己手动拌匀,然后开始大快朵颐。

我问过他为什么不把味精炒进去,吃之前还要拌多麻烦呀。

他跟我说,撒在上面是为了让来吃饭的人看到,咱们炒饼里有味精,要不然他们觉得不值。

在那个年代,可能人们对饭店的概念就是炒菜放味精,所以才好吃。

也或许是只有我们那个小地方的人的观念,毕竟那个时候还小,没离开过家,不知道其他地方人的看法。


不知道从哪年开始,老妈炒菜开始不放味精了,那会儿我开始对烹饪产生兴趣,整体扎在厨房学习做菜。

老妈时常叮嘱我,少吃味精,因为味精伤胃。

老妈开始不吃味精的理由有些牵强,后来我才知道从那个时候开始,味精的口碑在大众心中开始断崖式下滑。

我老妈说它伤胃,可能有人说它伤肝,有人说它伤肺,别管什么理由,有一段时间,味精成了调料界的过街老鼠。

再后来,味精人设彻底崩塌。


只不过味精的倒下,大有“牺牲你一个,成就千万家的意思”。

鲜味剂开始把战线铺开,酱油,料酒,黄豆酱,凡是跟提鲜有关的调味料无一幸免。

把名字改成鸡精,把晶莹剔透的模样换成淡黄的颗粒,改头换面后,一直兢兢业业的为我们服务着。


关于味精的争论一直喋喋不休,它从“诞生”伊始就开始搅弄调味风云。

味精是增鲜类调味品的鼻祖,它提纯之前,没有哪一味调料是专门增鲜用的。

换句话说,没有谁的增鲜效果能比得过它。

因为这个能力,它一炮而红,干掉了成名几千年的酱油,成了各家厨房里最不可或缺的调料。

只不过它现在巅峰的时间太短了,很快被舆论推下神坛。


味精并不是化学产物,它是自然界本就存在的东西,只不过是有人把它提纯了而已。

氨基酸中有一类叫做呈味氨基酸,它们的钠盐具有鲜味,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谷氨酸钠,也就是提纯后的味精。

我们所认定的比较自然的提鲜调料,酱油,醋,酒这类发酵产品,它们增鲜的原理也是因为在发酵的时候产生了这类呈味氨基酸。

水产品鲜味足,紫菜,海米,干贝等等增鲜也基本上靠自身含有的谷氨酸钠。

甚至味精最早就是在海带中提纯出来的。

干贝


既然味精也是自然鲜,那为什么会被人“唾弃”呢?

刀剑不伤人,伤人的是挥动它们的人。

同样,味精也好,鲜味剂也罢。

它们本身无罪,罪过在于人心。


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发现了对烹饪的热爱,然后每天扎在厨房研究做菜,厨艺提升飞快,也很快遇到了瓶颈。

其中有大概七八年的时候,我一直都把味精当作救命稻草

因为味精实在太好用了,无论我做的多么难吃,只要把味精请出来,什么困局都能力挽狂澜。

咸了,淡了,苦了,薄了,糊了。只要放了味精,都是鲜美诱人。

我曾经还调侃过自己,每当我的朋友夸赞我手艺好的时候,我都能听到味精在厨房的冷笑。

“哼哼,手艺?他最好的手艺就是把我放到锅里。”

跟朋友出去吃饭,经常遇到点三四个菜都是一个味儿的情况。

几年前在网上看到一个青瓜虾仁的视频,评论里都是叫好的声音。

只有一个专业厨师说,“手法再炫,食材再好,视频里那些味精和鸡精下进去,啥食材本味都没了!”


文章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

味精其实是给我们那颗急功近利的心背锅了,因为它的增鲜效果太好了,好到足够遮盖一切不和谐的味道。

用第一次时,感叹它的神奇。

用第二次时,依赖它的能力。

第三次,第四次,从此下去,就是万丈深渊了。

烹饪世界里,食材搭配,调料使用,味道调和,火候把控,水分收放,原理,技巧,手法等等这些互相配合,制约,影响。

掌握,研究,刻苦练习才能平衡各方得到鲜香美味。

可是味精的出现,把一切变得简单了,哪里还需要讲究这些那些,味精一放,省去多少年修行便能得到美味了。

看似是弯道超车,实则本末倒置。

对味精的过度依赖,便是厨艺退步的开始。

我们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寻找捷径上,哪里有那么多捷径。

捷径就是扎实基础,刻苦钻研,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

人生这样,烹饪亦是如此。


味精毁在了我们的急功近利,而当代调味品倒在了商人的唯利是逐。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酱油的文章,之所以现在的生抽吃不到酱香,吃不到醇香,都是因为鲜味剂的添加过量。

炒菜稍放一点,当作味精来用,增鲜效果的确很好。

但是那点用量,酱香味实在太淡,甚至马上就挥发殆尽了。

为了获得酱香,多放点生抽,可那些过量的鲜味剂把其他味道压制的死死的,导致做什么菜都一个味儿了。

味精倒下之后,增鲜的主战场转移到了生抽上面。

生抽配料表中的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二钠,酵母提取物均有增鲜效果。

酱油本是“酱,醇,鲜,甜,咸”的五味综合体,鲜味被调制进去太多,五味平衡被打破。

不见酱香只见鲜,干脆改名“鲜油”算了。

后面被动手脚的调味料,便是料酒。

没错,那个用来去腥增香的料酒,也已经变成装进酒瓶的鲜味剂了

料酒中调制增鲜剂,倒也不难理解。

发酵类产品,会在发酵的时候产生增鲜的氨基酸,酒类自然不例外。

用酒烹饪本就有去腥增香增鲜的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但是一个以去腥为主要目的的调味料也要调制鲜味剂,让人费解。

难道是鲜味剂生产太多,没地方放了?


结合对调味料的研究以及当厨子的经验,在选酱油和酒时,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酱油选择:配料表为大豆而非脱脂大豆,小麦而非麦麸或者淀粉。

配料表越短越好,尽量别出现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二钠,酵母提取物,焦糖色,苯甲酸钠这一类名词。

发酵方法为高盐稀态发酵的酿造酱油,等级选特级。

以上条件都满足的酱油,是最好的。

烹饪用酒的选择:首选花雕酒,其次黄酒,再次白酒,料酒不在推荐榜单。


到底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并使用味精?

味精仅仅是一味可以增鲜的调料,增鲜提鲜的方法有很多种,使用味精仅仅是其中一种。

酱油增鲜:前文提到过,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鲜味的氨基酸,是酱油给菜品增鲜的基础。

使用的时候放两次,一次炝,一次放

这样可以把酱香,醇香释放,也能增鲜。

醋提鲜增鲜:酸有去腥解腻的作用,腥味去除,鲜味便能显现,所以有提鲜功效。

发酵时产生的带有鲜味的氨基酸,帮助增鲜。

花雕酒提鲜增鲜:同醋的原理类似,酒类去腥提鲜,发酵时产生的氨基酸,帮助增鲜。

糖增鲜:微甜和鲜口味接近,可以滥竽充数。

糖与蛋白质在没有酶的作用下发生的美拉德反应,可以产生鲜味。

高汤增鲜:老一辈厨师,善用高汤给菜品增鲜,按照现在的趋势下去,这个技艺恐怕要失传了,家庭烹饪,有几款简易版的提鲜高汤如下:

蔬菜高汤:胡萝卜,芹菜,香菜,葱姜蒜,金针菇等等这些蔬菜,或者是这些蔬菜的下脚料,萝卜皮,香菜茎等等,放到水里,烧开慢炖。

排骨高汤:家里做排骨,无论红烧,糖醋,做之前最好用高压锅压熟。压得时候放点葱姜酒去腥,少量的胡椒和八角增香去腥。排骨压熟,锅里的汤可用作排骨高汤。

鸡蛋高汤:蛋液搅匀,锅中少加油炒熟,比平时可以稍火大一点,加开水,烧几分钟就能得到鸡蛋高汤。

海鲜高汤:海鲜类的外壳,例如虾蟹的外壳,清洗干净后下锅煎变色,加热水烧开几分钟就能用作海鲜高汤。

得到的高汤可以用来制作各种汤,配置汤面,炒菜的时候用来代替水。

借味手法:把一种食材,看作一味调料,食材本味便是这味调料的味道。

可以用于增鲜的食材,蔬菜中尖椒,胡萝卜,西红柿,洋葱等等。

代表作:尖椒土豆丝,胡萝卜土豆丝利用尖椒或者胡萝卜的鲜味给菜品增鲜。

菌菇类食材本身就有特殊鲜味,适合借味技巧给菜品增鲜。例如香菇与鸡肉同炒,东北最负盛名的硬菜,小鸡儿炖蘑菇。

水产类虾皮,海米,干贝,紫菜鲜味足,都可以用来借味。

饺子馅儿里加点虾米,提鲜效果非常棒。

豆制品类的菜品中,我很喜欢用虾皮增鲜,效果出奇的好。

味精增鲜:味精作为纯粹增鲜作用的调味料,效果非常明显,但切记控制用量,因为它太好用,所以很容易过量。


味精以查漏补缺的方法来使用,以上增鲜提鲜基本上都是兼职,有的时候增鲜效果会达不到预期。

这个时候,再用少量的味精增鲜即可

切记味精是最后的备选方案,通过烹饪技巧提鲜才是主力,这样才能保证厨艺稳步提升

作为一个只能摆弄文字的厨子,我能做的就是分享烹饪技巧,解答烹饪原理,交流调料选取。

希望通过本文,大家能对味精这类给菜品增鲜的调味料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学会正确的使用它,做出鲜美的菜品,同时也要让厨艺稳步提升。


我喜欢用文字分享烹饪感悟,旨在和大家一同提升厨艺。

觉得文章有些许受用的朋友,记得点击关注,别错过后面的更新。

(0)

相关推荐